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阮兆菁 | “三月咖啡”醉梅鹤

 高山仙人掌 2022-12-18 发布于上海

图片


蕉城区梅鹤村对于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而真正走进她的怀抱,用细碎的脚步去丈量她的雄阔和伟岸,品味她的精美和温润,则是在公元2020年的初夏时节:山青水绿,花香鸟鸣,大地苍翠盎然,勃发虎虎生机。那天的气温有点奇高,也正是在那样浓烈的氛围中,随着梅鹤村第一书记林昌明的深情介绍,梅鹤村以独有的姿态向我们款款走来。
梅鹤村,位于虎贝镇的西北部,原名石堂,开基于宋初,俗称“石堂三十六村”,民国32年改名梅鹤,“梅开结园千古韵,鹤舞石堂百丈辉”,正形象地对梅鹤村作了诗化的注脚。梅鹤村在人们的心中总是那么富有韵味,四面群山环拥,正中一马平川。九曲唐溪绕村而过,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石堂八景”有六景分布其中。村落坐北朝南,沿龙身岗依山而建,村落内巷道呈一横九纵鱼骨状,古民居自然相连,村落传统格局保持完整。这里土地肥沃,百姓仓廪殷实,故有“石堂粮仓”之美称。“疏影横斜谁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真切地刻画出梅鹤村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令人流连,迷人忘返。
写到这里,人们自然地想到“梅妻鹤子”的和靖先生林逋,他在《山园小梅》中的千古名句至今让人难以忘怀。相传林逋隐居于杭州孤山之中,在西湖边种梅养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终生不仕。梅鹤村名由此而来,这样的传说真是美妙至极。
走访梅鹤村,你不能不知道横跨于村西水尾的一座久负盛名的通衢三地的宁阳第一桥——花桥。花桥始建于北宋徽宗宁五年,至今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是宁德境内最古老的石拱廊桥。据《宁德县志》记载,明万历年间,宁德县丞范节题额赞此桥为“宁阳第一桥”,遗憾的是此题额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我想今天的花桥应该成为梅鹤村的代名词。它不仅仅是一座桥,俨然成了一个村庄的标志性建筑,载入梅鹤村900多年的历史之中。许多美景已经被后人打上记忆的烙印,七八只石蛤蟆在激流中上下飞跃的态势,构成了一幅天然石雕的美妙景观。桥下流水潺潺,古往今来见证着梅鹤村走过的风雨历程。横梁上的对联题诗,吸引着无数游人好奇的目光。屏住呼吸,那浓郁的笔墨之香正缓缓地弥漫开来。朱熹和陈普“千古唱和”的佳话,至今还被传为美谈。七十年前的一个夏日,朱熹在古田杉洋创办“蓝田书院”,那时花桥(沉字桥)正在紧锣密鼓建造之中,朱熹看得入神,便在横梁上写下了上联“紫阳诗谶石堂名彰千古”。时光在不经意间悄悄溜走,七十年后,又是一个夏日,少年陈普与书友同游花桥(沉字桥),仰头便见横梁上题有一联,而不见下联唱和,顿时诗兴涌动,便挥笔写下“玄帝位尊金厥寿永万年”一联,笔力遒劲,对仗工整,入木三分。此联成就了陈普和朱熹的“千古唱和”。
今天,当我们重新站在这座花桥之上,任凭清风拂面,任凭思绪缥缈,欣喜地感受到现代文明之风承载着村民们的美好和祝福,洒遍梅鹤村的田畴原野、大街小巷。从花桥的历史看今天,历史赋予了梅鹤人勤劳与智慧、自信与荣光!
我们与夕阳中的“花桥”依依挥别,脑中便浮现出青石长板的九跳桥,玲珑小巧的柳墘桥——桥已然成了梅鹤人沟通心灵、联接四方的永恒的记忆。
夕阳的余晖映照着我们的脸庞。一个左转弯,碎移两百步,一座雄严壮美的东岳宫,让文化与艺术赋予它太多太多新鲜而耐读的故事,像是一篇精美的散文,捧在手心,永远舍不得放下。东岳宫,始建于元代,合院式宫庙,后经多次演变,才有了今天的规制。现供奉东岳大帝、佛祖、温康元帅、陈靖姑、陈普,集佛、道、儒三教于一体,“三教合一”的精神信仰在这里得到完美融合。近年来,一批专家学者在考证了东岳宫之后,给东岳宫留下了几大谜团,有待我们去破解。专家认为“宫内两个对称大门”,属于商代文化遗存,因为从周代开始,王道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在建筑风格上的体现就是宫内对称的大门。中国传统建筑,宫内绝大多数就是一个大门,或三个或五个,两个对称大门实属罕见。专家认为“门楼四层如意斗拱”是商代文化或者母系社会的文化遗存。如意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斗拱层数都是奇数层,唯有东岳宫是偶数层,其中玄机不言而喻。现行的宫庙,建筑屋面翘角均是以“龙”为尊,而东岳宫的翘角却严严实实地体现着“凤”的图腾。宫庙前的木质抱鼓石及门枕石也极为罕见。正殿供奉东岳大帝,两侧则为判官、小鬼,这是汉唐时期供奉方式,标示着汉唐遗风。商代文化与汉唐遗风并存,“三教合一”之大集成,昭示着多元文化和谐包容。
东岳宫每年举行春秋两供,元宵供以鸡为主,重阳供以羊为主,把东岳宫的神请到大厅看戏,全村参与,人神共乐,影响遍及周边村庄。2015年10月,中国蕉城“我们的节日——重阳节”民俗活动在东岳宫隆重上演,祭祀,迎神,演戏,品美食,规模盛况,万人空巷,烘托出节日浓烈的气氛。
站在烟波浩渺的历史风云中,我们需要用智慧和聪敏,拨开迷雾去破译、去感悟、去解读!作为梅鹤人,作为蕉城人,作为宁德人,我们有责任去读懂这部厚重的历史,让历史造福于人类!
众所周知,梅鹤村的形成,与风水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村前的九曲唐溪向西流淌,形成背靠祖山,玉带环腰,村尾两峰相聚于花桥,形成了水口关栏重重的格局,水口风水建筑规模庞大,藏风聚气,风水学的内蕴在这里展露无遗。从花桥的故事,到东岳宫的谜团,我们领略到了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水之美,而闻说梅鹤村的石阙门、车山宫,也颇具风水之韵,更是让人心生欢喜。于是,我们在林昌明的引领下,边走边看石阙门、车山宫。石阙门是目前独一无二的风水建筑,始建于明代。据传,林家迁入初期,人丁不旺,事业发展缓慢,林家祖先根据风水先生的指点,用青石在村中修建了石阙门,开口对准午岔,引天水入大厅,林家从此兴旺发达。车山宫虽然规制小,但宫内宫外各立两大青石快,像似四颗大牙,整个车山宫入张开的大口对准宾山,镇住宾山,目的在于防止外姓迁入后反客为主。花桥、东岳宫、石阙门、车上宫,这些标志性的风水建筑,为梅鹤村增添了神奇的魅力!
今天梅鹤村的后生们,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亮相在创造幸福的舞台!他们的思想接受了儒家传统文化的浸染。据传,陈普为朱熹三传弟子,宋末元初儒学大师,闽学传承和发展的中流砥柱,著有《石堂先生选集》。陈普为人清高,暂不仕元。据《宁德县志》记载,元初,陈普辟为本省教授者三,不就。以师道自任,四方来学者数百人。他的出现,为梅鹤开创了长久不衰的崇文之风。今天梅鹤村房子门前的对联体现了浓厚的儒家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特色。如“过门未许来题凤,纪族犹堪溯爱梅”、“传家有训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等。受陈普先生影响,梅鹤村素来注重教育,文脉绵长。明清时期涌现秀才百余人,恢复高考之后的四十年间,500多人考取大中专院校。他们热爱家乡,情系桑梓,与家乡、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为家乡发展拧成了一股绳!
“三月咖啡”,寥寥四字,引人遐想。这是梅鹤村首家“品牌体验店”,呷上一口,精神抖擞!五月的梅鹤,嫩黄已经转绿,希望在枝头疯长!梅鹤村凭借“中国传统古村落”的金字招牌,古村落焕发新活力,山青了,水绿了,旅游旺了,梅鹤村由此八方扬名,愈发青春靓丽!
 

题图:陈言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