分享

这不巧了吗?

 老杨不老 2022-12-16 发布于上海

想啥 来啥

昨天,有同学问老杨,我的公众号是如何做到坚持一日一更,同时还保持文章质量的?

这不巧了吗?

我正愁今天的日更没主题写呢,同学一问,老杨的主题就来了。

今天就谈谈老杨的时间管理,顺便回顾一下这段时间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挤挤呗

时间就像那个啥  挤挤就有了

“时间管理”这个词,是最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老杨小时候,受到的教育更直接,非常直白——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就有了。

老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一天24小时,分秒不差。

你的这24个小时,有多少时间是用来操持家务的?有多少时间是用来娱乐的?有多少时间是用来睡觉的?刨去这些,剩下能有多少时间用来学习和实操呢?

老杨必须承认,说到挤时间,我也不行,咱拖延症严重得很,所以说,我的时间还真不是挤出来的,而是熬出来的。

  熊苑传统  熬大夜     

熬夜不好  别学我

你见过凌晨三四点钟的上海吗?你会为了完成自己的日更,通宵达旦奋笔疾书,完成后望着东边升起的太阳,会心一笑,再满足地去睡上最后宝贵的两三个小时吗?

这种状态,老杨已经持续了快一个月了。白天上班,晚上上课,九点音频直播,十一点下播,这才开始进入写作时间。

之所以有如此旺盛的精力,还要得益于老杨二十多年来一直有熬夜的传统,哪怕以前不直播、不写作,就是玩游戏或者看片子,也要熬到凌晨一两点钟才睡觉,没办法,改不掉,不到这个点,死活睡不着。

自打参加了咱们熊苑的公众号写作班那一天起,老杨也算是“改邪归正、重新做人”了,彻底地戒掉了手机游戏,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写作上。

因为喜欢,所以愿意;因为愿意,所以不累;于是,大家就看到了一个每天精力充沛且稳定输出的菜鸟写手。

老杨还是需要特别强调一点,那就是熬夜不好,大家别学我。男的容易变老,女的容易变丑,没必要,我们还是应该合理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写作时间,尽量少熬夜,身体健康最重要。我那几次通宵写作,可都是建立在第二天休息的基础上,不然谁顶得住?咱又不是超人。

言必信  行必果

说完了时间管理,再谈谈我是如何做到每天稳定输出的。

从哲学角度讲,无非是“外因”和“内因”这两方面,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

先说外因。记得老杨在学写公众号的第一天,就大言不惭地立下了FLAG,号称要坚持每天都写一篇文章,即“一日一更”,旋即得到了同学们的大力褒奖,都夸我是好学生。

俗话说“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男子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话都已经说到这个份上了,如果再临时变卦,老杨还有何面目去面对老师和同学们满怀期待的眼神呢?

所以,每当夜深人静,老杨坐在电脑前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写作主题而抓耳挠腮、一筹莫展的时候,当脑子里闪过一丝“要不今天就算了吧”的念头的时候,外因就发挥重要作用了。

我会打开手机,进到公众号平台,看着过往这一天天从不间断的文章,还有同学们对我学习态度和文章质量的各种溢美之词,写下去的动力就油然而生,身体里突然就充满了力量。

这叫“言必信”。

再说内因。写作这件事,从小就是老杨的一大兴趣爱好。

在“老杨”还是“小杨”的时候,我就特别爱看书,尤其喜欢文史类和军事类的书籍,这大概也是许多男孩子的共性吧。

在没有电子书的那个年代,买书成了我休息天必做的事情,每天晚上睡前,躺在床上,不看上一个小时的书,是无论如何也睡不着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些好书便都存在了老杨的脑子里,有了大量的积累和沉淀,才有了如今的转化和输出,才能在需要用到某些知识和技巧的时候,手到擒来运用自如。

从精神层面上讲,老杨从来没有把写作当成任务或者负担,反而特别享受写作的过程。当年没有微信的时候,老杨就在QQ空间里写日志,还有一些打油诗,量也不少,后来用了微信,在朋友圈写东西更方便了,互动也更多了,我就更爱写了。

所以说,现在的每天一篇,对我来说,真的不算特别难,平时的常态,差不多也是这样。

老杨常说自己是一个“被金融工作耽误了的文字工作者”,连我的好些同事和朋友都说,老杨真是入错行了,哪怕早个十年改行做与文学有关的工作,说不定现在就成名人了。他们当然有夸张的成分,但是我知道,努力和改变,从来不怕晚,我这一个月的坚持,也许就是人生的转折点呢。既然做了,就不留余地,尽我所能,做到最好。

这叫“行必果”。

不知所云

好了,今天啰里啰唆地写了这么多,回过头看看,质量真的不高,至少不符合咱们公众号写作的几点要求,不管它了,权且当作是老杨这一个月来学习的总结和分享吧。

突然发现,今天是周日了。这个周末,老杨忘记按照约定分享我的打油诗作品了,好吧,明天记得补上,敬请期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