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斗胆谈一谈“拉动内需”这个事儿,到底靠不靠谱

 图书馆收藏文库 2022-12-18 发布于山东

先来说一个段子吧。

有专家说,疫情过后,将会迎来一波报复性消费。确实,报复性消费来了,但是却出现在各大药店,医院。

文章图片1

最近,上面多次定调,未来要把重心放在经济发展上。经济要发展,该怎么发展?

其实办法也很简单,那就是老百姓把存款拿出来进行消费。买房,买车,买衣服,买电子产品,去旅游。

如此一来,大中小型企业解决了库存,资金回笼,才能有序运转,这既解决了就业,提高了收入,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经济不一下子就起来了吗?

所以,拉动内需是关键各路专家纷纷建言献策,编写了拉动内需的纲领,制定了拉动内需的战略,似乎经济马上就要腾飞了。

文章图片2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首先,我不是泼冷水,我同样也希望在经济发展中分到一杯羹。

如果说内需要依靠拉动或刺激来形成,那本身就说明内需出现了问题。简单来分析一下,内需和消费失衡的原因。

内需,通俗的来讲就是我国国内居民的消费需求。就好比我需要一套住房,就有住房需求;你需要一辆汽车,你就有汽车需求;他需要一套衣服,就有服装需求。

所谓需求,就是对某种商品有需要。按照普通逻辑,只要我有需求,我就要去购买。

但假如我有需求,但是无法购买,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我们的需求没有对应的产品,另一个原因就是没有钱。

按照中国经济网的数据来看,我国的商品几乎是处于供过于求的现状,排除了第一种原因,唯一的原因就是:没钱,缺乏购买能力!

文章图片3

那么,缺乏购买能力,又是有哪些原因构成的呢?

第一是消费率偏低

什么叫消费率?就是指消费总数占GDP收入总数的比率。

我国消费率逐渐递减,在过去的2021年国内消费率为54.5%,而美国为82.59%。消费率偏低,就说明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

举个直观的例子,1个人挣了1000万和100个人一共挣了1000万,看起来总数是一样的,但是100个人的消费能力,是1个人远远达不到的。尤其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型商业模式,大量的经济寡头出现,比如房地产商,核酸企业,医药企业,网红,电商企业等,迅速将80%以上的货币高度集中,生产总值看似不降反升,但是加剧了财富分化,有钱的更有钱,没钱的更加贫困。

当然,这只是冰山一角。

还有居民预防性储蓄的加剧,让消费能力严重不足。

文章图片4

何为预防性储蓄?

简单来说,就是为以防不测,而进行的预防性存款。

尤其是经过3年大疫的考验,只出不进的现象,让大部分老百姓感受到存款的必要性。所以,今年前三个季度,在疫情如此严峻的时刻,我国的居民存款竟然增加了23万亿元,居民存款达到100多万亿元。

辛辛苦苦挣的钱,为啥不去享受,而要存起来?

这就是祖先所说的“未雨绸缪”。

一句话,有挣钱能力的,也有消费能力,但同时负担过重,不敢消费。

比如80后这一代,正是年富力强,能打能拼的年代,但是他们既要给父母养老,又要负担下一代的教育,虽然现如今的社会保障福利越来越好,但是老年人病一次,孩子入一次学,就足以让一个家庭陷入经济危机。

尽管有很不错的收入,但是过得却很卑微,而且还要随时面临下岗的风险。

所以,存点钱,以防不测,已然成了这辈人的责任和义务。

其三就是生活成本太大。

近几年,城镇一体化是个非常热门的话题。

城市较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让农村人趋之如骛。甚至为了加快城市一体化建设,很多地方出台优惠政策,比如教育资源,医疗保障,但是城市化的成本依然居高不下。

要去城市站住脚,就必须有一套房,否则就不能算是城里人。

但是,在城市里买一套房,别说农村人,就算是城市居民,也很吃力。掏空养老钱,孩子的教育资金,甚至还要四处借贷。

进了城之后,融入不到经济发展的浪潮之中,没有收入,还要负担过高的生活成本,哪来的消费能力呢?

当然,连年物价上涨,而收入却原地不动,也让消费陷入停滞状态。

文章图片5

最后就是收入不稳定。

现在经济似乎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消费低迷→企业倒闭→裁员失业→消费低迷。

最近几年的疫情,更是出现了大规模的裁员行动,不仅是制造业,服务业,就连互联网大厂都出现了裁员的情况。

在这种极端情况之下,除了旱涝保收的公务员,其他的居民很难有消费信心。

文章图片6

第二是投资率偏高

什么叫投资率?就是用于投资的数量占总收入的比率。

简而言之,就是老百姓将资金投入到在生产中。虽然再生产可以创造价值,但是如此一来,就会出现产能严重过剩的现象。其实,产能过剩,就是浪费。

还是举个生活中例子:

之前买一套衣服,要花3/500,但是能穿2/3年,现在几十块钱就能买一件,但是一季都穿不出去。所以给我们造成的印象是,经常在花钱买东西,可买的东西越来越没有价值。

我国的投资率高,也是有历史原因的。

80年代末,改革开放,一部分乘着这股东风,一夜之间发家致富了。看着别人发财眼红,于是在2010年前后,刮起了一股全民创业浪潮。再加上银行金融的支持,民间借贷的开放,不到2年时间,中国的市场主体(中小创业者)达到了8000万户,这在国际上都属于罕见。

要知道,彼时中国人口才13亿人,就意味着每16个人里面就有一个在创业。

中国的投资率,早已超过美国日本等,稳居世界第一。

投资率高,消费率自然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文章图片7

第三是负债率过高

国家统计的负债率,是指负债总额和GDP总量的比值。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20年的债务总额为70万亿人民币左右,而同期的GDP总量为101.3万亿人民币,负债率为69%。但是,这其中未包含民间借贷,这部分无法统计。

实际上,我国的负债率已经无限接近美国的134%。

我国的信用卡,银行贷款,房贷,车贷,网贷,以及民间借贷,负债人数已经远超45%以上的家庭,超过70%以上的人口数。

负债率过高,就会大大抑制消费能力和信心。没有人会背着进失信黑名单的风险,掉进扩大内需的陷阱。

综上所述,内需不足的原因,就在于消费能力和信心的下降。那么如何扩大内需?

文章图片8

扩大内需,就不要给居民设置障碍!

经济一旦形成恶性循环,那将是一场灾难。要想救活经济,毫无疑问,就是扩大内需和外需。

但众所周知,我国的外需是逐年下降的,原因是我国出口的商品科技和技术含量低,唯一的优势就是低人力成本,但是如今国内的生活成本上涨,倒逼劳动成本上涨,出口商品的优势非常微弱,再加上以米国为首的国家,对中国贸易制裁,所以外需变弱就在情理之中。

没有了外需,就要扩大内需,否则真就要塌方了。

可是,内需怎么拉动?

看了看最近高层的意见,一是继续加大对房地产的投入,二是加大金融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三是降低金融使用成本,说人话就是激起大家借贷消费的动力。

看起来方向是对的,但是这样能行吗?这是个未知数。

首先来说,加大房地产的投入,确实解决了眼前的就业问题,也因此短暂的繁荣了第二第三产业。但是过多的热钱进入房地产,那么必然造成房地产的价格飙升。

我们知道,房子建起来很容易,但是建起来卖出去才是根本目的。

那么高房价谁来接手,有能力接手吗?会不会再次造成大批房奴,甚至因断供导致的失信债务人?买房子掏光了家底,接下来还不是没钱消费吗?

这是显而易见的。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截止到2022年6月,国内各个城市,已经取得房子预售许可证的商品住宅,大约是5.54亿平方米的面积。加上之前二十年销售的住宅总面积,总计是197.93亿平方米。如果按照100平方米进行计算,那么,这二十年来,国内销售出去的商品住宅,大约是1.98亿套。这还不包含自建房,公租房,移民安置房等。

从理论上来说,房子已经接近饱和,那么继续开发的房产,可不可以视为泡沫呢?

房地产再过十年,或者二十年以后,房地产泡沫被刺穿,留下的烂摊子该如何收场?

文章图片9

其次就是把赌注押在中小企业上,我觉得这是不明智的。

如果产业结构不调整,今天的创业者,必定成为明天的“老赖”。

一个现象是,如今的创业者生存空间非常狭小,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无业可创。这一现象,一是资本的力量,即便你有很好的项目,但是刚刚起步,就会被大资本击垮。再就是现在的不规范的电商,直播带货。已经严重挤压了中小微企业的生存空间。

只有数以亿计的中小微企业,才是社会经济的原动力,分散解决就业,扩大消费群体。

而这些资本寡头以及互联网头部企业。恰恰让资金和资源高度集中到极少数人手里,进而抑制了消费能力,也大大降低了创业者的成功率。

今天银行以低息甚至无息,将创业者推上创业舞台,但是折腾几天之后以失败告终,造成大量的债务纠纷,失信人,乃至社会矛盾。

所以,没有规范产业结构,盲目的将创业者推上马,是不负责任的!

文章图片10

最后就是刺激消费。

实话实说,我很反感这样的说法。

我有钱,不用谁刺激,我会去消费。简单粗暴地刺激,给老百姓一点小恩小惠,不就是为了去库存,将企业的危机,转化成老百姓的危机吗?

前几年,金融产品泛滥,不就是刺激消费,引导消费,进而造成如此多的债务纠纷吗?

文章图片11

所以,我觉得要从降低生活成本,城市化成本,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社会福利保障方面入手,只有这些解决好了,老百姓能不去消费吗?

一家之言,不到之处,多多海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