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显元年,传祚14代共历227年的渤海国,在辽国兵锋席卷下灭亡

 长弓有心 2022-12-17 发布于江西

渤海本号靺鞨[mò hé],属于高丽的别种。在唐高宗时期,唐灭高丽,设置了安东都护府于平壤以治其民。

文章图片1

唐武后时期,契丹进攻北边。高丽别种大乞乞仲象,以及靺鞨酋长乞四比羽奔走辽东地区,进而占领了高丽故地。

继而靺鞨酋长乞四比羽,因拒不受命被武后遣将击杀,乞乞仲象受封震国公之后,也相继病死。乞乞仲象之子祚荣继立,收乞四比羽之余众,并有四十万人,称臣于唐。

到了唐中宗时期,“置忽汗州,以祚荣为都督,封渤海郡王,其后世遂号渤海”。

契丹民族与渤海民族由于地缘的关系,交往应该是比较紧密的。总章元年(668年)唐高宗打败高丽,同时设立安东都护府。

文章图片2

这时候部分臣服于高丽的靺鞨人,也趁机摆脱了高丽的控制,转而依附于唐朝。

而这些依附于唐朝的靺鞨人,以及在唐太宗时期征讨高丽之后,举族来附的靺鞨人,一同被唐朝安置在营州地区。

而营州作为唐朝的重要军事边镇,这里不仅居住着靺鞨人,同时还有大量的奚人、契丹人以及其他的少数民族。

由于共同生活在营州地区,也使得契丹与渤海之间交往逐渐密切。唐高宗时期的营州都督为赵文翙,其人“骄沓,数侵侮其下。”

文章图片3

在长期的民族矛盾和民族欺侮之下,最终在营州地区爆发以契丹人李尽忠为首的营州之乱。靺鞨人趁着契丹李尽忠反唐,也奋而发起抗争,最终冲破了唐朝东部地区的防线,大举迁移。

靺鞨人的东迁,在客观上造成了契丹的孤立无援,以致于这次叛乱,很快就被唐王朝镇压下去。

至此,契丹李尽忠的反唐行动,便因渤海的背信弃义而招致了失败,这就是辽太祖阿保机于天赞四年(925年)十二月下诏所说的:“所谓两事,一事已毕,惟渤海世仇未雪,岂宜安驻!”中的“世仇”的由来。

文章图片4

虽然靺鞨人借助这次机会,也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是,契丹与渤海的“世仇”也从此结下。于是,天赞四年(925年)阿保机乘渤海国内乱之际,打出“雪耻世仇”的旗号攻灭了渤海国。

南征

那么,契丹攻打渤海真的只是为了“雪洗世仇”吗?原因可能不仅仅于此。阿保机即位之后,契丹开始了大规模的开疆扩土。

先是“大举征吐浑、党项、阻卜等部”,稳定了契丹的西北后方,完成了其南下的第一件大事。

文章图片5

解决了西北后方的问题之后,在“时东北诸夷皆服属,惟渤海未服情况下”,“太祖谋南征,恐渤海掎其后,乃先举兵击渤海之辽东,遣其将秃馁及卢文进据平、营等州,以扰燕地。师攻渤海,无功而退。”

辽的第一次师攻渤海以失败而告终,但为了彻底解决南下的后顾之忧,完成其南下的第二件大事,就必须攻下渤海。

辽谋划讨平渤海并非一日,在发兵前期辽就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首先,为了能够经略辽东地区,辽太祖先是打击了居住于辽东地区的室韦、奚等部族,迫使其臣服于契丹。

文章图片6

并于太祖二年(908年)“筑长城于镇东海口”,根据《辽史·地理志》的记载,此“镇东海口”即是东京道边防重镇“镇海府”。

“镇海府”不仅是辽东长城的起点,更是辽太祖在辽东地区修建的一个重要的军事设施。

从《辽史》记载上来看“镇海府,防御。兵事隶南女直汤河司。统县一:平南县。”来看,镇海府应该是渤海国在鸭绿江口修筑的重镇,为的是保护其“朝贡道”。

而耶律阿保机将其占领后,修筑了镇东海口及长城,可以说是扼住渤海国咽喉要冲。

其次,辽太祖还在辽东地区修建了东平府、沈州、辽州三座州城。由于唐末时期,唐对辽东地区的控制减弱,辽太祖趁机进入辽东地区。

文章图片7

并在神册三年(918年)冬“十二月庚子朔,幸辽阳故城”在神册四年(919年)“修葺辽阳故城,以渤海、汉户建东平郡,为防御州。”

数月之后,又至东平郡亲自视察。通过以上,使得东平郡成为了契丹进攻渤海的前哨基地。沈州也是辽太祖经略辽东地区,为进攻渤海所设置的一个前哨基地。

沈州之名得于古沈水,根据学者考证以及金人王寂的《辽东行部志》的记载,沈州于唐时建立。

文章图片8

应是辽太祖在经略辽东之时沈州与东平郡一同被看上,进行修葺。并在神册六年(921年)“诏徙檀、顺民于东平、沈州。”

而辽州位于东平府的正北、沈州的西北,是辽太祖在“天赞三年(924年)五月,徙蓟州民实辽州地。”

由汉人俘虏和渤海移民共同建立的州城。综上,在东平郡、沈州以及辽州建立之后,鸭绿江口的辽东长城及镇海府等军事设施得到了加强。

文章图片9

辽朝逐渐形成了一条以东平郡为中心,北有辽州、沈州,东南有镇东海口长城的一条弧形防线,为完成其南下第二件大事,进攻渤海做出了充足准备。

安置人皇王

依据《辽史》中记载,辽太祖阿保机共有有子四人,分别是:耶律倍、耶律德光、李胡、以及牙里果,除了牙里果,均为太祖与述律后共同孕育。

文章图片10

其中,耶律倍在辽太祖“神册元年(916年),立为皇太子。”同时,在《契丹国志》中又有“太宗皇帝讳德光,太祖第二子也。母曰述律氏……太祖爱之,立为元帅太子。”以及“自在太子名阮(即李胡),太祖第三子,母曰述律氏……后渤海平,封为自在太子。”的记载。

也就是说,耶律倍、耶律德光以及李胡均有“太子”之称。这种混乱称呼的出现,可能是因为在辽社稷之初嫡长子继承制,尚未完全确立起来。

契丹汉化不深,对于太子制度的内涵认识不够,进而导致有多个太子之称。故而,耶律倍并非可以凭借皇太子之名稳坐第一继承人之位。

文章图片11

耶律倍其人“聪敏好学,通阴阳、医药、箴灸之术、知音律、善画、工文章。”

虽然文韬有过但武略稍显不足,神册六年(921年)十二月,耶律倍南下遭到“河北之败”,其率领的契丹大军败逃。

虽然《辽史》中对这场失败的战争并没有过多的记载,甚至有意的避讳。但是从中原史籍记载来看,辽此次南下损失严重,甚至有晋王“获契丹主之子”。

而相比之下,耶律德光却在天赞元年(922年)略地蓟北,次年又克平州、讨叛奚、拔阳曲、下北平。显示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这直接影响了耶律阿保机对储君的选择”。

文章图片12

说明辽太祖在立耶律倍为皇太子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辽太祖慢慢的发现,追随自己屡立战功的次子耶律德光,似乎更适合继承大统。

《辽史》中还有“初,太祖尝谓太宗必兴我家”的记载。但是作为耶律倍的父亲,又不能将其置之不理,因此他必须找到一个可以安置耶律倍的地方。

此外,在立耶律倍为东丹王的这件事情上,淳钦皇后述律平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军事才能上和耶律德光相比耶律倍已经是处于下风,然而其母淳钦皇后述律平对这个长子也不甚满意。相比之下,述律平更加属意于次子耶律德光,“太祖崩,述律后爱中子德光,欲立之”。

文章图片13

由此看来,在尚武的辽朝,耶律倍在军事能力上不占优势,又没有得到述律平的有力支持,耶律倍想顺利继承大统已经不太可能。故有“后欲令皇太子倍避之,太祖册倍为东丹王。”

因此,在军事能力不如耶律德光,又得不到述律平的支持的情况之下,耶律倍不得不“让”出这个继承权。

于是,耶律倍在天显二年(927年)“冬十一月壬戌,人皇王倍率群臣请于后曰:“皇子大元帅勋望,中外攸属,宜承大统。后从之。”

就这样,耶律倍逐渐被移出了契丹政治权利的中心。

文章图片14

那么,除了让耶律倍避开耶律德光之外,辽太祖为什么要选择其入主东丹呢?渤海国受唐朝的影响,在文化上汉化程度比较深。

而耶律倍自小受到了良好的汉化教育,好读书,生前曾经购书万卷。于医巫闾山修筑藏书楼,号“望海堂”。

思想上对中原文化的接受程度也很高,在祭祀当以何为先的问题上提出了“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

综上,汉文化程度很深,“外宽内挚”耶律倍就成了入主东丹的不二人选。辽太祖也欣慰的对其说过“得汝治东土,吾复何忧”,意思就是将东丹国作为封地交由他管理。

文章图片15

到此,辽太祖解决了皇位由次子耶律得光继承,又将耶律倍安置在东丹国的问题。

辽朝初年,在契丹还没有完全汉化的情况之下,从军事联盟长出身的辽太祖的角度去看,这样的安排是合情合理的。

让汉文化程度很深、熟悉汉地的长子耶律倍镇守统治东丹国,让有着卓越军事才能的次子耶律德光统治契丹及其附近地区。

这也是顺应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面,“契丹主攻渤海,拔其扶余城,更名曰东丹国。命其长子突欲镇东丹,号人皇王,以次子德光守西楼,号元帅太子。”

文章图片16

依据两个儿子的不同能力,分别安排去镇守东丹国和统治契丹故地。

渤海国的灭亡

面对虎视眈眈的契丹,渤海也并非坐以待毙。在渤海建国之后,就在渤海的西方前哨基地扶余府“常屯劲兵扞契丹”。

渤海本希望通过向辽朝贡的方式,换取短暂的和平。但契丹、渤海、奚本是唇齿相依的地缘国,在辽太祖吞并奚之后,也引起了渤海的警觉“大湮譔深惮之,阴与新罗等国结援”。

文章图片17

辽对此也是甚为不满,于是借着天赞三年(924年)五月“渤海杀其刺史而掠其民”的导火索,辽积极着手推进对渤海的征讨计划。

辽太祖于天赞四年(925年)打出雪洗“世仇”的旗号进攻渤海。辽除了为进攻渤海而提前修建了长城等军事设施以及东平郡、沈州、辽州等前哨基地之外,为了确保这次军事行动的胜利,在外交政策上,辽采用了“交唐攻渤”的外交政策。

“契丹颇有窥中国之志,患女真、渤海等在其后,欲击渤海,惧中国乘其虚,乃遣使聘唐以通好。”

文章图片18

在派出皇太子耶律倍、大元帅耶律德光前锋作战的同时,辽太祖又遣梅里鞋老等出使后唐“诈修和好”,解除了辽进攻渤海的后顾之忧。

虽然渤海国被称为“辽东盛国”,渤海人也一直以骁勇善战著称。但是,契丹大军在这次进攻渤海国的过程相对来说,是比较顺利的。

天显元年(926年),庚申,攻下扶余城。渤海军形势渐渐不利,辽太祖接受了耶律倍“若乘破竹之势,径造忽汗城,克之必矣。”的建议。

立即又命安端、萧阿古只等将万骑北上为先锋,破渤海老相兵,最终攻进上京龙泉府。渤海国王率僚属三百余人出降。

文章图片19

至此,传祚14代,共历227年的渤海国即宣告灭亡。“于是辽东之地,尽入于辽。”

虽然辽在进攻渤海的这次军事行动上取得了胜利,但是契丹对渤海的占领更多是形式上的。在契丹占领后不久,就出现了“安边、鄚颉、定理三府叛”等反叛行动。

虽然叛乱很快被镇压下去,但是渤海遗民并没有完全臣服于契丹,这也大大削弱了辽在渤海的统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