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家:气溶胶传播是小概率事件!多地也开始推行“阳性居家”|气溶胶|病毒|致病|阳性居家|飞沫

 我爱你文摘 2022-12-17 发布于安徽

随着我国防疫工作逐渐向宽松化过渡,居民们的生活状态也得到了大幅改善。人们不再为出不了门、无法工作、赚不到钱而愁眉苦脸。然而“气溶胶传播”,却成了现阶段引发居民焦虑的主要问题。

相信近段时间大部分人都被“气溶胶传播”刷屏了,各种感染、确诊的消息更是满天飞。考虑到现行政策为“阳性居家”,那么气溶胶传播方式到底会不会影响到周遭的居民呢?

一、民众担忧的主要问题:“阳性居家

其实早在疫情暴发初期,社会各界包括国内外的医疗组织就已经提出了这一传播方式。但由于当时实行的政策为全面封闭,普通人接触到病例的机会并不多,疫情在可控范围,所以大家并没有把它当回事。

直到3年后的今天,我国防疫政策逐渐“放松”,人们才重新意识到,气溶胶也是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并对其保持着高度关注。之前疫情严重,人们对气溶胶不管不顾,如今放开了,怎么反而开始担忧了呢?

归根结底,还要从“阳性居家”说起。根据官方发布的最新消息可以得知,现阶段针对疫情防控,正在优化调整隔离方式,其中就包括“阳性居家”。

对于有隔离条件的阳性无症状感染者,以及轻症患者,一般采取自行居家的方式隔离治疗(有意愿集中隔离,也可以去)。自行居家封闭需要持续7天,完成2次核酸检测,待核酸转阴后方可解除隔离。

不少居民看到这开始担忧,自己居住的小区万一有确诊病例,那么即便患者不出门,病毒也会随着气溶胶飘到小区各处,甚至是自己面前。一旦吸入就会感染,危险性较高。

有些网友还表示,一个小区当中原本只有一个确诊病例,通过气溶胶的方式传播可导致多人感染。此后整个区域内的病毒含量会越来越高,造成反复感染,最终区域病情会越发严重,对人民健康不利。

但实际上,大家属实多虑了。有句话说得很对,“恐惧源自于未知”,其实气溶胶并不可怕,只要大家弄懂了“气溶胶传播”是怎么一回事儿,对病毒广泛传播的担忧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深入了解“气溶胶传播”

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新冠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飞沫是指近距离接触新冠患者喷出的携带病毒的物质,比如打喷嚏。而接触主要指沾染携带病毒的区域,比如公厕的门把手、公交地铁的扶手等。

而“气溶胶传播”,其实可以看作是飞沫传播的迷你版。飞沫的颗粒较大,有一定重量,下沉速度较快,所以当飞沫离开人体后,会快速下降至地面附近。

气溶胶的颗粒则比较小,直径仅达到0.001至100微米,更像是一团雾气漂浮在空中。当某些条件下气体发生流动,携带病毒的雾气便会到处飘。这也是该传播方式,与飞沫的最大差别。

理论上来讲,“毒气”到处飘确实容易增加感染的概率。但在医学领域存在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如果忽视致病条件,只谈致病概率,显然不具备科学性。

想通过气溶胶这种传播方式,让一个人感染新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足够大的病毒剂量、足够强的病毒活性,以及足够差的身体,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考虑到气溶胶带病毒的情况主要集中在半封闭或封闭空间,我们就以此为例。想实现气溶胶传播,首先要达到一定的病毒剂量,同时保证较高的病毒活性,如果任意条件无法满足,传播能力就会“不达标”。

像气溶胶这种微小颗粒,只要有条件,其实是可以飘很远的,但随着飘散的范围扩大,其病毒浓度,也就是剂量,就会降低很多。也因此,在开放条件下,气溶胶的致病力往往是非常低的。

再来是个人身体条件。健康人群一般需要吸入一定剂量的新冠病毒才会引发感染,而我国居民大部分都接种了疫苗,对新冠是具有抵抗力的。即便吸入部分病毒,受感染的概率也很低。

另外,气溶胶颗粒较小,携带病毒的能力本身就比较弱,病毒剂量有限。更何况,健康人群不可能主动接触确诊病例,或长时间处于确诊病例所处的封闭或半封闭空间内,所以这种感染方式也被排除了。

无论是否“放宽”防疫政策,我国一直在遵循减少病毒传播这一基本准则。也因此,我国公共区域范围内,气溶胶携带病毒的情况其实非常少,即便有病人私自外出,环境也会将气释放出的病毒快速稀释。

所以综合来看,气溶胶传播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容易满足感染、致病的所有条件。也因此,专家表示“气溶胶传播是小概率事件”,是有一定道理的,居民们无需过度担忧。

总结:

防疫政策放宽,并不意味着放松警惕,国家针对确诊病例,依旧会根据情况进行妥善管理。而对于“气溶胶传播”,民众们无需担忧,满足该传播方式的条件相对苛刻,感染概率极低,不会对健康构成威胁。

各位朋友,你听过“气溶胶传播”吗?对于国家防疫措施放宽,你有何看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