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缅战役时,缅军用燧发枪打得清军落花流水,乾隆为何不引进使用?

 炫叶楓雪 2022-12-18 发布于广东

乾隆年间,大清与缅甸曾发生了四次战争。

其间,大清依然使用火绳枪,而缅甸军队已使用在当时比较先进的燧发枪。

交战中,缅甸军队的燧发枪体现出了相当优势。大清总兵李全、总兵德福、正白旗护军统领紥拉丰阿等将领,都明确记载死于缅军的燧发枪下。

然而,战后,乾隆君臣依然明确拒绝使用遂发枪。

这是怎么回事呢?

缅甸军队的燧发枪

燧发枪是利用遂石枪机点火发射的火枪,比火绳枪先进,具有点火可靠、使用方便等特点。尤其是其射击速度,远远胜过火绳枪。

因此,西欧各国,早在17世纪中期就开始换装燧发枪了。

明末时,燧发枪也传入了中国。

清朝前期,大清也有燧发枪。不过,大清只是将其作为皇家狩猎专用,并没有装备部队。

而清军所使用的,依然是鸟铳。

相比之下,缅甸军队就装备了较多当时比较先进的燧发枪。

缅甸与荷兰、英国、法国,都交往比较深,与葡萄牙还发生过战争。

后来,英法势力都曾深度接入缅甸内战,甚至曾有数百名法军为缅军所俘虏。

因此,缅甸军队大量购买、装备了这些西洋枪炮。

据清代《缅档》所载,有土司在向大清介绍缅甸情报时,曾提到:枪炮闻系西洋人所造,其枪皆自来火(燧发枪)。

交战中,缅甸军队的燧发枪给大清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第三次作战时,清军设伏于山顶,缅军中伏。

结果,清军虽胜,但缅甸军队射速快的燧发枪依然以其射速优势给清军带来了极大损失。总兵李全就死于枪下。

其后,清军遇到危险,被迫突围时,缅军的燧发枪又给清军带来了很大杀伤。

突围战中,紥拉丰阿又被火枪所击杀!

第四次作战时,傅恒组织对缅甸军队的进攻。

猛攻时,缅军燧发枪又给清军带来了很大杀伤,纵兵德福又被火枪所杀。

这些都是留下姓名的高级将领,至于普通士兵,就更难以计数了。

显然,无论是伏击战、突围战,还是进攻战,缅军的燧发枪都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泱泱大清,竟奈和不了小小缅甸,与此关系不小。

然而,战后,大清依然没有重视燧发枪。

明确拒绝使用燧发枪的大清

清缅战争结束后20余年,英国人马戛尔尼来访。

看到清军装备的依然是火绳枪,马戛尔尼十分不解,遂进行询问。

当时,一位“王将军”解释到:燧发枪虽快,但燧石容易打不着火,而火绳枪虽缓慢但可靠。(见《马戛尔尼师团使华观感》)

看来,清军中,有一些人对燧发枪有一定了解,只是···似乎看不上燧发枪。

单以枪论,燧发枪的优势当时看起来仍不明显

当时的燧发枪,确实比火绳枪先进。

然而,当时的燧发枪,其优势仍不明显。

以当时英国军队装备的褐贝斯步枪为例。

该枪的最大有效射程为100-150码(91.44米-137.16米),与大清鸟枪60-75弓(103.5米-129.38米)基本相当。

而其精度也极不靠谱。该枪甚至取消了瞄准装置,改用螺帽,几乎放弃了射击精度。

其主要优势在于射击速度。此枪射速一分钟2-3发,而清军鸟枪仅为两分钟3发。

不过,这个射速,自然比不上弓箭。

因此,大清对当时的燧发枪不感冒,倒也正常。

西洋火枪真正体现出优势,还是在19世纪。

1818年,英国研制出含雷水汞击发的火帽,用于步枪的发射装置,使击发枪机有了明显进步。燧发枪的射程、射速都有了成倍进步!

1835年,德国研制成用击针打击点火药,引燃狐妖,发射弹头的机柄式步枪。他不仅明显提高了射速,而且,射手可以以任意姿势(卧、跪、行进中)进行装弹射击!

不过,在乾隆爷的时代,燧发枪的优势确实仍不明显,也不足以让大清感觉到“代差”。

无缘看见燧发枪真正的优势

当然,燧发枪的优势,远不只是射程、精度、射速而已。

燧发枪的优势,正在引发步兵的革命。

举一个例子。

由于火绳枪手需携带明火,因此,队列间隔较大。

一方面,这意味着,射击时,火力密度有限,对敌人杀伤有限。

另一方面,队列距离大,意味着,即便装上刺刀,也不足以应付近身作战。

所以,火绳枪手始终要依赖冷兵器保护,无法独立成军。

相比之下,燧发枪手,由于无需携带明火,队列紧凑,因此,装备插管式刺刀后,既能远程火力输出,又能近身战斗,不再依赖冷兵器保护,可以独立成军。

所有的人,都能既参与火力战,又参与近战,步兵效率无疑有了质的飞跃。

然而,当时的大清对这样的优势,却看不见,也够不着。

因为,如要实现这一进步,每一支枪都必须按照标准尺寸精心制造,否则,稍有误差,就无法装得上环套固定的刺刀了。(见《武器与战争的演变》)

这背后,需要近代工业!

缅甸军队确实拥有一些西洋燧发枪,但毕竟没有近代工业,仅靠手头上的那些武器,无法如欧洲一般进行战术革新。

所以,清缅战争中,尽管缅甸的燧发枪确实展现出了一定优势,但总体上,缅甸军队依然是冷热兵器并用,以冷兵器为主。

如此,大清只看见一支支燧发枪,却看不见其带对步兵战斗力带来的革命性变化,自然也就不能充分体会到自己的落后了。

当然,大清原本是有机会提前见识到真正的差距的。

马戛尔尼访华时,试图邀请大清高官观赏火器操演。

对大清来说,如果观察其操演,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可能远胜过枪支本身。

然而,福大人态度冷淡“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法谅来没有什么稀罕”,与之擦肩而过了。

大清有的是机会看到差距,但到底还是固步自封的心态,使自己始终“看不见”差距。

当然,即便大清看到了这个差距,也未必能“够得着”。

因为,与缅甸一样,当时的大清同样没有近代工业。

大清的火器制造,皆依赖手工。

当时,大清要制造一把鸟枪,一个工匠需要30个工作日才能造出一杆,而且质量参差不齐。

如此,对于燧发枪的真正优势,大清既看不见,也够不着!

大清对“好枪”的判断标准

由于大清一直处于冷热兵器并用的阶段,因此,大清当时的基本作战程式为“进步连环法”。

即:重火器在前,此为轻火器,再次为冷兵器。

交战中,距敌较远时以火炮轰敌,待敌稍近后以火枪射击,“三击不中,火器左右旋于后”,以冷兵器搏杀。如敌大队继至,牌、枪不能敌,则退至火器之后,再次施放火器,如此反复。

这种情况下,大清对火枪的要求也就与欧洲完全不同了。

在这一作战程式中,交战主要由冷兵器“兜底”,火枪的主要作用打击对手的士气。

因此,大清对火枪的射速要求不那么迫切。相比之下,他们对火枪的射程和射击精度要求更高。

我打得到你,你打不到我;士气自然不同!

如此,大清在对火器的训练中,几乎没有对换弹速度提出标准要求,主要是考核打靶。

因此,大清“王将军”对燧发枪射速优势,只轻飘飘以一句“火绳枪虽缓慢而可靠”带过,看不上!

有时,看不到差距,不是因为差距不明显,而是因为差距已经大到超出了认知范围···

乾隆爷的算盘

当然,既然大清皇帝要将燧发枪作为皇家狩猎专用,自然也就是认可燧发枪的优势。

但其依然不愿用燧发枪装备军队,自然有其算盘。

大清对先进火器的态度一直很“谨慎”。

满清统治集团所擅长的,是骑射。

火器制造,是汉人所长。

如果先进火器大量装备,尤其装备在汉人武装手中,无疑会削弱满清统治者的军事优势地位。

所以,乾隆爷一边强调所谓“骑射为本”,一边对先进火器的制造、装备十分“谨慎”!

大清入关以来的赫赫武功,尤其乾隆爷自吹的“十全武功”,使大清统治者认为:这样的装备水平,已经“够用”了!

现有的装备已经“够用”,而进一步发展却有可能影响统治者的军事优势···

如此,乾隆爷即便认识到燧发枪的一些优势,也不可能去主动追赶了。

当时,仅就枪支本身的性能来说,燧发枪的优势并不十分明显。但是,尽管如此,燧发枪事实上已经使大清军队的火器水平,乃至军队战斗力与先进国家有了“代差”。

这个“代差”,绝非只是枪支性能,而是整个作战思想乃至经济结构!

大清只是单纯比较火绳枪与燧发枪的性能,并不认为有太大差距。

认识不到差距,往往并不是因为差距不大,相反,只是因为差距大得超出了认知水平!

大清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太大了,远远不是枪支性能所能涵盖的。从战术思想到军队结构,从工业水平到科学思想,差距是全方位的。

差距太大了,以至根本看不到差距,反而自以为是,固步自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