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到底在讲什么?

 炫叶楓雪 2022-12-18 发布于广东

前阵子读完了蒙曼老师的《大隋兴衰四十年》,有点思考,且以记录。

隋朝,繁盛一时却急速衰败,有如昙花一现却又影响深远。和秦朝类似,隋朝是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非常重要而值得仔细研究的一个朝代。

但全书读完心中却有一种沉闷甚至压抑:不足40年的隋朝史,从开国到败亡几乎全程的尔虞我诈、杀伐抢夺。而这,其实在我们几千年的历史中却一点都不少见。

既然如此,我们绵绵几千年的历史翻来覆去本质上到底是在讲什么?难道就是各路将相奸臣你杀我抢,计谋攻略,兴衰交替?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隋朝前后的主要历史事件:

公元541年,杨坚出生于西魏和北周军事贵族家庭。担心这唯一的儿子难养活,杨坚自小便被托养在尼姑庵。

十四岁那年,杨坚正式步入仕途任职右小宫伯。右小宫伯掌管皇宫宿卫,就在皇帝身边工作,算是皇帝的近臣,升迁很快。糟糕的是他的顶头上司是天官大冢宰,权臣宇文护。宇文护是开国功臣,和小皇帝有点不对付。夹在两强之间,杨坚明哲保身,两边不靠,此后整整八年,他在这个位置上纹丝未动。

公元556年,西魏的开创者宇文泰去世。宇文泰把年少的儿子托付给了已经成年的侄子宇文护。年富力强,有野心,有魄力的权臣遇上尚年幼的皇帝,宇文护有了想法。于是,他一不做,二不休,把西魏皇帝一废,辅佐宇文泰的嫡子宇文觉上位改国号为北周。宇文护也就成了北周的开国功臣。

所谓功高震主,宇文护难免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想自己专权。可北周孝闵帝也不是软蛋,和宇文护杠上了。结果宇文护发狠,直接把北周孝闵帝毒死,另立了宇文泰的庶长子当皇帝即北周明帝。这北周明帝也颇有血性,当了皇帝之后接着跟宇文护斗,宇文护不耐烦,又把他毒死了。这时候再看看宇文泰活着的儿子中十七岁的宇文邕比较老实,就拥立他当了皇帝,即北周武帝。三废两立,宇文护仍旧是北周的权臣臣,继续专权。

为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北周武帝韬光养晦十二年,终于在建德元年(572)等来机会。宇文护有个亲信叫宇文直,他也是北周武帝的亲弟弟,跟两头都有关系。宇文直因作战失利被宇文护罢官,心里不忿,一气之下转而投靠了北周武帝。这年春天,北周武帝终于找到机会,由宇文直协助直接击杀宇文护,夺回了帝王的权力。

此后,武帝励精图治,国家日渐兵强马壮,同在北方的北齐后主高纬却声色犬马,昏庸无度。公元576年,北周击败北齐,我国北方实现了久违的统一。

平齐后,雄才大略的北周武帝本想统一全国,却不料突然英年早逝。随后其子,刚刚二十岁的北周宣帝即位。宣帝自大、暴虐而荒唐。宣帝虽昏庸,但对权力还是把控得死死的。他先杀权臣再安排自己亲信在重要权力岗位。恰在此过程中,本来仕途无望而准备长期隐忍的杨坚获得了上位的机会,连升三级并回到中央,官位大前疑(首席宰相)。

杨坚资历老而权力大,宣帝猜疑并意图把他除之而后快。为躲避宣帝的猜疑陷害,杨坚本打算主动请缨前往南方平定南陈。然而世事难料,公元580年宣帝暴病身亡。原本如坐针毡的杨坚不但瞬间压力全消反而“因祸得福”成为首席辅政大臣。

一连串的巧合巨变后,杨坚成了北周大丞相,权倾朝野。但此时他内心却十分不安,欲望驱使他对权力有了更胆大的想法,以致连夜召见太史中大夫庾季才,问:我到底有没有天命?庾季才听了微微一笑:就算没有天命,你还能退得回去吗?

为扫清上位的障碍,杨坚把北周皇室分为京城内外两拨。先是用计处理了北周宣帝的亲弟弟汉王宇文赞和北周宣帝的堂兄毕王宇文贤,而后又先后以谋反罪诛杀了京城外的五个北周皇室王爷。

刚处理完北周皇室,三个既有实力又有资历的北周老臣,又突然在地方相继起兵,向杨坚发难。杨坚先向实力最强的尉迟迥下手,颇费一番功夫,平定了三方叛乱。

公元581年,杨坚迎来他一生最辉煌的时刻,登基称帝,建立大隋王朝。随后,杨坚建立三省六部制,恢复汉制,实行州、县两级制,由中央任命地方佐官,改革法律制度等。他颁布的《开皇律》奠定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框架,也奠定了整个东亚法律体系的基础。

此后,杨坚又选贤与能,营建新都,降服突厥,南伐陈朝统一全国。妥妥的一副千古明君做为,建国十多年后的隋朝即迎来了名扬千古的“开皇之治”。

故事如果就此结束,那该多好:一个贵族出身的二代通过不断努力,开创一番基业,名扬千古,简直没有比这更美好的、更值得传颂称赞的故事了。。。

可历史从来不是美好的童话故事。

隋文帝登基后,嫡长子杨勇即被立为太子,接受严格的政治训练。他的政治表现不乏精彩之处,本应顺利接班。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发生了变化。

隋文帝自己是历史上难得的道德高尚的皇帝之一,他不但坚持实行了帝王中几乎不可能的“一夫一妻”制,而且日常生活十分节俭克制。糟糕的是,隋文帝夫妇也用这套自我行为处事原则去要求太子,而太子杨勇却刚好为人任性,生活奢侈又不喜欢伪装。时间一长太子便日渐失宠于隋文帝夫妇。

杨勇的失宠很快被弟弟杨广看在眼里,得意开心在心里。杨广一方面在父母面前装的简朴谨慎,一方面也假装效仿父母也搞“一夫一妻”制,投父母所好。

时间一长,两个儿子在父母心目中的印象也发生了变化。加上杨广的“积极表现”以及权臣的助力,隋文帝日渐有了换太子的想法。

开皇二十年(600),经过杨广及大臣杨素一通阴谋诡计般的操作,以及太子的支持者高颎等人的离任,隋文帝终于废杨勇改立杨广为太子。

长幼有序的规则被打破难免让其他的王子产生觊觎之心,也开启了隋文帝的儿子之间骨肉相残的局面。就在重立太子这一年,三儿子秦王杨俊因私生活放荡和奢侈被隋炀帝夫妇处罚,郁郁而终;随后不久,颇有野心和实力的四儿子蜀王杨秀也被隋文帝和二哥杨广猜忌,后被杨广及其臣子杨素陷害,削官免职为庶民。

步入晚年后,前期勤俭自律的隋文帝也日渐放纵,变得骄奢自满、任情枉法,猜忌多疑。他兴修仁寿宫,颁布施行不合情理的诏令,因猜忌杀害虞庆等多名大臣。隋文帝甚至整天怀疑政府部门的小吏贪污受贿,但是又没有证据,为此居然派手下的人充当特务,故意拿钱去贿赂那些小吏,谁要是收下贿赂,就马上斩首。

仁寿四年(604),隋文帝崩于仁寿宫大宝殿。临终前,为了保证更快、更好的夺取权利,太子杨广矫诏,控制隋文帝及其亲信,加速了隋文帝的病亡。隋文帝死后不久,原太子杨勇全家被杀。

公元604年,杨广登基,是为隋炀帝。登基后,杨广立马着手清除了自己实力最强的弟弟杨谅,也就是隋文帝的第五个儿子。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基本平定了国内,皇位稍微坐稳后,隋炀帝随即开始实施自己的报复和理想。先是集百万之众十个月内修建东都洛阳,而后又在下令营建东都洛阳之后第四天,又下令征集百万男丁挖通大运河。

同年八月,大运河第一段通济渠和邗沟刚一开通,隋炀帝马上发布命令,从洛阳出发,沿着新开凿的大运河,巡游江都。

接着大业三年(607),隋炀帝又把目光移向北方,出巡塞北。出巡塞北以后,大隋王朝的东、南、北三个方向都已经稳固下来,这时候,隋炀帝又把目光转向了西方,天子西巡。

在掌控朝廷和巩固自己的权力方面,隋炀帝也没闲着。大业二年(606),在杨广的猜忌下,功高震主的老臣杨素被逼死。大业三年(607),高颎、贺若弼、宇文弼三位元老重臣死于非命。此后,为清除前朝政治异己、进一步巩固自己权力,薛道衡、张衡相继被处死。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心腹重臣苏威、宇文述、虞世基、裴蕴、裴矩,史称“五贵”。

搞完国内的各种大工程,隋炀帝又把目光聚焦到了周边国家,发动了第一次东征高句丽的战争。由于预判失误和轻敌,第一次东征惨败而归。

次年,也即大业九年(613)四月,隋炀帝又率领百万大军,渡过辽河,再度讨伐高句丽。可就在此时,朝廷重臣杨玄感起兵反叛。杨广无奈只能班师回朝应对叛乱,二次征高句丽失败。

两次东征高句丽失败后,不服输的隋炀帝又在公元614年发起了第三次对高句丽的战争。第三次远征高句丽,隋军已是锐气尽失,毫无斗志,途中逃散士兵无数。而到了辽东正准备发兵攻打时,高句丽直接出门受降。本想一鼓作气大胜而归的隋炀帝失意而归。

举全国之力修东都、挖运河,三征高句丽,国内已是困乏不已,民不聊生。

就在这内外交困之际,隋炀帝又因国内的一个“当有李氏应为天子”的谶语对关陇贵族集团几个李姓实权人物猜疑,最终导致李敏身死,间接导致李渊起兵反叛。

公元615年,在面临着民众造反和统治集团内部分裂两大乱象之时,杨广却突然下令再巡突厥,其间历经“雁门之围”,差点丧命。

大业十二年(616),隋炀帝第三次下江都。这一去,他就再也没有回来了。这年九月,各路起义军已日渐壮大。大业十三年(617),同样出身于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李渊起兵反隋。

大业十四年(618),隋炀帝的禁卫军发动兵变,不可一世的隋炀帝被活活勒死。很快,隋炀帝的所有子嗣全都被处死。

大业十四年(618),建国不到四十年,繁盛一时的隋朝土崩瓦解,成了历史。

这就是不到四十年的隋朝史,几乎满篇都是尔虞我诈的权力争夺,血腥残酷的压迫与反抗。即便是帝王将相的雄才大略,它的背后依然是普通劳苦大众的血泪和哀嚎...剩余其他朝代的历史,也莫不如此。

不同的主角人物在不同的环境和背景下争权夺势,兴衰交替,反复无常,难道这就是历史?

这只是表象!

历史其实是部人性的演绎史。几千年来的历史中将相王侯,成王败寇几乎都只是在人性的驱使下的一场演出。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人物主角在变,时代背景各不相同,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各异,故事发生的地点千差万别,唯独不变的只有人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