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文书 | 王家岗的梨(外一章)

 高山仙人掌 2022-12-18 发布于上海

图片

酸酸甜甜,缀满枝头,像握着的小拳头,要把这落寞砸出个洞来。一个夏日午后,在富溪镇花坪村王家岗自然村看到路边屋旁的三三两两梨树,都结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在夏日夕阳下,颤颤悠悠,似乎要与这夕阳比大小。似乎只有这些盘根繁茂的梨树,和那小拳头似的果实,才能扣响这个村落曾经的人间烟火。

王家岗原先叫梨墩,也许是因为梨树多而名。据说在200年前左右,黄柏游氏一族为富溪袁厝里姓王的小财主做长工,王财主感念游长工辛劳付出,就以梨墩为点,划出一些山界赠送给游长工安居繁衍,古改名为王家岗。村子里老房子有20多座,基本上闲置杂乱,破败颓倾。现在400多人的村子也就10多号人在农忙时回村采茶、挖太子参等农活。有一栋房舍门前,栓着一只狗,见陌生人便吠几声,柴门闻犬吠,树巅传蝉音,也更加衬托出山村的寂静来。

王家岗村的先民出身长工。长工的艰苦,诠释着劳动的光荣。正因为勤劳与忠诚,才换来几代人的繁衍生息。王家岗子孙,远离家乡,是否还继承祖辈血脉里的吃苦耐劳呢。但愿你功成名就,也能回到生养你的故乡奉献一份亲情,报答一份感恩。

王家岗无坪,难得村前一块一亩左右的鸭垄坵,也是农业学大寨时推了山包而平整出来的,倒是成为村里上风上水的地块,可见房前屋后的梨树。望着这些梨树,一种酸甜的味道从味蕾中喷薄而出,情不自禁地伸手摘下一二个。在园中挖太子参的老农抬头,眉宇间和言语中满是友善地招呼“现在还不到时候,肯吃随便摘”,一种温暖溢满心头。这就是乡村的淳朴,这就是村民对陌生人毫无芥蒂的友善。

梨也分几种,有白梨、秋子梨、沙梨等,王家岗的应该叫沙梨,土话叫柴梨,顾名思义就是吃起来有点硬,在食物缺乏、水果稀缺的年代,这梨应该是梨墩人的增加财富的补充。记得小时候,在老家也见到柴梨,每年都等着梨树结果,从梨花白就开始想着那少有的甘甜,到了梨果上市时节,梨主人也加强了防卫,只能偷偷去摘,总是在被吆喝中落荒而逃,其实也知道梨主人并不和小孩子较真,偷几个就偷几个吧。现在的白梨充斥市场,挤占了柴梨的位置,柴梨更多的只是风景,就想想那满山梨花白的美景,心里会乎纯洁起来。

对于王家岗人来说,那些梨树都大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经沧桑的枝干,可以说是村子兴衰的见证。就是村里的老屋子都歪歪斜斜、暮气横秋,闲可长草、闭可发霉了,而只有梨树还是还坚挺向阳,每年都定时地向这个没落的村子捧出一个个果实,拳头般在寂静得村子了砸出声响。依然顽强地向寂寞乡村年复一年地开出“驿路梨花白”,伸出结实的拳头,向世人昭示着乡村不灭,希望长存。

出得村口,回望村子,看村边古树林郁郁葱葱,寄生藤蔓缠绕,也把艰辛的岁月缠绕进去了,在平和的时光里,慢慢汲取没落的养分,静处一隅,与村口的残颓土墙相伴,村边古墓相望,管他风花雪月,管他几世繁华。

石头砌就的“宅”

宅是温暖的家,有宅就有根,走得再远,也能找到生命的源头。

农村里的宅,有的是建在盆地上的,更多的是建在半山腰上的。建在山腰上的“宅”,往往要靠石头砌起高高的基墙,再填平夯实地基后,才能建“宅”。富溪镇花坪村路宅自然村的宅就都建在石砌墙基之上的,有的基墙高好几米,就是上下左右的道路都是用毛石加以连接,串通到田坵园坵,远看很像座石头城。

从花坪自然村看路宅,前后左右都是田园树木,峰峦层层,村子依山而建,土石基础,土墙木构,古朴简约,田地就是在房子间穿插,也很有特色。家家石墙,户户石基。就是通往各个家庭的巷路也全是石的阶梯、石的路面,倒也别有一番味道。400多人的村子四分之三的人都已经外出发展,寂寂冷峻的石头基墙之上木房灰瓦空守着残破光阴。

据说路宅原先叫“路下”。200年前,富溪岭后林姓分迁此地繁衍生息时,柘荣到福安西南走向的古道就是从村子头顶上通过,也就是说村子正好在道路下面,村子由此得名。后来村子出了读书人,嫌“路下”名字太俗气,便改名为“路宅”。如今,村子顶上的古道已经被水泥公路替代,但村子左右两边还保存着古道依稀,毛石路面长满了苔藓,或覆盖了树叶、竹叶、杂草,也顺便熄灭了路宅渐行渐远渐的烟火气息。

路宅自然村的石墙都垒得很高,也确实垒砌得齐整,一看就出自砌墙高手。小时候在农村,我能经常看到这些高段位的砌墙师傅,不管什么石头,经他腾挪移一番,都能和前面的墙体在一个平面上。当然,还有那打大石的师傅,那年代没有炸药,再大的石头,他会拉一条墨线,沿着墨线点凿上几个整齐划一的孔,然后用短铁撬叮当叮当的有节奏的凿,将孔凿到一定深度,再用长铁棒扎进石孔里,均衡用力击打,大石头便像木板般裂开,整齐划一。如此几番,大石头变成稍小有规则的基墙石。

地处陡峭山地的路宅自然村,要建房子没有石头做基墙肯定不行,但路宅本身无石,建宅要用大量的石头,建那么多房子,要打那么多石头,又谈何容易呢?也一定是路宅地块风水聚集,才让路宅先民不惜艰苦,硬是在半山腰上磊出房来。那路宅建“宅”的石头来自哪里?花坪自然村80岁老人说,路宅建房子所有的石头来均来自与其隔涧相邻的花坪自然村。

传说,原先的花坪自然村石头众多,从村子后门一路排到山底下的南山、南坪自然村,石头千形百状,像将军,像渡船,像兵卒,像龟像鹤,场面十分壮观,说是石将军率领虾兵蟹将在南坪自然村水尾磊出“高山出平湖”来。路宅建村时要大量的石头,就打了“虾兵蟹将”的主意,所有的“虾兵蟹将”都被打成块石,否则现在一定会是很美的风景。至今花坪自然村人还因为这个风景被破坏而耿耿于怀。

其实,是风景,能够长久地保留下来固然是好的,但为了成全一个村落的繁荣哪怕粉身碎骨,无疑也是一种情怀。好在路宅自然村人文荟萃,出来不少干部,与“石砌的宅”构成了一道乡村风景线,也不枉花坪“虾兵蟹将”们的牺牲了。

路宅,石头砌就的“宅”,坚实,牢固,但在这小山村里的宅又能唤回多少游子溯源的心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