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圣土的祷告——许广文工笔画的文化意味

 乐学楼 2022-12-18 发布于湖南
文章图片1

许广文:自学中国画,多年致力于中国画的创作和研究,2012年结业于中国国家画院于文江工作室,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收藏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同泽书画院理事,吉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吉林省书画院特聘签约画家,四平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平书画院副院长,四平工笔画学会会长。

文章图片2

2001年“淡月无眠”获吉林省首届中国画大展一等奖,获全国第五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大展收藏奖(北京,炎黄艺术馆)

2003年“幽思”入选北京首届国际双年展序列展“海潮杯”全国中国画作品大展(中国军事博物馆)

2005年“悦在今秋”参加首届关东画派中国人物画作品晋京大展(中国美术馆)

2008年“小时候”入选第七届全国中国工笔画作品大展(北京中华世纪坛)

2009年“樱桃红了”入选2009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1年“又是丰年”参加“白山松水”吉林省美术作品晋京大展(中国美术馆)

2013“丰年瑞雪”入选2013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5“葵园”参加“大美长白”全国五大城市(长春,北京,重庆,上海,广州)巡回展

2017年“萨满祭,太平鼓”入选首届“白山黑水,美丽四平”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入会资格

2019年“萨满祭,天地间”获吉林省美术作品展三等奖,“萨满祭,万物生”入选第二届“白山黑水,美丽四平”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入会资格

2020年“萨满祭,黑水谣”入选第三届“白山黑水,美丽四平”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21年“萨满祭,柳神赋”参加“白山黑水,美丽四平”全国名家中国画邀请展。

文章图片3

圣土的祷告

——谈许广文中国工笔画的文化意味

■ 马 喆

中国工笔画的时代复兴问题,早在十多年前我就在批评文章中有所期盼,也是在那个时期我知道了许广文的名字。至今中国工笔画的崛起已然成为现实,也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与争议,其焦点是:工笔画背离了中国画的“写意性”和“书写性”,形而下的制作成份较多,人文精神突显得不够充分。这些质疑的存在,对于中国工笔画自身的发展与完善而言极有裨益,积极的方面毋庸赘言,关键在于中国画艺术实实在在地得到了时代的彰显,形成了蓬勃发展的大格局。

文章图片4

十年过去了,那个在东北黑土地成长起来的年轻画家许广文,已步入中年,他仍然坚守在那块土地上怀着内心的炽热情感,不辍丹青。十年过去了,许广文经历了中国工笔画走向繁荣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他默默耕耘,不断拓展自己的创作领域,收获着内心的丰盈和艺术的精进。就此而言,我对广文艺术的关注,也代表了我对东北地域文化的一种情感,相信在这个层面上我们是有着共同之处的。

文章图片5

中国艺术史给予我们一些启示:当值盛世,中国工笔画亦达到一个绝对的高峰,大汉风骨、盛唐气象、两宋繁华皆然;同时,在这些历史鼎盛时期,也是中华艺术吸收融合外域文明,以包容海内、和睦万邦的气度,开创璀璨文化局面的时代。

文章图片6

广文是幸运的,他时逢一个社会安定、艺术繁荣发展的时代,应该说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艺术开创了史所罕见的时代高潮。“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至少历史上的艺术家们大多没有今天人这般幸运。然而,我所留意的是:在这种喧嚣的繁荣氛围中,广文保持着苏世独立的平静和淡然,当别人以“逸笔草草”为能事,呼风唤雨之际,他却在那块土地上工致地作画,以表达他对那块土地的顶礼膜拜和对那块土地上生存的人群的真情实感。甚至,他画的一些小品也是工细的,如同创作一般精益求精。这个印象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

文章图片7

当时,广文创作了工笔人物画《悦在今秋》,作品真实生动地再现了东北农村生活的场景,春播秋收,生活在黑土地上的人们,迎来了收获的季节,在天地之间恬适地生活。这样的视角、这样的图式,只有那些有着相同生活经历的人才能表现得如此地真切、生动且富有情趣,因为画者的情感对象化到客体之中,成为对象化的真实存在。因此,广文的工笔画作具有朴素的美感。

文章图片8

这幅画作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广文的工笔人物画有着很深厚的传统功力和独特的审美意识,除了在人物空间关系处理上还不够尽善尽美,墨线、色彩等都形成了驾乎传统程式之上的个人风格,从而也体现出较为浓郁的地域特点。他创作于同一时期的另一件工笔人物画《吉日》在视觉上更具冲击力,也表现了民族习俗的时代回归,画面色彩强烈,装饰意味鲜明,人物形象优美,含蕴丰瞻,与明清人物肖像画的审美意蕴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合。

文章图片9

当代,东北地区的中国工笔画形成了显著的地域性特点,其一是写实能力的整体提升;其二是地域风貌的视觉拓展;其三是对传统艺术精华的多方吸纳;其四是创作主体精神的勃发。这些特点,在广文的工笔画创作中也有着较为集中的体现,尤其是对地域自然人文风貌的视觉拓展方面,他有着突出的表现,究其根源在于他对滋养自己生长的土地有着深沉的眷恋之情,他是通过绘画完成对那块圣土的虔诚祷告。由是,让人联想到米勒的《晚钟》所显现出的精神境界。

文章图片10

东北自古以来是游牧狩猎民族的繁衍地,是多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发祥地。广文的家乡四平地处松辽平原中部腹地,西部接壤科尔沁草原,在他的绘画里既表露出黑土地的凝重,也表现出大草原的温情,而生活在黑土地上的农民和草原上的牧民在本质上都是淳朴敦厚的。广文作品中所要表现的是草原牧民美丽纯情的一面;同时,在语言本体上,他在工笔画中融入了写意性元素,人物的轮廓线、衣纹线,动物的披毛线、鞍饰线,以及对草地、天空的描绘渲染,均工写兼得,互为映衬,营造出既雍容典雅又浑厚苍茫的意境,使人感受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意。

文章图片11

欣赏广文的系列作品《蒙古风情》,想来人们同样能够体会到他内心对艺术、对土地、对草原、对人性的虔诚,这种来自对圣土的祷告的情怀正是他工笔画创作中的文化意蕴的体现。

文章图片12

近来,广文的艺术行迹留下了些许南国情愫,也创作了多件表现当代女性主题的工笔画作品,在技法上也借鉴吸收了一些当代元素,其中的《伊香》较能够代表他现实的审美取向,人物形象姣好,含蓄内敛,突出一种幽雅恬淡的意境美。我认为,广文的绘画艺术随着人生经历发生的改变和形成的面貌,总是在情理之中的,因为他对绘画本质的理解和想像力的拓展空间,都是建构在对那方曾经的圣土的祷告之上的,这就注定了他的艺术显像平和冲淡,且富有文化意味。

马 喆

沈阳书画院创研策展部主任

中国同泽书画研究院副秘

书长兼《同泽书画》执行主编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文章图片13
文章图片14
文章图片15
文章图片16
文章图片17
文章图片18
文章图片19
文章图片20
文章图片21
文章图片22
文章图片23
文章图片24
文章图片25
文章图片26
文章图片27
文章图片28
文章图片29
文章图片30
文章图片31
文章图片3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