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介绍的麻黄汤大青龙汤等发汗的方子,有网友说一颗扑热息痛发的汗不知是麻黄的几倍,虽然就像郭德纲老师说的内行人不能和外行人争辩,只要争辩就是你输,但是感觉还是有必要介绍一下,让很多有相同想法的人不再疑惑。这个问题我也没有找到相关比较明确的解释,我只能以我自己的理解的来进行说明,如有纰漏望高人指点。 西医解热镇痛药称为非甾体类抗炎药 ,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类药,包括临床的退热药、绝大部分的止痛药、心脑血管病的阿司匹林都属于这一类药,西医对它的作用机制,药理代谢过程,副反应等阐述的比较明确,它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达到退热目的的,详细机制不赘述,总结一下特点主要是: 1、对体温升高的人才有退热作用,热退的时候才会出汗,体温正常的人吃了不会出汗,现在多少人天天吃阿司匹林也不会出汗。 2、退热的原理是阻断人机体的正常免疫反应,当有细菌病毒进入人体时,人体启动免疫系统准备消灭入侵者,而启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炎性物质会引起发热,而退热药阻断这一免疫过程。 3、出汗的原理,人的体温是丘脑调节的,免疫反应启动时丘脑受前列腺素等刺激会调节体温上升,配合全身免疫反应,而退热药就好比是把丘脑的眼睛蒙住,跟它说:“没有细菌病毒,没有炎症”,丘脑一听说:“既然没有炎症为什么还要这么热?”于是它启动人体的散热系统,毛孔打开,皮肤血管舒张,出汗,体温下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明白,如果理解了你就会知道为什么有些医生的孩子感冒发烧,他们不愿意马上退热,因为他们不想阻断这个免疫过程,自己能“撑过去”下次感冒大概率自己能好。当然不退热有引起高热惊厥的风险,医生要把握好度。 所以退热药的作用原理不能称之为发汗。再来看中医的发汗,首先中医的发汗不是只针对发热的,水肿、关节痛、皮疹等等很多时候用到发汗,“邪在表则汗之”(现在觉得古文真是太精炼、太恰当了),其次中医发热不一定是体温高,发热基本上可以说自己的感觉,感觉热就是发热。广义的发汗药其实可以包括所有的辛、辣的药,因为和生姜水也会发汗,桂枝、紫苏、葱白等等,他们的发汗原理都是辛辣加上热刺激血液循环加快产热增多,只有刺激足够,正常人就会出汗。而当恶寒时,也就是很多人要发烧前怕冷的那段时间,皮肤毛孔是紧闭的,这种辛辣的刺激是不能发汗的,反而因为刺激产热增多,而热散不出去,发烧更厉害,这就是之前介绍的桂枝汤在这个时候是禁忌的原理,这个时候只有一种药是真正能发汗的那就是“青龙”麻黄,现代药理学研究麻黄可能的发汗机制:一是由于麻黄碱阻碍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呈现汗液分泌增加;二是麻黄的挥发油兴奋汗腺α受体,通过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有关部位而产生效应,使汗腺分泌增加。也就是说麻黄是直接作用于汗腺的,这个你理解的话你就知道《神农本草经》说麻黄“发表,出汗”的真正含义,你就会由衷的佩服老祖宗的大智慧。而且像之前介绍的,中药“发表,出汗”的同时还要调动体内津液,也就是含有大量免疫细胞、免疫因子的体液到达体表,将病毒、细菌清除出体内。 一阴一阳,一正一反,退热药抑制免疫,发汗药促进免疫,你说他们两个是不是天壤之别。而且退热药明确的副反应胃黏膜损伤,潜在的副反应增加心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几率。所以倪师极力反对止痛药、抗生素,说会损伤心脏是有依据的,希望国人不要再被蒙蔽双眼,只相信所谓的III期临床试验结果,看到更深层次的科学。 |
|
来自: 柠檬猪nyzbh9re > 《中医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