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文脉专题(一) | 文化地标成为热门打卡地,网红化历史建筑孰是孰非?

 hyd129 2022-12-17 发布于上海

图片

文化地标背后隐形的“剑”

图片

蓄势待发的巨轮、海派文化的窗口,如戏台、如荧幕。

随着网红产业的注入,武康大楼背后隐形的双刃剑又有谁曾注意?

01

“影”中向往

“到福开森路去”

电影《色戒》的最后,汤唯急匆匆地坐上了一辆黄包车,她的目的地福开森路,就是如今武康路的原名,那时的武康大楼名叫诺曼底公寓。

图片

▲电影《色戒》

“长阳台上的风景”

电影中,周冬雨和金城武就是坐在武康大楼七楼的长阳台看夕阳缓缓落下。

图片

▲电影《喜欢你》

02

老洋房的梦:

形似航海中的轮船

图片

▲武康大楼外观

沪漂文艺青年亦或是来上海旅游,谁不会被满满历史气息的老洋房所吸引?

武康大楼始建于1924年,由设计师邬达克设计,建造在旧法租界内,又因外形似航行中的轮船,所以最早命名为“诺曼底公寓”,后更名为“武康大楼”。

武康大楼是典型的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样式,同时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建筑,占地面积1580平方米。

1

独特的“三角”地块

武康大楼造型独特也是“情非得已”。

武康大楼位于六岔路口的三角形地块上,设计师便因地制宜地将平面设计成了三角形。

图片
图片

2

三段式外立面 

武康大楼的一、二两层为基座,建筑造型为连续半圆券廊和水泥仿石墙面;

大楼三至七层为黄褐色面砖贴面,装饰丰富,建筑转角处等局部有出挑阳台;

但第八层檐部仍为水泥仿石外墙,立面三段之间有连续长阳台形成明显的腰线。

图片

▲武康大楼外立面

3

半圆券式骑楼 

南面沿街底层是老欧洲的骑楼样式,连绵不绝的拱形门洞构成了一个半开放式的走廊,在拱形门洞中店面一一铺陈。

这是设计师邬达克的独特思路,使用退缩手法,让门洞中的长廊兼作人行道,解决了大楼外人行道狭小的问题。

图片

▲券式骑楼内部

03

历史上的武康大楼:

建成后18年内无中国人居住

武康大楼建成后的18年内(1924-1942年),几乎没有中国人住过,当时居住的大多是欧美侨民,其中不乏一些政商名流,例如罗办臣洋琴行老板、西门子公司经理等。

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大楼内居住的大批英、美、法侨民被遣送出境。公寓的入住率只有三分之一左右,中国人才慢慢得以入住。

自1945年后,入住武康大楼的中国人逐渐增加,包括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赵丹、吴茵、王人美、郑君里、上官云珠、孙道临(《早春二月》中的“萧涧秋”)、王文娟(《红楼梦》中的“林妹妹”)等都先后在此居住过。

04

老洋房的迭代更新

2019年,基于武康大楼重要的文化地位,政府对大楼再次进行修缮。

武康大楼的一切都朝着文化和格调的路线发展,底商进行了迭代,以符合武康大楼“文化地标”的身份。

图片

▲老麦咖啡馆

网红咖啡店鼻祖——老麦咖啡馆位于武康大楼底层,前身是一家美甲店。

店内的装饰都是从世界各地淘来的旧物,浓浓的复古腔调。店面的外观设计也与武康大楼格外搭调。

图片

▲元龙音乐书店

从前床上用品店的位置,换成了一家在上海颇有口碑的书店。

“元龙音乐书店”的店主汤女士说,之所以选择把分店开在武康大楼,也是因为政府的邀请和政策补贴。

图片

▲大隐书店

大隐书店的对面就是宋庆龄的故居,据说名字灵感来自“大隐隐于市”。

店内充满唐宋风韵,古典雅致,移步换景,大众阅读区和茶室阅读间并存。醉花阴、山亭柳……每一个典雅诗意的阅读间名字都取自宋词词牌或元曲曲牌,图书与文创产品、古色古香的器物和谐配置。

大隐书店聚焦都市人群,为读者提供一个安静的阅读空间,舒适的交流、学习之地。

05

退去文化标签

充满烟火气的实际情况

武康大楼作为文化地标被熟知,那楼里居民的生活又是怎样呢?

1

住客人流混杂 

由于武康大楼建筑本身的异形,所以户型从一室到四室都有。从4000多的合租房到三万多的整租房,你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不仅如此,甚至部分房源被开发为民宿,武康大楼的人口流动可见一斑。

图片

▲4000元/月的出租房

图片

▲16000元/月的合租房

图片

▲24100元/月的整租房

图片

▲32000元/月的整租房

2

居住私密性差 

武康大楼成为上海热门打卡点,“长枪短炮”的蹲点自然少不了。试问你正悠闲地饭后“乘凉”,但被人拍下穿着凉拖睡衣的样子,心中不免有所忌讳。

图片

3

楼龄老,维修难 

武康大楼楼龄近百年,许多管道都存在老化问题,物业公司上门维修费时耗力,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但周边同等价位的新房源都会配备优良的物业服务,即使出现维修问题也会被及时解决。

图片

4

生活配套较为不便 

武康大楼内的生活居民以中老年人为主,周边生活配套被咖啡馆、书店等逐渐取代,但菜市场、大型超市都与武康大楼有一定的距离,对楼内居民来说出行较为不便。

图片

06

文化地标背后的双刃剑

网红文化迭代更新迅速,通过短频快爆的宣传造势手法吸睛,其背后的文化意义无法沉淀,从而失去了本身打造文化街区的意义。

武康大楼是上海城市文化遗产的保留,作为文化地标,它带动了上海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推动了第三产业经济发展。

然而,武康大楼为了打造成文化地标,将其业态迭代,导致周边基本的生活配套设施逐渐被咖啡店、书店等文化娱乐休闲产业取代,逐渐磨灭了原本建筑的居住属性。

同时所谓的文化历史产业是不是真正的做到了传承文化,而非仅仅是一隅打卡点还有待商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