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急性肠炎 腹泄 1方】【慢性肠炎 腹泻 3方】精

 昊晟堂 2022-12-18 发布于山东

一、郭士全:急性肠炎 腹泄

肠炎中医称为腹泄,证见泄泻稀水,腹痛肠鸣,或伴发热,分急性慢性。

本方乃治急性腹泄。本方治之,半剂到一剂愈,且不复发,断不会形成慢性。

西医抗生素,多2-3天愈,但易复发,若反复发作,多形成慢性,则难愈矣。

组成:苍术30克,羌活10克,杏仁10克,制草乌3克,大黄3克。

服法:水煎服,若服一汁愈,则二汁不需服矣。

又,本方原名泻痢散,见于李汝珍《镜花园》、鲍相鳌《验方新编》等书,只是原为散,今改为汤,故特注明,不敢掠美也。


二、邓铁涛:慢性结肠炎(拉肚子、腹泻等)

组成:木香5克(后下),黄连5克,柴胡10克,白芍15克,枳壳6克,甘草5克,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云茯苓15克。

功效:健脾疏肝,行气止痛。


三、张孟林:海蛸止泻汤-慢性肠炎

余以“海蛸止泻汤”加减,治疗慢性肠炎50余例,一般1~3剂即能止泻。

组成:海螵蛸20克、焙内金10克、炒白术15克。

服法:水煎服,日一剂,或制散剂早晚各服6克。

随证加减:

1、偏寒型:

证见腹泻稀溏,呈乳白状,畏寒怕冷,四肢欠温,腹隐痛,小便清长,舌质暗淡,脉沉细。

上方加制附片10克、淡干姜6克。

2、偏湿型:

证见腹泻如水,纳呆呕恶,下肢浮肿,身重神倦,舌黄苔腻,脉濡。

上方加云茯苓15克、车前子8克。

3、偏虚型:

证见腹泻频繁,肛门作坠,泻夹不消化食物,头昏乏力,体质瘦弱,气短心慌,舌质淡、脉细。

上方加黄芪15克、赤石脂10克。

案例1、沙XX,男,38岁,干部。1975年9月10日门诊,患慢性腹泻十年余,时缓时重,每天大便3~4次,稀溏呈泡沫状,平素畏寒怕冷,腹隐痛。大便检查除有不消化物,少量白细胞外,余均正常。舌质暗,苔白薄,脉沉细。

曾服中西药,效均不佳。乃用“海蛸止泻汤”加制附片10克、淡干姜8克。进药2剂,腹泻次数减少,纳食增加,四剂腹泻止。后以上方去附片,碾末服一月,观察2年未见复发。

案例2、汪XX,女,28岁,工人。经常腹泻已半年,泻便如水,夹不消化物,纳呆呕恶,体困身重,大便检查除少量白细胞外,余均正常。西医诊断“慢性肠炎”。常服多酶片、黄连素,均无明显效果。

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濡。

以上方加云茯苓20克、车前子9克。一剂尿增多,大便减少,三剂大便成形。后以上方碾粉,每日两次,每次6克,服半月,病痊愈,至今大便正常。

本文摘自《四川中医》1983年04期,作者/张孟林


四、姜春华:慢性腹泻 痢疾

益气止泻汤:黄芪15克,党参15克,制附子9克,乌梅10克,诃子10克,木香10克,川连3克,地锦草15克,马齿苋15克。

功能:益气温肾,清热燥湿,扶正固涩。。

主治:久泻腹痛,便形不实或抉粘冻(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

辨证加减:

阳虚不甚,去附子用高良姜,本品为温脾胃之药。
肾虚见症明显,加补骨脂、益智仁。
肾虚兼有湿热,常用菟丝子,该药既可补肾固精,又能清利湿热,《药鉴》谓“利水治湿热”。
腹痛加石菖蒲、乌药。药理分析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及制止肠胃道发酵,并有缓解肠胃道平滑肌痉挛的作用。
兼有夜血,则加乳香,《要药分剂》言:“赤白痢腹痛不止者,乳香无不效。”
胸腹胀满,加苏梗、砂仁和胃化湿。
寒湿腹胀,加苍术、川朴苦温燥湿运脾。
气滞腹胀,加青皮、枳壳、大腹皮利气宽中。
滑脱不禁,加赤石脂、禹余粮,固摄收敛。
中气下陷,加升麻、柴胡升清举陷。
兼有便秘交替,或加望江南清热润肠,或加当归、肉苁蓉养血润肠。
湿热重,黄柏、黄芩、白头翁、秦皮、铁苋菜、鸡骨草酌选二味以苦化湿热。
兼有出血,加羊蹄根凉血止血。

方解:本方治疗脾肾阳虚、湿热逗留的久泻。方用党参、黄芪补中益气,《本草正义》说党参“力能补脾养胃……健运中气,本与人参不甚相远”。《医学启源》说黄芪“善治脾胃虚弱”,《别录》说治“腹痛泄痢”,更有扶正祛邪的作用。《本草汇言》谓“驱风运毒”,对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所致的下利尤为相宜。叶天士说“久泻无有不伤”,《本草备要》谓附子“补肾命火”,虞传谓“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温热药达下焦,以驱散在里之寒湿”。先生认为能振奋机能之衰减,振奋全身细胞之活力,以推动脾胃局部的运化功能。刘完素说“黄连辛能发散,开通郁结,苦能燥湿,寒能胜热”,为“治痢之最”。《生草药性备要》云马齿苋:“治红痢症,清热毒”,孟洗谓“治府痢”。《本草汇言》谓地锦草“凉血散血,解毒止痢之药也”。《本草新编》云乌梅“止痢断疟,每有速效”,《本草求真》言:“酸涩而温……入肠则涩。”现代药理分析认为对霍乱弧菌等肠内致病菌有效。《日华子本草》言诃子“治肠风泻血”,《长沙药解》说“行结滞而收滑脱”。药理分析证明河子对4—5种痢疾杆菌都有效,两味既涩肠收敛止泻利,同时又具有抗菌消炎作用,一举两得。木香行气止痛。

综合诸药温补脾肾以扶正,清热解毒而祛邪,收敛固摄能止泻,邪正兼顾、标本同治,故对正虚邪恋之久泻久痢具有良好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