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唐时期,中原王朝和西域诸国之间的文化碰撞

 炫叶楓雪 2022-12-18 发布于广东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古代西域因其神秘性是很多中原人向往的地方,即使在历史书上它也是显得那么鲜为人知,西域十六国、西域古城等至今都是考古人员研究的对象。

除了神秘的历史文化之外西域直接、间接带来的财富也是中原人所渴望的,古代的丝绸之路贯通古代中国、中亚和欧洲多地,来来往往的商人、骆驼彰显着丝绸之路、西域大地的繁荣。

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存在永远的和平,代表着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纽带的丝绸之路更是如此,它的畅通无阻建立在军事平衡的一种基础上,亦或者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一种动态平衡。

一、中原和西域

提及中原、西域、中东和欧洲的丝绸之路,很多人会想到两汉时期的张謇和班超等人,然而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融并非是从汉朝开始的。

1.秦汉与西域的烽火

秦始皇建立统一的秦帝国后,中原王朝、北方游牧民族以及西域诸多小国的战火就从没有断绝过,三方之间在战争——和平——战争之间循环往复以谋求最大的利益。

汉初文帝、景帝等一直受制于北方的匈奴不得不偏居一隅,及至汉武帝登基称帝派遣卫青和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匈奴之风开始退出中原大地,汉朝文化逐渐走向国门之外。

经历文景之治盛世的汉朝虽然多次击败匈奴,但想要彻底将其消灭不得不求助于周边国家,为此汉武帝派遣张骞等人多次出使西域,如此从西汉到西域的路程彻底被贯通,丝绸之路也是在此时拉开序幕。

现如今很多人都以为丝绸之路是以经济为重,可是它存在的真正价值大多是以军事为目的,汉武帝及其之后的诸多时代皆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与西域“沟通”、“交流”。

混乱的年代中原与西域的战争不断,和平年代战争偶尔也是双方的主体,正是在这种流血冲突、断断续续的和平里中原和西域的文化不断进行碰撞融合。

2.西汉之后的发展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陷入几百年的战乱之中,此时中原政权无暇顾及对遥远西域的控制,渐渐地也就中断了与它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交流,文化沟通出现真空期。

隋文帝杨坚发动政变取代北周政权建立隋朝,通过统一战争建立类似秦朝的帝国,安定的政治环境使得中原经济、军事恢复到秦汉时期的强盛。

隋唐时期突厥是北方草原上的主宰,隋朝、唐朝在与突厥的战争中开始拉拢西域,从此刻起西域重新进入中原王朝的视野中,文化也开始再度水乳交融。

唐朝贞观之后成为世界上有名的强国,唐太宗李世民对周边各民族的包容更是历史之最,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

唐朝对各民族政治、文化的包容心使得西域和中原王朝的来往频繁,这一种频繁不仅仅是指经济、军事上的频率,还是西域的风土人情、风俗文化与唐朝的碰撞。

贞观盛世西域多国都归附于唐朝,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则天执政年间唐朝的疆域居历史前列,这一时期西域和中原的往来不输西汉年间的繁荣。

二、李唐、西域的辉煌与没落

唐朝曾多次在西域设立官方政权,从李世民到李隆基虽然内部动乱时有发生,可对西域的控制在失与得之间不断更替,直至安史之乱后唐朝走下坡对西域的控制才完全丢失。

唐德宗李适执政时期对西域的控制几乎为零,但“从1到零”的过程中唐朝与西域之间的文化碰撞超过任何一个朝代,至今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

1.唐朝、唐人开放的世界观

提到“盛唐”很多人都以为“盛”是指经济和军事,其实唐朝的盛世更体现在文化方面,而这一种盛世辉煌离不开长安城开放与包容的态度。

“引进来”与“走出去”是唐朝吸收文化的一种态度,唐朝繁荣的政治使得百国臣服、万国来朝,这一种政治盛况必然会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往。

唐朝还专门设立了“鸿胪寺”一职位专门负责外来使者的衣食住行,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官员还会记录使者的言行举止,并将这些信息上达天听、下传黎民。

强大的经济体造就了唐人强大的民族自信力,文化碰撞的过程中唐人不会盲目崇拜它国的风俗,而是会将这一种习惯融入自己的生活方式中来,而这也与唐朝强硬的外交理念有关系。

诸如李世民此类雄才大略的君王一直以“中国既安,卷夷自服”看待世界,对外唐周边的政权皆是一种强硬外交与怀柔和亲等政策,所以这种文化的“引进来”是主动的、完美的。

“走出去”则非常好理解,它国的商人、学者和政治家出使唐朝的时候,唐朝一些有识之士也多次去往别国学习先进的思想与技术。

唐玄奘不远万里去印度学习佛教文化,印度国王曾愿花重金求玄奘留下;鉴真不惧海洋的危险东渡日本传播唐朝佛学,受到了唐朝与日本百姓的尊敬。

2.唐朝——世界的中心

古代唐朝在世界的知名度很高,诸多通过丝绸之路、通过西域来到唐朝的外国人把唐朝为世界的中心,这一种主观上的意识形态造就了盛唐文化的繁荣。

很多影视剧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长安城中有很多西亚、欧洲和西域的工匠,这些人虽然更多的是丝绸之路上的商贾,但还有天文学家、数学家。

唐朝给外国商人的地位很高,这也就导致外国人完全可以在这个世界之都活下去,唐朝时期的长安城外国人的比例居世界前列,比元帝国统治时期还要高,这些人在潜移默化中皆变成了唐文化的一部分。

唐朝与多国文化的碰撞中依旧不失本国特色的风采,并且还在吸收的过程中不断筛选、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本国文化,强大包容心与高强度的文化自信是基础。

三、千年来的沉淀与成果

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原文化与西域文明的一条纽带,无论是汉朝还是唐朝无一例外都非常重视西域,这其中不仅仅有瓷器、丝绸和茶叶的经济目的,还有政治与军事上的战略意义。

1.政治与军事的延续手段

汉朝、唐朝是与西域交流最繁荣的两个时代,作为两个朝代的都城长安距离西域非常近,而长安的西部和北方几乎没有任何地利可以拒守,既然如此为何两大盛世不选择更为安全的洛阳等地呢?

长安城附近有土地肥沃的河套平原这是一块边塞不可多得的土地,且长安东部有很好的纵深防御体系是很好的统治天下之地,这是针对秦川东部区域而言的。

长安城西边的国家多是实力很小的分散政权,而且双方也没有不可调节的矛盾与世仇,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西域多国联合起来唐朝也不惧。

我国的封建王朝文明为农业文明,外部威胁最大的则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比如西汉时期的匈奴、唐朝时期的突厥和明朝时期的鞑子。

如何借助于北方草原的西部政权来对抗北方草原的游牧政权成为中原王朝的政治手段之一,从这一点来看中原文明和西域文明的交融,也有一种政治和军事上的需求。

回首汉武帝时期的西域外交,他的初心就是想让张謇联合西域多国对匈奴进行打击,以达到双面夹击最终击败、击溃匈奴的目的,从根本上来看所谓的文化交流仅仅只是一种军事和政治的衍生品。

2.丝绸之路的衰落

自秦汉到隋唐,丝绸之路都是我国冒险主义者探险、经商的重要渠道,中原的编织品以及茶叶通过西域被贩卖到中亚、西亚和欧洲,这些被烙印中原文明的种子不断传播着中原文化。

商业经济的发展比任何行为都具备吸引力,丝绸之路在这样的背景下绽放着璀璨与辉煌,西域作为风沙之中的国度承载这中原与多国文明的积淀。

可惜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的经济地位逐渐变得微弱,尤其是宋元明清时期海洋贸易的发展使得我国的经济中心南移,西域和丝绸之路逐渐消失在了历史的场河中。

这一时期的西域不再像秦汉、隋唐时期那么繁忙,也不再具备世界多国的异域风情,文化带来的影响也仅仅局限于高原之上的沙漠月夜之下。

纵览我国历史几千年的演变,文化的碰撞绝对不会是泾渭分明的,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就曾在碰撞中产生不同的火花,天竺的佛教就是其中之一,一些清规戒律有着不同的要求,这便是融合后的一种本土化表现。

每一个民族都有着其独到的精神内核,中原文明大多崇尚和平稳定、民以食为天,但西域因生活条件的艰苦则更加崇尚武功之风、百姓更为好战一些。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汉朝与唐朝来往密切尚武之风远远要比其它朝代强盛,这或许就是两个文明相碰撞融合后的一种影响吧!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汉书》、《唐书》、《史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