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郑宅茶

 莆仙小郑 2022-12-17 发布于广东

​仙姑亲植郑宅茶

郑宅茶,取名于地名,产于仙游县孝仁里郑宅,即今鲤南镇圣泉村。圣泉村,顾名思义,是个神奇的地方,是唐代“开莆倡学”的南湖郑氏三兄弟之一郑淑的入仙开族地,古代村名谓巩桥郑宅村,是全国闻名的“进士村”。据史载,圣泉村历代出了13名进士,14名举人,17 名五品以上官员。唐代著名诗人郑良士生十一子,有八子在朝廷为官,号称”郑家八虎。”郑良士长子官居礼部尚书。

话说晚唐年间有位姓许的仙姑(号“法主仙妃”),博学多才,精通医学,茶学,天文地理,道术等法,一 生创圣泉、兴水利、研茶药、济世人、功德无量。

法主仙妃,曾修炼于浙江金华北山。学道功成后,云游天下。于唐昭宗乾宁年间(894一898年)入仙游,见巩桥郑宅村(今圣泉)是个钟灵毓秀的好地方,便向郑家祖妈求赐宅第。郑家祖妈慨然与之,遂结庐于此。巩桥多属缺水旱地,民众深受其苦。法主仙妃为报答祖妈赐地之恩,便施法“铁鞭托地以成泉”之法,共托“三井七泉”,甘泉瀑涌,又开沟筑渠,灌田万亩,民受其利,村名由“巩桥”改为“圣泉”。

法主仙妃定居巩桥郑宅,利用房前屋后,亲手开荒种茶,精研茶艺,研制“郑宅茶”,起到养生保健、拯救苍生的作用。清代名士徐昆在《遁斋偶笔》书载:郑宅茶“以别致推重骚坛,烹之水色仍白,香气四溢”,“香美天下,虽武夷岩茶不及也。”被列为宋、元、明、清四代的“贡茶”。

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对“郑宅茶”大为推崇,其在《采茶行》诗中云:“安得龟蒙地百尺,前种武夷后郑宅。逢春吸露枝润泽,大招二陆栖魂魄。”

或许仙姑长期饮郑宅茶,喝圣泉纯净水的缘故,许仙姑特别高寿于唐明宗长兴元年(930年)元六月初一,在仙游县圣泉村(旧称巩桥村)“倒桥头”仙逝,享年105岁,是古代闻名遐迩的“长寿之星”。

好荼须好水,郑宅茶配上仙姑铁鞭托地而成“三井七泉”甘列清泉,怎不令人叫绝呢!从此,郑宅茶年年进贡, 声名大振、身价十倍。

乾隆皇帝诗赞郑宅茶:

榴杭桃笙午昼赊,红兰香细透窗纱;

梦回石鼎松风沸,先试冰瓯郑宅茶。

水递何须古辣泉,满杯香露侍儿煎;

浮瓜沈李浑无事,为咏卢仝七碗篇。

这是清代乾隆皇帝《乐善堂全集》中,御咏茶诗。

历代名臣达官,文人墨客,纷纷题诗赋词点赞“郑宅茶”。

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采茶行》云:

春山晓露洗新碧,宿鸟倦飞啼石壁。

手携桃杖歌行役,鸟道纡回惬所适。

千树朦胧半含白,峰峦高低如几席。

我生偃蹇耽幽僻,拨草驱烟频蹑屐。

采采前山慎所择,紫芽嫩绿敢轻掷。

龙团佳制自往昔,我今未酌神行怿。

安得龟蒙地百尺,前种武夷后郑宅。

逢春吸露枝润泽,大招二陆栖魂魄。

明代扬州八怪之一汪士慎,一生嗜茶如命,对郑宅茶倍加推崇,题诗咏叹:

闽茶今有郑园良,细玩封题清昼长。

云雾冥蒙春放紫,枪旗浮动夏生凉。

杯中皎月一分碧,舌上灵苗尽日香。

未必龙团能胜此,好加护惜待人尝。

清代曹庭枢《钱唐相国分饷上赐郑宅茶寄奉老母》五言诗云:

谷雨新晴后,头纲驿递初。

绿挼双掌细,香迸一旗舒。

玉盎梅花喷,银瓶薤叶储。

赐先黄阁老,波及大君余。

竹里泉声沸,窗间午睡徐。

当筵思笋蕨,奉母忆篮舆。

旅食经年别,平安数寄书。

缄题将远问,藉以慰门闾。

清代叶宫詹《观国端午,恩赐郑宅茶》

嫩芽来郑宅,精品冠闽溪。

便觉曾坑俗,应令顾渚低。

溶溶云液澹,剡剡雪枪齐。

石鼎烹尝罢,封缄手自题。

来源:仙游传奇故事丛书。

附录史料

清乾隆《仙游县志》载:“访郑氏之故居,茶香将袭人也。” “茶有数种,唯郑宅为最。而出于九座山、九鲤湖者亦佳。”又,同治《仙游县志》卷五三:“郑氏茶以别致推重骚坛。烹之,水色仍白,香气四溢,当时古树剩一二株而已。其传送海内者,类取仙产茶,依郑宅所制,然香色犹远胜他处。采摘之烦、制造之功,劳费不少。”

清代学者郭柏苍在《闽产录异》中写道:“国朝闽茶人贡者,以郑宅茶为最。”

民国《福建通志》卷四引《遁斋偶笔》云:“闽中兴化府城外郑氏宅,有茶二株,香美甲天下,虽武夷岩茶不及也。所产无几,邻近有茶十八株,味亦美,合二十株。有司先时使人谨伺之,烘焙如法,藉其数以充贡,间有烘焙不中选者以饷大僚,然亦无几。此外十余里内所产皆冒郑宅,非其真也。”

郑宅茶文化历代传承,恒久弥香。2016年,“仙游郑宅茶”入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