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放弃铁饭碗,专注足球报道,一个资深足球记者不为人知的20年

 千面凡君 2022-12-17 发布于广东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1306位真人故事

我叫张恺,70年代末出生在吉林长春。
24年前,我没有经历过高考,就直接被保送至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了意大利语。
毕业后,我曾有机会端起铁饭碗,却不顾父母反对,成为了一名足球报记者。
从此,我奔波于各大国际赛赛场,并常驻意大利9年。事业巅峰时,曾采访过足球大腕,也给足球明星当过翻译。
但随着纸媒行业的衰落,我也辉煌不再。不过,即使困难再大,我也想继续足球事业,用别样的方式,为中国足球发展尽一份力!
(我是足球报驻外记者张恺)
01
1979年2月我出生在吉林长春,父母都是国家机关干部,父亲是省人事厅干部,母亲在省司法厅任职。
父母希望我将来跟他们一样,进入机关单位,抱着铁饭碗,一生无忧,最好还能当个小领导。很遗憾,看我现在的人生,大概是让他们失望了。
我从小老实听话,但不算聪明,整个学生时代都是靠“勤能补拙”四个字混出来的,学习很用功但也很累。
比赛必有一胜,苦学必有一成。我的学习成绩一直还算不错,属于优等生。我从小就爱好踢足球,在幼儿园还参加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得过“小明星”称号。
虽然只是纯粹普及足球入门知识,以娱乐为目的的训练,但在我脑子里却种下了足球的种子。
(做了20多年足球记者)
上高三的时候,我遇到了人生第一个贵人,我的班主任老师。在他的极力举荐下,通过保送的方式,我进入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意大利语。
没有经历过高考,现在想想还有些遗憾。作为保送生,身上自然少不了一些标签,有人说我有语言天赋,有人说我沾了高干父母的光。
不管怎么说,我当时真的非常开心,但父母心里却五味杂陈,因为我的未来已显现,注定不会接他们的班了。
1998年的夏天,我刚上大学,法国世界杯开幕,这也是我人生中最兴奋和最快乐的时刻。也是在那一年,我对足球从喜欢到了迷恋。
球赛汇聚了当时整个体育圈的解说名嘴,有力挺巴西的,有支持德国的,有倾向意大利的,还有为英格兰站队的。
(足球,有世界第一运动的美誉)
既有权威又有分量的名嘴们,侃侃而谈世界杯,让球迷们看得热血沸腾。
我们这代足球迷,认识意甲,都是通过张慧德、张路、宋世雄组成的“意甲传教士”名嘴解说开始的。
曾记得张慧德老师在解说中,还用意大利语播报过比分,插科打诨给观众讲述意大利亚平宁的地理知识和风土人情。
张老师的意大利语发音有大舌音和卷舌音,听起来搞笑又幽默。
意大利语在当时是个小语种,会讲的人不多。因此,在校期间,我勤工俭学的机会特别多,主要是上门当家教或带意大利游客游览中国。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外国人,能感受得到他们对中国的好奇和兴奋。再就是他们对中医也特别感兴趣,觉得很神奇,因此会购买大量药材和书籍。
而且他们对中国的国情和社会面貌也有很大兴趣,问这问那的,也让我的口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比赛的胜利决定于人的精神和毅力)
也是在那时,我生出了做记者的念头,想向全世界介绍我们伟大的祖国。
02
2001年的11月份,我大学即将毕业,在一个师兄引荐下,到了南方体育报实习,主要写足球方面的稿子。
第二年夏天,日韩世界杯就开幕了,大家都在宿舍看世界杯。可我那时已是报社的特约记者,需要对赛事进行报道,主要跟踪意大利,不能随心所欲地单纯观看球赛了。
当时报社为了节约成本,没有安排记者到一线实地采访,只能以越洋电话的方式采访球员。
这样得来的资料不是很理想,我必须大量阅读相关资料,经过分析,才能抓住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也因此赚得一点钱。但那时自我感觉良好,信心百倍的要去当足球记者。
(奥迪杯和米兰阿莱格里,现尤文教练合影)
半年之后大学毕业,我顺理成章留在了该报社。那时北京外国语学院有“外交官摇篮”之称,同学们大多选择留在北京,伺机进大机关和事业单位。
我则义无反顾南下广州做了报社记者,为此还跟父母有了一些摩擦。
没想到往后的20多年,我就只干了这一件事,以至于后来总是忍不住自嘲,自己就是足球资讯的搬运工。
后来我做了驻外记者,2004年,报社需要一个去意大利佩鲁贾观战的,我正好想再深耕一下意大利语,就向报社申请前往。
报社的条件是保留记者身份,工资适当提高一点,其他费用自理,我毫不犹豫答应了。
这里的中国留学生不多,日本的却不少。因为日本球星中田英寿,就是在这个城市打出名望的,很多人慕名而来。
(世界杯哨子响了,球迷的节日到了)
我不仅仅是报道足球资讯的记者,更是正宗的足球迷,爱看足球赛,爱踢足球。初到佩鲁贾这个足球城,我很兴奋,整天跟着日本留学生和意大利学生一起去踢野球。
当时中国留学生踢足球的特别少,好像就我一个人,日本人特别多,而且大多数已经是半专业水准,他们几乎每天都在进行半专业式训练。
踢野球虽是业余级别,但也分三六九等。较高级别的业余足球赛,就会吸引一些民间球探,他们坐在球场边来回观察,最后会把一些踢得好的球员,介绍到不同的俱乐部。
很多境外球员,包括我们的前国足,到意大利的第一站就是佩鲁贾,这个城市相当于足球运动员的一个跳板。
我在这里一边学习,一边踢野球,一边写新闻报道,过得怡然自得。当时写稿的主要资料来源当地的报纸、杂志,还有电视新闻。
(足球场外的快乐,享受一家团圆)
通过认真筛选翻译,用自己的话加工处理后,发给国内报社的编辑部。报社一周出两期报纸,所以写稿任务不算重,说白了我当时就是勤工俭学。
在佩鲁贾时,我还去到佛罗伦萨旁边的普拉托小城当过语言老师。
这个小城市至今都很有名望,是意大利最大的中国人聚集地,这里30%的人口都是中国人。
以温州和福建两地的商人为主,他们的后代大都不会说意大利语,我去那里的学校,就是教他们说意大利语,再教一些意大利人说中文。
我那时候真切体会到了温州商人的传说,那里好多学生都是开着法拉利来上学,那个年代,在国内根本不敢想象。
2005年3月,报社因经营不善停刊解散了。好在我之前有所准备,顺利跳槽到了足球报,机缘巧合下成为了报社驻意大利的记者。
(驻外记者有时是孤独的)
在佩鲁贾完成学业后,我彻底进入前方记者的状态。这时我也把自己的前方营地,驻扎在了米兰,因为这里是足球的重心城市。
每天的工作状态,就是去训练营,看能不能约到球员和教练做采访。平时则重视和当地媒体人、经纪人,包括赞助商混好关系,寻机向他们深挖球员的人物故事或传记。
我申请到国际记者证之后,就有了很多便利条件,每一场比赛都可以去看,还可以进行现场报道。
但因为去现场,很多时候只能出席发布会,很难约到独家采访。所以有时就不去现场,在家里看直播也不影响我写稿。
03
我人生第一次重大采访,是在2005年的11月份,采访当时的AC米兰球星,乌克兰的“核弹头”舍甫琴科。
他是金球奖的得主,机会来之不易,我和主编准备对他进行联合采访。前一天晚上我都没睡着,既紧张又兴奋。
(第一次重大采访--舍甫琴科)
采访地点安排在球员餐厅的一个角落里,这么私密的空间,平常肯定不对媒体人开放。
舍甫琴科成名于基辅迪纳摩,巅峰时期曾长期效力于意大利AC米兰队,是AC米兰队历史上入球排名第二的射手。
在我眼里,他是集全能射手、民族英雄、德比杀手和模范丈夫于一身的完美斗士。现在近在咫尺,可以这么近距离接触大腕偶像,真是激动得不行。
而因扎吉、内斯塔等人,就这么从我身边走过,还热情地和我打招呼,作为球迷,这是非常震撼的场景。
我细细观察这些球员,他们普遍和我们在镜头画面上看到的不太一样,肩膀偏宽,又高又瘦。
那次采访很顺利,问到了很多个人喜好的生活问题,稿子质量很高,也得到了报社领导的肯定。
(记者对采访者做到有礼有节)
我在很多采访中,无意间发现俱乐部新闻官,和那些大腕球星的助理,都喜欢带有中国文化元素的小工艺品。
后来我则投其所好,送中国象棋、笔墨纸砚、青花瓷、筷子扇子给他们,还把写好的报纸寄给他们,迅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赢得不少采访机会。
有些俱乐部的新闻官,会专门搜集世界各国的文字报纸,把自己球员的报道装裱起来。每个俱乐部和每个球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我们记者就是要找到读者最喜欢的那个点。
足球报记者就是个杂家,多面手,会写是基本功,还要学会处理关系。当采访对象身份或者光环特别高,我们够不着时,就采取和意大利专业报纸合作的方式,这样也能得到想要的信息。
04
2007年的时候,为了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报开设了一个叫"星战"栏目,安排娱乐圈名人,对话体育圈名人。
(墙上挂满了采访证)
有一期是意大利的传奇球星罗伯特·巴乔,和歌星张靓颖对话,当时我既是记者也是现场翻译。
这种跨界的互动很有趣味性,也很精彩,而且两人互动特别默契,因此得到受访者和读者的双向好评。
后来张靓颖的助理专门对我说,这个采访非常好,还问我们要了几十份报纸留存和送人。
做了这么多年的足球报记者,国外很多媒体人很不理解中国人对世界杯的这份热情,毕竟大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参赛。
其实球场上不仅仅只有胜负之争,展现更多的是人性的光辉,以及竞技的魅力。这种体育精神,值得全人类去欣赏。
很多朋友私下问我为何要成为体育记者,驻外工作是不是很刺激、很好玩?其实不是所有驻外记者,都有精彩跌宕的经历。
(回国后和我的宝贝们在一起)
记者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美好多彩,就如足球比赛,经典镜头只是少数,多数是平淡的。
驻外足球记者,特别是我这种报纸类记者,心酸泪一大把,被拒绝是家常便饭。最可悲的是,跟世界杯、欧洲杯这些大赛,各方记者蜂拥而至,一驻扎就是一个月。
而且居住条件很简陋,床就那么几张,有沙发睡都是幸运的,很多要打地铺或把桌子拼起来,简单睡一下,穷记者根本也没钱住酒店。
而通勤也是一大困难,就算租车也不可能给我们用。为了跟上球队到训练营,我们又是公交又是火车的,劳累不堪。
在工作中碰到困难和糗事,那都是很正常不过的事。有些球员脾气不好,动不动就会破口大骂,你追着他时,他直接会说:“去死吧!”有些则直接爱答不理。
记者要有很强大的心理承受力,被拒绝是也是司空见惯的事,远没有大家看到的那么光鲜亮丽。
(和球星的合影)
05
这些年借助记者身份,以及精通当地语言,帮助过很多遇到麻烦事的同胞。
有次几个温州同胞,大半夜遭遇警察上门查封,众兄弟被带到警局。好在我讲得一口流利的意大利语,帮助做笔录后,他们才得以脱身。
对多数驻外记者而言,这种生活更像无根的浮萍,很难完全融入当地。当然我们也没有这个意愿,因为心始终在国内,但却难免会觉得孤独。
驻外这些年,每年我也能回国住上一些时间,也顺利结婚生子了。好在家人都很支持我的工作,理解我的苦衷。
很遗憾,我的家人都没有去过意大利,因为他们对足球不敢兴趣,我就没有带他们去过。
(和米兰经理加利亚尼合影)
2015年之后,我在国内的时间稍微长了一些,毕竟年纪不轻了,有了家庭和孩子,父母年纪也大了,是应该多多照顾家人了。
回国后也没有和前方切断联系,需要的时候我还是要去的。

点击此处 了解详情

2016年某集团收购意大利很出名的俱乐部,我也去参加了新闻发布会,国际米兰有什么重大赛事也会邀请我去。
这些年,国内很多国际米兰的球迷,对我的认知度越来越高,因为我总能获取到一手情报,然后分析解说的角度也很新颖,能直击看点。
也是在那一年,某大号平台的体育部领导找到我,邀请我进驻账号,提供优质的足球资讯,我也乐得分享。长居国内后,又创建了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
我主要的跟访对象是意甲和意大利国家队,挺遗憾,意大利国家队,连续两届都没有打进世界杯。
(安排丙级球员来中国踢球)
06
20多年来,我与足球为舞,以报纸记者为职业,可惜没有见证国足的腾飞。
说到驻外记者,很多人觉得是单位出工作经费,其实根本不是,很多人都是一种自主的个人行为,然后给单位供稿,收取那点稿费。
真正的驻外记者,在体育圈里已经不存在了。报纸记者更是衰落到不能再衰落了,我现在已经没有正式工作了,正在自谋出路。
今年的卡塔尔世界杯,除了几个大平台,已经没有外派记者去前方报道了。疫情严重,费用高不说,前方报道也已经不值钱了,因为大家在后方就能够获取到丰富信息了。
虽然大环境不利于我的事业发展,但我也另辟蹊径,疫情前就报名参加了中国足协的教练班。
(骄傲的驻外足球记者)
我学的目的,是想通过教练的视角去观察比赛,去更深层次的了解传球、射门等技巧。也想成为实现“振兴中国足球,从娃娃抓起”伟大愿景中的一员!
做事,无法要求完美,但至少要能完成,才算尽到自己的责任。做人,无法要求万能,但至少做到可能,才能堪受人生担当。
回望我的职业生涯,不像明星那样璀璨,却也很灿烂。不像警察那样威严,但也事事严谨。更不像商人那么有钱,好在富足安康。
如今容颜虽未老,心里尽沧桑。但也无怨无悔,做了一辈子足球报人!未来将继续我与足球的缘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