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顺治乾隆建三海 锦上添花耀宫苑(中南海系列之六)

 北京的骑士 2022-12-17 发布于北京

       笔者在前几篇里介绍了明代在西苑里相继发生的故事,本篇开始将讲述清代在西苑和“三海”里发生的那些事儿。

  清初对西苑“三海”的建设

  明代奠定了“三海”的基本格局,清初对西苑又作了许多新的建设和改造,最重要的土木工程分别在两个时期:一是清初顺治时期。

  顺治八年(1651)拆除了琼华岛山顶上元代宫廷的主体建筑广寒殿和四周的亭子,修建了巨型喇嘛塔(白塔)和藏传佛寺,使琼华岛成为北海的空间构图中心,并以此为轴心组织了山前的永安寺建筑群,建成后将“万岁山”改名为“白塔山”。

图片

清顺治八年(1651年)修建永安寺(喇嘛寺)白塔,万岁山亦改名白塔山。

      建于清初顺治八年(1651年)的白塔,是一座藏式喇嘛塔。据建塔石碑记载,当时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阴赞皇猷,请立塔寺,寿国佑民,得到顺治皇帝恩准后修建了永安寺和白塔。

       白塔高35.9米,上圆下方,为须弥山座式,塔顶设有宝盖、宝顶,并装饰有日、月及火焰花纹以表示佛法象日、月那样光芒四射,永照大地。

       北海白塔矗立在琼岛顶峰,殿阁耸拥,绿荫环簇,巍峨壮美,成为人们心目中整个北海的象征。白塔,不仅庄严肃穆,而且具有她天人合一的强大亲和力。从山脚仰望白塔,迢递山路怀着一种朝觐礼佛的虔诚,拽拉着层层殿宇直至山顶,白塔就在这层层叠叠、逐级上攀的建筑群的不断升华中成为辉煌壮丽的顶点。而这顶点正处于南北、东西两条轴线的正交点,成为琼华岛的中心,同时也成为围绕琼华岛四面展开的北海的中心,那种气指颐使,主宰全园的气派尽在悄无声息的高屋建瓴中,君权神授至高无上的震慑力自然也就威仪自生了。

      站在塔下仰望白塔,白塔直指蓝天,白云缭绕,长天似洗,那种庄严肃穆,让人感到置身于佛门的极乐净土世界。环顾四下,南向是楼阁峥嵘的紫禁城,花团锦簇的西苑(中南海),北面则是一湖天光水影,接天莲叶,映日荷花,掩映无限生机;画船笙歌,风播水应,欢声笑语,时时入耳。

       放目纵驰西山黛色,隐约可见,十里京华,尽入眼底。白塔登临使人胸襟开阔,而抚今思古,更能感受一种来自心底的震撼。塔身正面有一盾形小龛,内塑红底黄字的藏文图案,含“吉祥如意”之意。此龛俗称眼光门,又叫时轮金刚门。

       1679年该塔被地震所毁,次年重建。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北京,塔顶被损。在修复时,发现塔内主心木中藏有一个二寸见方的金漆盒子,盒盖绘有太极图,盒内藏有两枚“舍利”,证明此塔是一座舍利塔。

图片

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2年)的永安寺

  现在北海名头最大的是白塔,而白塔其实是永安寺的一座附属建筑。永安寺定名于乾隆八年(1743年),前身叫白塔寺,当时琼华岛也因此名白塔山。

  永安寺的主要建筑有法轮殿,正觉殿、普安殿以及配殿、廊庑、钟鼓楼等,红墙黄瓦,殿内长供宗喀巴像。清康熙十八年(1679)清雍正九年(1731),均因地震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先后两次重修,至今规模基本完整。

  最能花钱的皇帝乾隆大修“三海”

  清朝对“三海”大兴土木的另一个时期是处于“康乾盛世”的乾隆朝。中国封建王朝两千多年,乾隆是最后一位享受了盛世的皇帝。

  清顺治之后,经乾隆祖父康熙和父亲雍正两朝七十多年的建设积累,清朝经济已经有了显著改观。特别是其父雍正皇帝1722年继承帝位后,每天都从凌晨五点就开始上班,晚上也要加班到凌晨一点,一天就睡四个多小时,辛辛苦苦、勤勤恳恳地干活,将所有的精力与时间都投入到了对于国事的治理上。

  在雍正统治期间,他改革了官员的俸禄结构、百姓的税收制度等等,让国家进入了持续发展的快车道。到雍正1735年去世的时候,清王朝的国库已经从他登基之初的800万两银子库存增加到了6000多万两。

  继承了雍正皇帝厚实家底儿遗产的乾隆皇帝,终于可以大气地花钱享受了。

  乾隆喜欢修园子,从紫禁城附近的“三海”,到京师郊区的颐和园、圆明园,以及承德的避暑山庄,他无所不休。乾隆所修的园子最出名的就是圆明园了,那座著名的大水法就是乾隆朝修的。

  在修园林这方面,整个清代乾隆朝统治的60多年间,修园子的总花费约在5000万两至8000万两。

      对比一下明代西苑“三海”的平面图,和清朝乾隆时期的西苑“三海”平面图,可以清晰地看到,乾隆一朝在西苑“三海”修建了大量的殿宇楼阁,使明朝时期以自然景观为主,相对空旷的“三海”,被大大地丰富豪华起来。

图片

明代西苑平面图

图片

   清乾隆时期西苑“三海”平面图

      乾隆修“三海”加了多少东西?没有明确统计,我们以北海为例:乾隆时期除对琼华岛(白塔山)的几乎所有建筑物进行了重修以外,在琼华岛的后山、太液池的南岸、东岸、北岸先后增建了许多建筑:如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新修建的北海团城承光殿;乾隆十二年(1747年)修建的阅古楼,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建的倚澜堂、道宁斋,以及沿楼游廊(北海长廊)等,使得琼华岛湖光倒影,上下天光,更增强了琼华岛海上仙山的创作意图和白塔琼阁的交相辉映。

图片

       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新修建的北海团城承光殿

      承光殿后面东侧有古籁堂和朵云亭,西侧有余清斋、心香亭和镜澜亭。团城东西两边各有一门,东曰昭景门,西曰衍祥门。元朝至元二年(1265年)制造的巨大玉石酒瓮“渎山大玉海”原置于琼华岛广寒殿,明代广寒殿倒塌后,玉瓮流落于西华门内真武庙内,道人用作腌菜缸,清乾隆十年(1745年)寻回置于团城。

图片

展示于团城上的渎山大玉海

       漪澜堂是北海琼华岛北侧的一组格局独特的庭院古建筑群,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南巡时,在江苏镇江金山寺看到了“寺包山”的建筑特色——寺庙围着山建,于是仿照金山寺,在北海琼华岛建成“屋包山”的漪澜堂——整个景区用临水长廊围起,突出文人情怀,而减少宗教色彩。

      漪澜堂背依琼华岛,面临太液池,整组建筑占地面积6783平方米,建筑面积563平方米。景区内包括漪澜堂、碧照楼、道宁斋、远帆阁、晴栏花韵、戏台等主要建筑。

       其中,道宁斋为清代皇帝与御用文人吟诗咏文之地;漪澜堂为乾隆帝读书之处;晴栏花韵为看戏房等等。

      碧照楼在中段游廊东侧,远帆阁在中段游廊西侧,楼为两层,为登高赏景之所。

图片

建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的漪澜堂

图片

  道宁斋

图片

围绕漪澜堂的延楼游廊(北海长廊)

      北海南岸沿湖有一条圆弧形延楼游廊,俗称北海长廊。这座长廊虽然没有颐和园的长廊长,但它是两层的,且两层皆可通行,这是我国古建中游廊类建筑的独例。

       延楼游廊的东西两端都建有楼阁:东端的叫倚晴楼,西端的叫分凉阁,恰似这段长廊的两座桥头城堡。

图片

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的北海倚晴楼(内接延楼游廊的东端)

图片

北海分凉阁(内接延楼游廊的西端)

图片

从分凉阁进入北海沿湖的弧形长廊

乾隆六年(1741年)至十六年(1751年)重修琼华岛时,乾隆帝

御书“琼岛春荫”碑立于岛的东侧。

      “琼岛春阴”为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今天北京人所说的燕京八景的“八景”分别是:太液秋风(中海水云榭);琼岛春阴(北海春荫碑);金台夕照(金台路);蓟门烟树(西土城);西山晴雪(香山);玉泉跆突(玉泉山);卢沟晓月(卢沟桥);居庸叠翠(八达岭)。

      燕京八景是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亲自主持更订的,在每一景点的所在地,还竖御碑一通,正面是钦定的八景名称,背面是七律诗一首。

图片

乾隆御笔题写的琼岛春荫碑

      燕京八景的出现,对于后来的风景点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此之后,无论“十室之邑,三里之城,五亩之园,以及琳宫梵宇,靡不有八景诗矣”。

      沿长廊西行,出分凉阁不远就是阅古楼。阅古楼位于北海琼华岛白塔山的西麓,左傍琳光殿,与太液池对岸的震旦香林遥遥相望,始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

图片

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阅古楼

       阅古楼平面近似椭圆形,实为两个半圆左右围合而成的上下两层楼,楼形别具一格。

       楼内沿墙壁镶嵌着由梁诗正等奉命编次的魏晋以来历代名墨迹的钩摹石刻,共495方,清代帝后常来此阅赏古代翰墨。楼内四壁嵌满《三希堂法帖》石刻,这些是中国古代书法集成的石刻珍品。

       进入楼院,顿觉与外界隔绝,自成天地,幽静异常,若踏上蜿蜒的楼梯,则被引入琳琅满目的石刻丛中。

      阅古楼所藏《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共收集了我国魏晋以来直到明末历代书法家一百三十五人的三百四十件作品,刻于四百九十五块石上。其中除晋代三位大书法家的杰作之外,还有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的作品、北宋著名书法家苏轼的手迹。可谓洋洋大观,成为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部古代法书典籍。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问世后,历朝曾有不同的拓本,除乾隆时期的初拓本外,后又有嘉庆、道光、成丰、光绪时期的各种拓本。到了民国以后,拓本繁杂,良莠不齐,刻石也受到不少损伤。过去拓本中以乾隆初拓本为最好。拓工精细,字口严整,墨黑如漆,光亮可鉴。

图片

阅古楼内景

       乾隆皇帝曾将三件稀世珍宝——晋代三位书法家的手迹收藏于此。它们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为了给这三件稀世珍宝增添光彩,乾隆十二年(1747)特令梁诗正等人将内府所藏《三希堂石渠宝笈法贴》三十二卷,专门在北海塔山西麓建起了环抱半圆形的阅古楼加以保存。

      乾隆十一年(1746年)又在北海北岸五龙亭以北增建了阐福寺,寺内有大佛殿,塑有高大佛像,镶嵌无数珠宝,可惜的是1900年义和团事件中被八国联军劫掠一空。

阐福寺所在原为明代太素殿旧址。清孝庄皇后死后曾在此祭奠,乾隆尊生母之愿,下令改为喇嘛庙,赐名阐福寺,其规制仿河北正定隆兴寺。

图片

始建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的北海北岸阐福寺

       北海九龙壁,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壁高5米,厚1.2米,长27米,是一座彩色琉璃砖影壁。底座为青白玉石台基,上有绿琉璃瓦须弥座。座上的壁面为琉璃浮雕,全壁用七色琉璃砖砌成镶砌而成,体魄巨大精美,南北两面各有蟠龙9条,形态各异,飞腾戏珠于波涛云际之中。龙身体态矫健,龙爪雄劲,形象生动,柯栩如生,曾有诗云:九龙盘拿戏骊珠,云雾冥冥蜃气孤,恍惚电光来破壁,半空飞出所翁图。壁东面为江崖海水、旭日东升流云纹饰,西面为江崖海水、明月当空流云图像。壁顶为琉璃筒瓦大脊庞殿顶,大脊上饰黄琉璃流云飞龙纹。影壁用424块预制的七色琉璃砖砌筑而成,色彩绚丽,古朴大方,是我国琉璃结构建筑中的杰作。

       现在的北海九龙壁在北海北岸孤壁独立,显得与周围环境不很协调,其实早年这里不是这样子。据《清宫史》记载:嘉庆年间,西天梵境之西,有琉璃墙(今九龙壁)如屏障,墙北为真谛门,门内为大圆镜智宝殿┄┄殿北及左右屋宇四十三楹,皆贮藏经版之所也。

       可见,当时的九龙壁是一组建筑群前面的一座金碧辉煌的影壁。遗憾的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北京时,九龙壁北面的建筑群被侵略军放火烧光了。因为九龙壁通体都是非燃材料,才幸存了下来。

图片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建造的北海九龙壁

       我国现存的九龙壁有三座,其中两座在北京,一座在山西大同。这三座九龙壁中最早最大的是建于明永乐年间的山西大同明王府门前的那座,最好的是北京北海公园的九龙壁,北京的另一座九龙壁位于紫禁城东部的皇极门前,亦建于乾隆年间。

       三座九龙壁中,唯有位于北海的这座九龙壁是双面的,两面各有九条龙飞凤舞的蟠龙,大同和紫禁城里的那两座九龙壁都是单面有龙。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又在太液池东岸修建了画舫斋、濠濮涧,并以山石堆砌了太液池“三海”沿岸。

       画舫斋在北海东岸中段,这是一座以方形水池为中心,回廊四匝的幽静庭院,俗称水殿。画舫斋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东西为“镜香”、“观妙”二室。乾隆曾坐冰床来此题词,“画舫斋”三字便是他的手迹。晚清时,慈禧常至此游幸与传膳。

图片

画舫斋

图片

建于北海东岸的画舫斋

  画舫斋南侧建有濠濮涧,北邻蚕坛,隐藏于土石山林之中。西北角院落为小玲珑,东北为古柯庭、奥旷和得性轩等。古柯庭前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唐朝古槐,相传已千年。

  濠(háo)(pú)间位于北海东岸小土山北端,是北海的园中之园之一,幽静别致,很有特色。

  明代嘉靖十三年(1534)于此初建凝和殿。乾隆二十二年(1757)增建成濠濮间,成为北海的园中之园。

  濠濮间四面古松葱郁、遮天蔽日,来自北面先蚕坛的浴蚕河水经画舫斋缓缓流入,曲桥、水池、山石、回廊,回旋于咫尺之间,景色清幽深邃。

图片

图片

位于太液池东岸小山后的濠濮间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乾隆皇帝为贺其母八十大寿,于太液池北岸极乐界之北建万佛楼。

图片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在北海北岸修建的万佛楼

      万佛楼建筑群东西各有一浮图,中为万佛楼,七间,楼高三层,顶层为歇山调大脊,各层皆为黄琉璃瓦绿剪边瓦顶。建成后王公大臣纷纷铸佛献寿,有一万个大小佛洞,每个洞里都有一个金色无量寿佛,故而名为万佛楼

      万佛楼前左面树宝幡竿,右面立石幢,幢北面镌刻乾隆御制庚寅万佛楼瞻礼诗。诗为:六旬庆诞沐慈恩,发帑范成两足尊。数计万因资众举,层看三此建楼鶱。香花卜日瞻礼始,福德被民愿力存。设日遐龄祈寿算,肫诚还以祝徽萱。

      万佛楼里的全部佛像和所藏珍宝,在庚子事变中全部被八国联军掠走。楼体至上世纪六十年代成为危楼被拆除。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在明代大慈真如殿基础上扩建后改名的西天梵境,又名大西天。

      北京现存的金丝楠木古建筑不足十处,而北海公园里就占了两处。一处是快雪堂,一处是西天梵境”里的大慈真如宝殿

图片

金丝楠木建造的大慈真如殿,完全本色,不饰油彩。

     “西天梵境”原为明代西天禅林喇嘛庙,清乾隆年间重修并西扩。现在的西天梵境内多为清代建筑,唯独主殿——大慈真如宝殿是一座明代建造的楠木大殿。

      气势雄伟的大慈真如宝殿是天王殿中院正殿,重檐庑殿顶,黑琉璃筒瓦黄剪边。大殿的木质构架全部采用金丝楠木材料,通体为棕褐色且不施油彩,完全以木材本色示人。大殿面阔五间,是中国现存明代建筑中之精品。

      大西天建筑群坐北朝南,其前有四柱七楼琉璃牌坊一座,南临太液池。南向额提为华藏界,北向额提为须弥春

      从华藏界牌楼穿过,意即进入佛门;反面须弥春的言外之意即到了须弥山这个佛家最神圣的境界。

图片

乾隆二十四年(1759)在北海北岸修筑的大西天四柱七楼琉璃牌坊

  北海北岸清幽的快雪堂,也是个有故事的地方,既有书香的故事,也有传奇的爱情。

图片

快雪堂

  初建时它只是阐福寺的附属建筑,就叫作阐福寺东所,只有两进院落,作为帝后拈香前后更衣休息之所。后来竟因为一套珍稀的书法刻板院落被加建成三进,并改变了命运。

  快雪堂三进院落,从前到后分别为澄观堂、浴兰轩、快雪堂。这组建筑是根据地势南低北高随山就势而建,古朴幽静,占地面积约2900平方米。庭院式建筑,有重檐垂花门、景窗;有回廊、卧角廊、抄手廊与各大殿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庭院式格局。又根据各种树木花期的不同进行巧妙组合,使整个院落三季有花果,四季常青绿。是个虽然不大,却精巧别致,玲珑剔透的园中之园。

图片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建的全楠木快雪堂

  快雪堂最幽最美的是后添建的第三进院。乾隆四十四年,浙赣总督杨景素向乾隆皇帝进献了一批石板木板,令乾隆皇帝开心不已,大为赞赏。因为它们是<快雪堂法书>刻板,所有爱书法之人梦寐以求的宝贝。乾隆为了存放展示这套法书刻板,下旨在阐福寺东所增建第三进院落,建楠木殿一座,两边各接游廊十间,后檐墙上嵌快雪堂墨刻四十八块。乾隆亲为楠木殿题匾曰<快雪堂>,这也就成为了整座院落的新名字。

  说到快雪堂近代还有一些风月轶事。1923年,为纪念讨袁护国将军蔡锷,由梁启超发起,大总统黎元洪批准,以蔡的表字松坡为名在快雪堂成立了<松坡图书馆>,梁启超出任馆长。作为馆长儿子,梁思成常在闭馆日带林徽因到此谈情说爱。痴念林徽因的徐志摩也来凑热闹,梁思成便在院门上贴了一张纸条,上写Lover want to left alone,这墨香之地似乎又生出了些醋香。

  乾隆在北海东岸、北岸营造的这一系列园林及佛寺建筑,形成了四面有景的“三海”新景观。观赏视线不仅是面向琼岛,而且可以四望,扩大了视野,使西苑三海成为内外兼顾、互为借景、多面景观的山水园林。

图片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修建的北海北岸静心斋

  静心斋位于北海北门西北侧,原名镜清斋,建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是北海古建筑中保存最完整、最幽美的一处行宫小园,有乾隆小花园园中之园之称。

图片

镜心斋沁泉廊

  静心斋是我国古典建筑艺术的瑰宝,值得我们细细去品那曲带着皇室色彩古老而优美的旋律。

  不仅北海,中海上的勤政殿、水云榭、丰泽园、静谷、万善殿等建筑也多是清代康乾时期所建。

  明代的南台(清时改称瀛台)基本上是一座自然风光的小岛,没有什么人文建筑。清代从康熙朝开始建设瀛台,至乾隆朝先后在瀛台上建造了翔鸾阁(蓬莱阁)、涵元殿、庆云殿,景星殿、藻韵楼、绮思楼、补桐书屋、随安室、待月轩、镜光亭、长春书屋、漱芳润、“怀抱爽”亭等等金碧辉煌的亭台宫殿,以及周围连接这些宫殿楼阁的长廊、岛北连接瀛台的石桥等等。

  位于南海东北角的淑清院,也是乾隆时修建的小型园林,风格类似北海的静心斋。园内有流水音亭、葆光室、蓬瀛在望殿、云绘楼、清音阁、日知阁、万字廊、双环万寿亭等建筑。

      乾隆年间在“三海”建的建筑物众多,其中最为著名,也最为现代世人瞩目的当数乾隆在西苑南海南岸建的宝月楼了。

      宝月楼相传是乾隆为香妃所建,始建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皇帝在《御制宝月楼记》中讲述了建造宝月楼的缘起:因为南海的南岸是背靠着皇城的狭长地带,原来没有宫室,从瀛台上望去过于空旷,缺乏景观,所以要在那里建造一座楼宇。乾隆说,此楼建成后是临水赏月的佳处,颇有月中广寒宫的意境,所以命名为宝月楼。登上宝月楼,可以北眺三海、南观街市、东看紫禁、西望远山,乾隆还为宝月楼题写了匾额“仰观俯察”。

      香妃在宫中一直思念她的家乡——新疆。乾隆为了安慰她的思乡之情,又在楼对面建了回回营和清真寺等回人生活的街市(今北京西城区东安福胡同一带),使得香妃登楼就可见到家乡景色。这样可使容妃经常登临眺望维族生活风情以慰乡思,故宝月楼又有望乡楼之称。

图片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建于南海南岸的宝月楼,此楼民国初年被改为新华门。

       宝月楼是座面阔七间,重檐琉璃瓦卷的棚歇山顶的古典式两层木结构的楼房。据《三海见闻录》及《燕都丛考》等书记载,乾隆曾下令:“令西域回部移住长安街,并建礼拜祠与楼相对。”当时这里住有百余户回民,称为“回回营”,并建了一座“普宁清真寺”。

      经考,这支维吾尔族人是自乾隆二十五年(1760)前后,或因助平“大小和卓”之变有功,或作为大小和卓被俘家属,或身为工匠艺人而陆续入京的。因边疆新定,乾隆皇帝极为重视这支由8位维吾尔族民族首领和回族宗教领袖带领的少数民族部众,下诏赐爵封居,妥善安置,史称“八爵进京”。

      在如今新华门对面东安福胡同里,有一座石券门,即是原来清真寺的南门遗存,院里有一座大殿,殿北正对新华门的地方,还曾有一块乾隆御碑,现存于历代帝王庙内。现在胡同里仍住着不少世居此处的回族老乡,他们都知道祖辈是清代从新疆奉旨迁居北京的回部(维吾尔族)人后裔,而且跟大名鼎鼎的“香妃”有着密切的关系。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的北洋政府接管了清室的西苑三海,并将中海和南海作为总统府。从那时起,中海和南海被合称为“中南海”,袁世凯住在中海西岸洋式楼房“海晏堂”里。

      按中国传统,府邸的正门要开在南面。袁世凯为了显示总统府的规格气派,将位于中南海南墙内仅十数米处的宝月楼下层当中三间打通,改建为总统府正门。又将挡在门前的皇城红墙扒开一段缺口,加砌了两道“八字墙”,使缺口与大门衔接。他还在门内添建了一座黄瓦红墙的大影壁,以遮挡外人视线。改建后的宝月楼,被命名为“新华门”,从此沿用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中共中央书记处、国务院和中央办公厅迁入中南海,新华门成为了世人瞩目的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的象征。

图片

新华门现在成了新中国中央政府的象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