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建华|《红楼梦》人物语言选读(第6回)

 新用户6526zsvC 2022-12-18 发布于江苏

《红楼梦》人物语言选读(第6回)

潘建华

1、“咱们村庄人,哪一个不是老老诚诚的,守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如今所以把持不住。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没了钱就瞎生气,成个什么男子汉大丈夫呢!”
【注释】
(1)老老诚诚:老实本分的意思。(2)守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比喻有多大的产业,就作多大的开支用度。(3)把持不住:形容意志薄弱而易受外界影响。(4)顾头不顾尾:比喻只顾眼前,不顾今后,缺乏通盘打算。(5)男子汉大丈夫:指志向高远有所作为的男人。
【解读】
这是刘姥姥教训女婿王狗儿的话。王狗儿的祖上曾做过小京官,后来家道败落,这一天王狗儿“在家闲寻气恼”。刘姥姥“看不过”,就教训女婿几句。
刘姥姥虽是乡下老妪,但是说的话却句句在理,直指王狗儿身上表现出来的破落子弟的一些毛病:有了钱就大手大脚,没了钱就乱发脾气。“成个什么男子汉大丈夫”,哪里像个男人的作为。
2、“我又没有收税的亲戚,作官的朋友,有什么法子可想的?便有,也只怕他们未必来理我们呢!”
【解读】
这是刘姥姥女婿王狗儿说的话。在《红楼梦》中,王狗儿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但是他的这番话却不可或缺。
一是丰富了小说的故事情节。通过写王狗儿一家生活的艰难,与后面描写贾府的穷奢极侈形成对比。
二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正是王狗儿的牢骚话,才让刘姥姥想到贾府,进而引出一进荣国府的情节。
三是拓展了小说的主题思想。王狗儿顺嘴一说,就能“骂死世人”(脂砚斋语),揭露了当时社会走后门拉关系、以权谋私、攫取不义之财等黑暗现实。
3、“当日你们原是和金陵王家连过宗的,……他们家的二小姐着实响快,会待人,倒不拿大。如今现是荣国府贾二老爷的夫人。听得说,如今上了年纪,越发怜贫恤老,最爱斋僧敬道,舍米舍钱的。”
【注释】
(1)连宗:指同姓没有宗族关系的人认作本家。(2)响快:说话办事痛快利索。(3)拿大:摆架子,瞧不起人。(4)怜贫恤老:同情体恤贫穷年老的人。(5)斋僧敬道:敬奉僧道做善事。斋:舍饭给僧人。
【解读】
这是刘姥姥说的话。借刘姥姥之口,第一次集中介绍王夫人。
王夫人来自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中的王家,是王家的二小姐。未出阁时,王夫人“着实响快,会待人,倒不拿大”,可见她是个待人热忱、和善可亲的女孩子;嫁给贾政后,成为荣国府的当家人,“越发怜贫恤老……舍米舍钱”。
这些性格与王夫人后来沉默寡言、一心礼佛,外表慈悲、内心冷酷的伪善形象有着很大的反差,读者不妨思考一下发生变化的原因。
4、“姥姥你放心,大远的诚心诚意来了,岂有个不教你见个真佛去的?论理,人来客至回话,却不与我相干。我们这里都是各占一枝儿:我们男的只管春秋两季地租子,……我只管跟太太、奶奶们出门的事。皆因你原是太太的亲戚,又拿我当个人,投奔了我来,我就破个例,给你通个信去。”
【注释】
(1)姥姥:对老年女性的尊称。这里指刘姥姥。(2)真佛:佛教中指报身佛。常用来比喻真正能主事的人,这里指王夫人。(3)回话:指下对上禀告。(4)各占一枝:比喻各有分工。(5)地租子:土地的租税。(6)当个人:形容被人尊重。(7)破个例:改变成例,不依照旧例办。
【解读】
这是周瑞家的对刘姥姥说的话。初进荣国府,刘姥姥找周瑞家的来作引见,还真是找对了人。
第一,周瑞家的有身份。她是王夫人的心腹陪房,奴才因主子而贵,加之处事较为圆滑、见风使舵,所以在贾府里很有些体面,就连尤氏、凤姐、宝钗、宝玉等见了她,都会礼貌地喊一声“周姐姐”。
第二,周瑞家的还人情。从前,自家男人与人争买田地,其中多得王狗儿父子帮助,欠下王家一份人情。今见刘姥姥如此而来,这正是还人情的好机会。所以周瑞家的“怀情不忘”(脂砚斋语),知恩图报,表现得非常热情周到,尽力牵线搭桥。
第三,周瑞家的爱显摆。在荣国府,周瑞管着“春秋两季地租子”,周瑞家的“只管跟太太、奶奶们出门的事”,夫妻俩都是得宠的高级奴才,干的是既有面子又有油水的美差。难得遇见像刘姥姥这样的旧相识,自然要好好地显摆一番,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
5、“如今出挑得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她不过。……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个。”
【注释】
(1)出挑:出众,长成。(2)心眼子:比喻有心计。(3)赌口齿:比赛口才。(4)下人:指婢仆。
【解读】
这是周瑞家的对刘姥姥说的话,大意与第二回冷子兴介绍王熙凤的话差不多。
除了夸奖王熙凤人美、心眼多、能说会道之外,还说她对待下人“未免太严些”,这是提醒刘姥姥要有被拒绝的心理准备,同时也为后面写王熙凤对待犯错下人非常严酷,如抽耳光、打板子、跪瓦片、扣月钱、撵出去等情节埋下伏笔。
6、“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亲戚们不大走动,都疏远了。知道的呢,说你们弃厌我们,不肯常来,不知道的那起小人,还只当我们眼里没人似的。”
【注释】
(1)辈数:辈分。(2)走动:指亲友间相互往来。(3)那起:那群,那些。(4)小人:指人格卑鄙的人。(5)眼里没人:形容骄傲自大,看不起人。
【解读】
这是王熙凤初见刘姥姥时说的话。面对跪拜的刘姥姥,王熙凤看上去满面春风,内心深处却是欲迎还拒。明明是自己嫌弃刘姥姥,反倒说刘姥姥嫌弃她们。这种反咬一口、倒打一耙的说话方式,“真真可畏可恶”(脂砚斋语)。
特别是“我年轻”一句,蕴藏着丰富的潜台词,值得读者细细玩味。因为年轻,不知道有这么一门连了宗的亲戚;因为年轻,不认识眼前这个与贾母年龄相当的乡下老妪是什么辈分;因为年轻,即便后面说错了什么、做错了什么,有哪些礼数不周、照顾不到的地方,也是情有可原的。
总之,王熙凤初见刘姥姥时,表现出一副不远不近、不咸不淡、不冷不热的态度。而“我年轻”,就成为了最好的借口和挡箭牌。
7、“我们家道艰难,走不起,来了这里,没的给姑奶奶打嘴,就是管家爷们看着也不像。”
【注释】
(1)家道:家境。(2)不起: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力量够不上。(3)没的:少不得。(4)打嘴:比喻出丑,丢脸。(5)管家爷们:这里指看门的仆人。
【解读】
这是刘姥姥对王熙凤说的话,“姑奶奶”指王熙凤。
听了王熙凤半真半假的“弃厌我们,不肯常来”的揶揄后,“久经世代”的刘姥姥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更加低声下气,向凤姐诉起苦来:“家道艰难,走不起。”演绎一下就是,走亲戚需要买礼物,买礼物需要花钱。现在家里穷得叮当响,根本走不起亲戚。
为了能得到施舍,刘姥姥不惜自矮其身,显示自己的卑微。一个七十多岁的乡下老妪,带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踽踽而来,就像两个乞丐一样。“没的给姑奶奶打嘴”,只会给姑奶奶丢人现眼。“就是管家爷们看着也不像”,“也不像”意即不像样,不像话,不像贾府的亲戚。看到这里,读者自然会联想到,刘姥姥刚来时在大门口被看门奴才戏耍的情景。
其实,刘姥姥在来贾府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忍耻”的心理准备。她知道“侯门深似海”,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但是她已经顾不上那么多了,家里等米下锅,自己只有舍下这张“老脸”来碰碰运气了。
8、“这话叫人没的恶心。不过借赖着祖父虚名,作个穷官儿罢了,谁家有什么,不过是个旧日的空架子。俗语说,'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呢,何况你我。”
【注释】
(1)恶心:形容使人讨厌到了极点。(2)虚名:只有表面上的名声而无实权。(3)穷官:清贫的官。(4)空架子:空门面。(5)俗语:指民间流传的通俗语言。(6)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指再富有再尊贵的人家,也会有穷亲戚。朝廷:这里指帝王。
【解读】
这是王熙凤对刘姥姥说的话。听了刘姥姥的诉苦之后,王熙凤大概知道了她的来意,却故意不说破,反而诉说起贾府的艰难。
王熙凤说,贾府看上去“高大上”,其实只是个“空架子”,因为做的官都是“穷官”。所谓“穷官”,可以理解为贫穷的官,没油水的官;也可以理解为清贫的官,穷苦而不失节的官。
我们不妨梳理一下贾府做过的“穷官”。第一代,贾演被封为宁国公,贾源被封为荣国公。当时朝廷共有八公,贾府独占二公。“公”是封建社会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中的第一等,其地位之高不言而喻。第二代中,贾代化袭了宁公之爵,贾代善袭了荣公之爵。第三代中,贾赦袭了一等将军爵,贾政先任工部员外郎(从五品),后来点了学差,即学政(正三品)。第四代中,贾珍袭了三品威烈将军爵,贾琏捐了同知(正五品)。第五代中,贾蓉捐了五品龙禁尉。总体来看,贾府的官是越做越小,但是最小的也是五品,远大于七品芝麻官。至于说是不是“穷官”,外人就不得而知了。
王熙凤说贾府只剩下“旧日的空架子”。有人认为这是在“哭穷”。是,也不全是。读者一定还记得,第二回中冷子兴的话:“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王熙凤是贾府的“大管家”,比冷子兴更了解贾府的真实情况,说明贾府已呈败落之象。
9、“太太说,他们家原不是一家子,不过因出一姓,当年又与太老爷在一处作官,偶然连了宗的。这几年来也不大走动。当时他们来一遭,却也没空了他们。今儿既来了瞧瞧我们,是她的好意思,也不可简慢了她。便是有什么说的,叫二奶奶裁度着就是了。”
【注释】
(1)偶然:碰巧,未曾料想到。(2)空:缺少,亏欠。(3)好意思:好的心意。(4)简慢:怠慢,招待不热情。(4)裁度(duó):判断决定。
【解读】
这是周瑞家的转述王夫人的话。“太老爷”指王夫人的父亲、王熙凤的爷爷。
刘姥姥来贾府“打秋风”(也叫“打抽丰”,就是假借各种名义或关系向别人索取财物),本来是冲着王夫人来的。可是王夫人“不得闲”(在梨香院与薛姨妈聊天),没有露面,只是让周瑞家的捎话给王熙凤。
王夫人的话有三层意思:首先指出自家与王狗儿家“原不是一家子”,没有太深的交情;接着强调两家这几年很少联系,仅有一次来往;最后提醒凤姐倾听一下刘姥姥的诉求,有事可以酌情处理。
在刘姥姥的印象中,“二小姐着实响快,会待人,倒不拿大”。可是现在的王夫人,早已不是当年的“二小姐”了。她对刘姥姥的态度,确乎比较冷淡。
10、“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里杂事太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大知道这些个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了。”
【注释】
(1)照应:照顾,照料。(2)烈烈轰轰:一般写作“轰轰烈烈”,形容声势显赫。
【解读】
这是王熙凤对刘姥姥说的话。听了王夫人捎来的话后,王熙凤总算掂出了刘姥姥这个亲戚的分量。给多少钱,心里已经有了答案。为了不让刘姥姥说出什么,王熙凤又列举出几条原因。
第一,太太岁数大,事情多,可能有照顾不到的地方。
第二,我年轻,孤陋寡闻,不大知道有哪些亲戚。潜台词指特别像刘姥姥这样的八竿子都打不着的“拐角亲”。
第三,贾家家大业大,大有大的难处,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
听到这里,刘姥姥的心里肯定是拔凉拔凉的。她以为这一次打秋风,肯定是“走路踏石灰——白跑一趟”了。
11、“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
【注释】
(1)张口:开口求人。
【解读】
这是王熙凤对刘姥姥说的话,答应送给刘姥姥二十两银子。
对此,两人的感受完全不同。在凤姐那里,每天一掷千金,这点钱实在是个小数目。她觉得有点拿不出手,甚至担心刘姥姥会嫌少而拒绝,否则没有必要大费口舌,去铺垫前面的一大通话。
而在刘姥姥那里,这可是一笔巨款。有人作过统计,二十两银子在当时相当于一个壮汉两年的劳动所得,可以购买大约4000斤大米,可以保证四五口之家一年衣食无忧。难怪刘姥姥听见后,会高兴得“浑身发痒起来”,这个结果大大超出了她的预期。
凤姐还补充道,这二十两银子,是“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钱。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贾府真的有难处,连给丫头做衣裳的钱都拿出来了。也可以理解为,凤姐没有独自贪下功劳,而是把人情归于王夫人,毕竟刘姥姥是冲着王夫人来的。
12、“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它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
【注释】
(1)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比喻有钱人家纵使变穷了,还是比穷人家有钱。(2)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比喻两者贫富相差很多。寒毛:指人体皮肤上的细毛。
【解读】
这是刘姥姥对王熙凤说的话。刘姥姥听见给她二十两银子,喜得浑身发痒起来。一高兴,说惯了的粗鄙话自然就脱口而出。
刘姥姥的话虽然粗鄙,但是凤姐未必不爱听,因为凤姐最喜欢听奉承的话。再说凤姐也不是什么锦心绣口的人,她自己就很喜欢说粗鄙的话。这在《红楼梦》中并不鲜见。
仔细推敲一下,“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用在这里很不得体。把贾府比作“瘦死的骆驼”,太像一句谶语了,意味着贾府必然败落的结局。
13、“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串钱雇了车子坐罢。改日无事,只管来逛逛,方是亲戚间的意思。天也晚了,也不虚留你们了,到家里该问好的问个好儿罢。”
【注释】
(1)意思:情意,心意。(2)虚留:虚情假意地挽留。
【解读】
这是王熙凤对刘姥姥说的话。“二十两银子”,是《红楼梦》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数字,前后有二十多处。
比如薛宝钗过生日,贾母蠲资的钱;王熙凤过生日,贾母凑份子的钱;贾母屋里的老姨太太,有两位家里死了人的赏钱;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死了,探春给的赏银等等。由此可见,“二十两银子”,是贾府平时贺吊迎送时的旧例。送给刘姥姥二十两银子,王熙凤或许就是沿用这一旧例。
从开始接见刘姥姥,到现在都快一天时间了。王熙凤心里早已倦怠不堪。告别的话虽然客客气气,实际上却是希望尽快把刘姥姥打发走。
然而,这番客套话却引起了刘姥姥的“误会”,——或许是刘姥姥故意“误会”也未可知。总之,她听了王熙凤的话后非常感动。
她感动王熙凤的慷慨大方,出手就给了二十两银子,解决了自己一家的生计问题;感动王熙凤的善良体贴,专门另送一串钱,让他们一老一小坐车回去;感动王熙凤的重情重义,念及亲戚间的情分,嘱咐以后常来往。
正是因为这些感动,后来才有了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三进荣国府的报恩举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