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交朋友,家长该不该干涉?李玫瑾教授:劝你做个“势利”的妈妈

 专家视点 2022-12-17 发布于浙江

来自广东

原创

孩子成长过程中,除了父母的引导,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环境。这环境因素包括许多,其中孩子的朋友圈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常言道:心不善,不可处;品不正,不可交。孩子交的朋友对其影响有多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会改变孩子的整个人生!何以见得?

比如有的孩子原本贪玩,但是在好学的朋友带动下,会努力追赶步伐,从此变得积极向上。但也有的孩子原本很优秀,可在散漫的朋友影响下,不思进取,无心向学……

孩子交什么样的朋友,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方面莞妈特别有体会!家有俩宝,话说以前我从未干涉孩子交朋友,因为他们身边无非都是同学、邻居等比较熟悉的小伙伴,再怎么也不会坏到哪儿去。

然而最近的经历,让我彻底改变了想法。最开始是大宝,上4年级的他有段时间跟班里几个男生走得近,然而聚在一起大部分时间,讨论的都是游戏。

只因他们中有一个,平时父母管束少,手机自由。这名男生各种网游都能上手,聊起来更头头是道。这可把包括我家在内的几个孩子羡慕坏了,回来常念叨说想玩游戏,不然跟同学没共同语言。

都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会使人变坏。强调的是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大。孩子交什么样的朋友,大概率上决定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紧接着是二宝,5岁的他跟小区里新搬来的一位小男孩成了好朋友。也带过家里来几次,小男孩很聪明活跃,但唯一让我不满的是偶尔会蹦出脏话。

一次他俩玩赛车游戏,结果不知怎的突然冒出来一句:“CAO,真是SB啊!”我一惊,当即严肃告诫他不许脏话。结果一起玩才没几天,我家孩子竟也学会冒脏话了!

严肃教育自家娃以后,别人家孩子却是没办法,所以只能想方设法阻隔他们来往。

李玫瑾教授:孩子交朋友时,劝你做个“势利”的妈妈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曾在演讲中表示:孩子交朋友时,劝你做个"势利"的妈妈!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孩子的童年时代只有两个世界,一个是与父母相互作用的世界,另一个是同伴的世界。

孩子与同伴相处的过程中,对方身上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他们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或只是出于好奇、模仿的心理,自然而然就跟着学了。等你发现阻止时,或许已经造成不小的影响。

那么,聪明的妈妈,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交朋友?总的来说,做好3件事就够了。

  • 友谊固然很重要,“毒友谊”要懂得辨识

友谊,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朋友,可以增强一个人的归属感和使命感,使孩子感到快乐,减轻压力,提高其自信和自我价值,且能帮助孩子应对创伤

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的友谊都是正面的,孩子也有可能遭遇“毒友谊”,会对孩子产生许多负面和消极的影响。

比如江歌和刘鑫,她们曾是一对如此要好的闺蜜,甚至让江歌在危险时刻为好友挺身而出。然而转身却被刘鑫切断了唯一的生路,紧闭的房门让江歌生命止于24岁。事后刘鑫更是在公堂上掩盖真相,且对江母恶语相向!

那什么样的友谊是“有毒”呢?美国《今日心理学》,艾琳伦纳德博士总结了几个特征:

孩子经常感到不开心甚至哭泣;

自信心萎靡,对以往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

为了让朋友开心一味讨好,却被对方嘲笑和轻视;

跟朋友提出自己的想法却总得不到重视;

在一段友谊中没有进步,反而产生了厌恶自己的想法。

如果孩子在与朋友相处中,总是受伤多、欢喜少,经常情绪沮丧、愁眉苦脸等,即可判断为“毒友谊”!我们平时要多留意孩子的动态,一旦发现“毒友谊”,要及时干预和疏导,将其扼杀在摇篮当中。

  • 帮助孩子远离“毒友谊”

教会孩子辨识“毒友谊”之后,接下来比较重要的一步,就是帮助孩子摒弃这份有毒的友谊,脱离它的控制。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撤离计划”。

比如,先让孩子理解友谊的正确的打开方式。对于“毒友谊”,可以逐渐减少在一起的时间,或直接冷处理。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让时间来冲淡一切

接下来就是帮助孩子寻找并结交真正的朋友,用一份全新的、积极健康的友谊,来抚平“毒友谊”对孩子精神上造成的影响和伤害。

其实人的一生,对于友谊的认识和理解是在不断变化的。作为家长,只有了解孩子各阶段友谊的变化,才能更好地进行引导。

  • 分享和信任的友谊更值得珍惜

在大多数孩子的眼中,友谊是一种持续、亲密和忠诚的关系。当中包括为彼此付出,让对方感到开心,甚至还存在一定的占有欲和排他性

所以当孩子看到自己的好朋友结交了新朋友时,总避免不了会表现出难过的情绪。孩子对友谊依赖过度,我们要让他明白:朋友的意义不在于占有,而是要学会尊重,并懂得给予对方自由

孩子信任和支持朋友,在对方需要时尽力去提供帮助。但不能强求对方一定要等价付出,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

朋友之间,建立起浓厚情谊的同时,也要学会彼此分享和承担责任,这样才能赢得更多信任,才会让友谊生根发芽,持久长存

写在最后

《晏子春秋.杂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这个典故用在孩子身上,再适合不过了。你家的孩子最终成长为橘还是枳,取决于你给他打造的环境,更确切来说,是他拥有什么样的朋友圈。

世间没有完美的孩子,为人父母,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接触更好的朋友,帮助他成就更好的未来人生。

关注健康管理师/家庭教育指导师【莞家妈妈】一起科学育儿,智慧养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