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历故事:想出家当和尚的二舅

 为什么73 2022-12-16 发布于北京

原创 亮兄 亮兄 2022-12-16 08:06 发表于北京
收录于合集
图片
我在《不完美的婆婆》里说老公和二舅的感情最好,今天就和大家说说二舅的故事。
二舅比婆婆大一岁,一九四九年出生,今年虚岁七十四。
二舅小时候的理想是长大了去当和尚。为啥会有这么个理想二舅说不清楚,当和尚哪里好二舅也说不清楚,就是觉得那样的生活很让人向往。
但理想终归是理想,没有几个爹妈能接受自己的儿子去当和尚。更何况一九六六年开始的那场为期十年的动荡,哪里还有和尚的安身之地。
二舅和二舅母结婚的第八年才生下他们的大儿子大成,大成比老公还小两岁。
这八年里大舅家生了两个女儿,三舅家也生了两个女儿。这些年里姥姥和姥爷因为二舅没孩子,愁;因为自家没孙子,愁。
其实也不要责怪老人想要男孩儿的思想,在农村,尤其是过去的农村,有很多重体力的农活真的是需要男劳动力,不是每个女人都能干得了地里的活计。没有儿子,影响的不仅仅是虚无缥缈的香火问题,更是直接关系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没有孩子的那些年二舅不止一次的和二舅母说可能自己这辈子就是和尚命,让二舅母趁着年轻再走一家,二舅说也许二舅母再走一家就能儿女双全了,别在自己这干耗着,不值得。
后来,就在二舅母怀孕的前几个月,一天一个打着快板要饭的老头要到了姥姥家里。当时正是深秋,要饭的老头在姥姥家吃饱喝足走的时候姥姥又给他装了一布袋的地瓜。姥姥看着这个要饭的老头,想着二舅连个闺女都没有,不知道以后老了是否也会落到这步田地,这么一想心里面就难受的不行。
姥姥和要饭的说:“你要是有家就赶紧往家赶吧,往后一天比一天冷了,天寒地冻的在外面东奔西跑的日子不好过呀。”
要饭的老头拿了姥姥的地瓜,非要再给姥姥算一卦。他说二舅命里有儿子没闺女,今年年底二舅母就能有喜,二舅的儿子生下来以后大舅和三舅的儿子才会来,四舅以后也有儿子。他说虽然都有儿子,但能不能指望得上就看每个人的造化了。
后来的事情还果真如他说的那样,年底二舅母怀孕,转年生下了大成。大成出生后的第二年大舅母和三舅母都各自生了儿子。后来二舅母又生了二儿子二成。
俗话说“老儿子大孙子,老人家的命根子”。大成是姥姥家的第一个孙子,这个珊珊来迟的第三代男孩儿,一出生便得到了全家人的宠爱,更是成了姥姥姥爷的心头宝。
或许是长辈过分溺爱的缘故,大成长成了一个“娇宝宝”。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大成是那种“说不得也碰不得”的孩子,不管玩儿啥,只要不顺他的心意他就恼。
男孩子之间的规则其实很简单,谁厉害就服谁,不服,那就打一架,比一下,用实力来说话。大成呢,每次恼是恼了,可他吵不过也打不赢,只会“哇哇”哭。这样的性格,时间长了,谁还愿意和他玩儿呀。所以大成是“越长大越孤单”,身边一个朋友都没有。
二舅历来就看不惯姥姥和二舅母她们对大成的宠爱,他想亲自管教儿子可奈何总也插不上手。说轻了没作用,说重了有人护着。教育孩子最怕家里人的意见不统一,有人要管,有人要惯,这种家庭氛围里长大的孩子不大可能教育得好。后来二舅也放弃了,心想随便吧,爱咋样就咋样吧,不成器就不成器吧,只要长大了不犯法就行,真要犯了法,就让法律制裁他。
老公说他小时候去姥姥家最喜欢跟在二舅身后。
二舅家和姥姥家就隔一道院墙,四舅最小,那时候还没成年,和姥姥姥爷住在一起。大舅和三舅也都住在本村,离得都不远。
大舅性子软,没主意,啥事都听大舅母的。大舅母人也不坏,就是很抠门,啥都舍不得,对别人舍不得,对自己也舍不得,省吃俭用了一辈子,也没享到什么福,已经去世好多年了。大舅没主意,也没脾气,遇到啥事也不生气,如今八十多岁了,身体依然很好,还能推着小推车上山捡柴火。
因为大舅母太抠门,姐姐和老公小时候都不喜欢去大舅家。
三舅话很少,一天也说不上几句话,特别能干,从早到晚不闲着,脾气有点暴,点火就能着。前几年三舅也去世了,走得特别急,早晨送去医院,下午人就没了。他的孩子们都在外地打工,他去世的时候都不在身边,穿戴寿衣这些身后的事情都是老公和二舅家的二成帮着料理的。
说回二舅,二舅不像三舅那么暴脾气,也不像大舅那么软性子,我觉得二舅的性格里有一种孩子气,他其实很喜欢小孩子。
老公小时候最漂亮的弹弓是二舅给做的。每次去姥姥家二舅都会给老公做一个新弹弓。怎么用弹弓打飞行中的鸟也是二舅教的。
老公小时候看了电影《少林寺》以后,就痴迷上了练武,也想长大了去少林寺学功夫。这种看似不切实际的想法公公自然是嗤之以鼻的,公公说:“淹死会水的,打死犟嘴的,练武的都是莽夫,最后都没啥好下场,好好学习才是正经的。”
只有二舅觉得老公的理想不错,二舅说:“练武要从小开始练,现在去不了少林寺,咱们也可以在家练。”二舅教老公做装沙的绑腿练习负重跑,做沙袋练习打拳,在树林里练习梅花桩。
二舅真觉得老公以后能去少林寺学功夫吗?我想也未必吧。可能他只是觉得孩子的想法也没什么不好,学不成功夫还能锻炼身体。小孩子今天有这个想法,明天又有那个想法,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大人干嘛非要嘲讽呢?二舅小时候的理想还是当和尚呢。
老公十多岁的时候二舅有五六年的时间都不在家,不是出门打工,而是不辞而别,算是离家出走。
至于二舅为什么离家,没有人知道原因,二舅回来以后也对此只字不提。或许是那时候二舅对自己的生活已经厌倦,升起了放弃的心念吧。
二舅离家以后,慢慢的二舅母和村里的一个鳏夫走得很近。老公说这事姥姥他们都知道,但没人去捅破。二舅不在家,也不知道他啥时候能回来,更不知道他还能不能回来,二舅母一个人带着两个儿子,日子过得不容易,能有个人帮衬她一下,也没啥不好。
后来二舅回来了,二舅母和那个人也就断了。
老公说这件事二舅也知道。
我说二舅心里不在意吗?老公说这有什么好在意的,是二舅先离开家的,一句话都不留就走了,二舅还有什么资格要求别人。既然回来了,想过那就好好过,从前的事情一笔勾销,大家都放下别提。又在意这又在意那,还不如干脆散伙,各自走开,各自痛快。
想想,也的确是这么个道理。
二舅家的大成虽然从小被娇惯,但其实本性很单纯。可能是自小就缺少和同龄人交往的经验,导致他胆子很小,也很懦弱,长大后经常被人欺负,被欺负了不敢反抗也不会应对。他也很容易被人骗,别人一表现出来可怜的样子他就会心软,这一点让他在外面打工时常常吃亏上当。
大成的第一个媳妇很漂亮,大成长得也很好,高高的个子,浓眉大眼。二舅家的日子也不错,那时候二舅除了种家里的地,还承接农村里红白喜事的宴席。二舅菜做得好,名气很响,找他的人络绎不绝。
二成比大成结婚早,二成的媳妇是独生女,二成算是养老女婿,结婚也是结在老丈人家。
在农村,这种情况,二舅的家产就算和二成没啥关系了。所以,虽然大成给人的感觉不是太灵光,但还是有姑娘愿意嫁进来。
但大成结婚一年多媳妇就和别人跑了。这件事对大成的打击很大,媳妇和人跑了以后大成就变得有点魔怔了,过了两年多才慢慢缓过来。
后来大成还是每年出去打工,也不去太远的地方,都是在省内,赚多赚少也无所谓,用二舅的话说他能把自己养活了就行。
又过了几年,二舅给大成娶了第二个媳妇。第二个媳妇腿有点残疾,智力也有点问题,说是小时候发烧烧坏了脑子,也算不上傻,但还是和正常人不一样,模样也没有第一个媳妇好看。
他们两个人还没过到半年,二舅就把第二个媳妇送回了娘家。二舅说也不知道大成抽啥疯,有时候会在家里打媳妇。他怕万一哪天一眼没照看到,大成犯了魔怔再把人家孩子打坏了,那罪过可就大了。
从那以后大成至今依然单身。
前些年二舅年纪大了,不再承接红白宴席了,开始在家里养羊,养牛,每年的收入也不少。大成依然在外面打工,一年在外面飘荡大半年。大成自己没啥花钱的地方,他挣得钱基本上都花在了二成家的两个孩子身上。二成家老大是闺女,正在上高中,老二是儿子,在读初中,大成给这两个孩子花钱一点都不心疼,兜里有一分花一分。
二舅说自己的孩子都未必指望得上,别人的孩子更是养不熟。二成知道二舅手里有钱,总是想各种办法从二舅手里往外套,二舅说一点不给不行,给多了也不行,给多了,胃口就撑大了。
可能大成给侄女侄子花钱时没想那么多,可能他就是单纯的喜欢孩子。
大成可以什么都不想,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但二舅却不能不想,方方面面二舅都得想周到。
当初姥姥看二舅没孩子,怕二舅以后老了没人管,去要饭,愁得整宿整宿地睡不着觉。现在又变成了二舅为大成犯愁,二舅这么拼命的干,不就是想多攒下点钱,将来他和二舅母不在了,大成不至于过得太寒酸。
二舅曾经想去当和尚,想脱离这凡俗的烟火人间,可终究还是踏进了这滚滚红尘,也不由自主的被这些红尘琐事困住了身心。
苦吗?
我想没有任何一个人的日子是一点都不苦的。俗人有俗人的苦,出家人有出家人的苦。就像穷人有穷人的烦恼,富人有富人的烦恼。
只有苦吗?
肯定也不是。谁的日子里都有无数个让自己眉眼舒展,嘴角上扬的时刻。只是开心容易被忽略,而难过容易被记住。
每次去二舅家,二舅都会先领着我和老公去看看他的羊,看看他的牛,看看他的猪,说起他的这些猪呀,牛呀,羊呀,二舅的脸上就会洋溢出一种自豪的神情。我相信二舅的心里更多的是幸福与满足,生活总会有美中不足,但这些并不影响二舅平和的心态。
二舅家的院子里总有流浪猫,二舅母说村里没家的野猫都来这里蹭饭,偶尔有家的猫也会过来凑热闹,多的时候有十几只,少的时候也有六七只。二舅每天都给这些猫做两盆杂鱼拌饭,冬天是中午开饭,春,夏,秋三季是晚上开饭,这些猫都知道开饭的时间,到点就来齐了。
去年腊月我们带着心心去二舅家,心心说这些流浪猫都胖乎乎的,一看就吃得很好。二舅说这些猫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来了不撵,走了不留,有缘就聚,无缘就散。
心心和老公说:“我二舅爷说话很有禅意。”
老公说:“你二舅爷以前的理想是出家当和尚,可不有禅意嘛。”
出家当和尚是修行,在家做儿子,做丈夫,做父亲,也是修行。一个人,处在哪个位置,就把哪个位置的事情做好,就是最好的修行。
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是人生的三个境界。拿得起,才能好好的做事,放得下,才能平静的修心,想得开,才能应对无常的世间百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