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苍洱大地的神奇传说

 昵称45109175 2022-12-19 发布于浙江

天下风花雪月,人间魅力大理。大约在5000万年前,地球表面的大陆板块发生激烈碰撞,引发大面积造山运动,将喜马拉雅山露出地表,点苍山也就随之出现。大约在350万年前,由于地壳断裂陷落形成洱海,造就了相映生辉的“苍洱大观”。

大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天蓝地绿、四季如春,是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交汇地,被称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大理为什么会成为别人的“诗和远方”?是怎样誉满全球的?带着这些疑问,我查阅了许多资料,走访了很多老人。从文字记录和老人的口中,找到了许多苍洱大地的神奇传说。大理的名声、大理的灵动、大理的秀美,既与《五朵金花》《天龙八部》的传播力有关,同你我他讲好大理的故事有关,或许还与这些传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大理的一棵树、一株草、一片瓦、一块石、一潭水、一朵云、一缕风……都藏着一个个优美的传说。

①苍山的传说

苍山,是一座有故事的山、一座令人神往的山,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前檐”,是白族人民心目中的“父亲山”。有位哲人说过:“美丽是神性的流露”。苍山高耸入云,蜚声中外,大名鼎鼎,传说是苍龙神的化身。

相传玉皇大帝让苍龙主司大理的风雨,它却贪玩无度,人需要雨时却是大旱,种下的专家被烈日烧焦,人们食不果腹;不需要雨时却有大雨倾盆,坝子里洪水泛滥,淹没村庄田野,害得百姓叫苦连天。这样下去肯定不行!为此,玉帝多次对苍龙发出警告,要它改恶从善,履职尽责,好好履行专管风雨职责,造福人间。但苍龙却置若罔闻,仍然我行我素,每天四处游荡,不管民间风雨。玉帝大怒,就把这条劣迹斑斑的苍龙打入人界,点化为苍山,让它永世不得翻身。

苍龙从天空被打入大理时,头朝北,尾在南。头为龙首关(上关),尾为龙尾关(下关)。肋骨化为苍山十九峰,从头至尾依次是云弄峰、沧浪峰、五台峰、莲花峰、白云峰、鹤云峰、三阳峰、兰峰峰、雪人峰、应乐峰、小岑峰、中和峰、龙泉峰、玉局峰、马龙峰、圣应峰、佛顶峰、马耳峰、斜阳峰,延绵100多公里,十九峰直插云霄,且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4座,把天地连为一体。肋间变成了苍山十八溪,从北至南依次是霞移溪、万花溪、阳溪、芒涌溪、锦溪、灵泉溪、白石溪、双鸳溪、隐仙溪、梅溪、桃溪、中溪、绿玉溪、龙溪、清碧溪、莫残溪、葶蓂溪、阳南溪,十八溪像十八根恩爱的红丝线,一头系着苍山,一头连着洱海,让“父亲山”和“母亲湖”牵手到地老天荒,滋养着苍洱大地的每一寸土地。

苍山是云岭山脉南端的主峰,雄踞天地之间,怪石林立,古木参天,物种丰富,神秘莫测,变化万千,跨越亚热带、暖温带、寒温带三个垂直气候带,成为“苍山世界地质公园”,观光者、探险者、科考者络绎不绝。苍山凭借屏障优势滋养万物,荫庇百姓。苍龙早已不再是呼风唤雨的存在,也不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象征,但仍然能给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感,风起云涌时,似乎还可以看见它扭动身躯……

②洱海的传说

洱海古称“叶榆水”“叶榆河”“叶榆泽”“西洱河”“洱河”“昆弥川”“昆明池”“西二河”等,是大理白族人民的“母亲湖”,被白族先民称之为“金月亮”。洱海湖面积为252平方公里,总容量为25亿立方米,南北长42公里,东西宽最大8.8公里,是一个风光秀媚的高原淡水湖泊,是云南第二大淡水湖、全国第七大淡水湖。“海”的叫法,则源于云南的习俗,表达了身居内陆的白族人民对海的向往;以“洱”为名,便是因为它形状狭长“形若人耳”“如月抱珥”而得名。在云南十八怪中“湖泊称作海”,就是指洱海。

洱海属澜沧江水系,除接受大气降水外,主要靠河流补给:北有茈碧湖、东湖、西湖分别经弥苴河、罗时江、永安江流入洱海,是洱海的主要水源;西有苍山十八溪汇集苍山东坡集水区;南有波罗江、金星河;东岸有凤尾箐、玉龙河等数十条大小集水沟渠,总径流面积2565平方公里,入湖河道沟渠多达117条。入湖水量年均值8.17亿立方米,湖水平均深度15米,最深21米,在下关经西洱河向西南流入漾濞江,再转南注入澜沧江,注入太平洋。

传说在很久以前,大理的一位公主爱上了一位牧马汉子,俩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但国王不同意,非要拆散这对情侣不可。公主和牧马人还是偷偷成了亲,国王大怒,就把刚成亲的牧马人派去镇守边关,一去十几年未归。然后派人假传消息说牧马人战死边关,公主听后痛不欲生,昼夜哭泣泪枯而亡,眼泪便化成了洱海。因此,洱海不是海,洱海水是“情人的眼泪”。或许,这就是团山公园“情人湖”被毁用于房地产开发,引发众人声讨的原因。

③下关风的传说

下关位于苍山和哀牢山之间长的山谷之出口 ,由于入口处两山狭窄,中间成槽形,吹进去的风会产生上窜下跌或回旋的自然现象。下关风风期之长、风力之强为世所罕见,一年之中大风日数在35天以上。冬春为风季,夏秋稍小,因此人们就把下关叫作“风城”。

相传在苍山斜阳峰上住着一只白狐狸,她被阿凤公主和苍山猎人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深深感动了。狐女决定帮助阿凤公主救出苍山猎人,就去南海求救于观音菩萨。观音给了她六瓶风,让她用瓶中的风将洱海水吹干就可以救出猎人。当她带着六瓶风回到下关天生桥时,遭到了罗荃法师的暗算,跌倒在地打碎了五瓶风,只有一瓶风送到阿凤公主手中。于是,打碎的五瓶风全聚集在天生桥上,一放不可收拾,并且越来越大,堵也堵不住。从此以后,大风日夜不停地从天生桥吹向下关城,终年不消停,“下关风”便由此得名。

④望夫云的传说

望夫云曲折动人的传说,在大理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冬天,在万里无云的大好晴天,忽然在苍山的玉局峰上,出现了一朵亮如银,白似雪的云彩。它洁净而奇丽,柔美而轻盈,在深邃的蓝天十分醒目。蓦地,它却由白逐渐变黑,越升越高,身影也愈拉愈长,形如一个身材窈窕的女人,披头散发,罩着一件黑色丧衣,好象在俯视着茫茫洱海大哭大喊。这就是传说中的望夫云。

相传,南诏王有一位长得非常美丽的公主,叫阿凤。公主渐渐长大还未成亲,王孙公子争相向公主求亲,公主却一个都没看上。后来,公主在白族绕三灵盛会上认识了一个苍山猎人,这个猎人长相英俊、魁梧,公主对他一见倾心。但两人地位悬殊遭到了国王反对。公主和猎人冲破重重阻碍,暗定终身,逃到了苍山玉局峰上过着幸福的生活。可好景不长,当国王得知情况后请罗荃寺的罗荃法师施展法术,在玉局峰的峰顶下了一场大雪,冻得阿凤公主瑟瑟发抖。猎人为了给公主御寒,冒险到罗荃寺盗取法师的御寒八宝袈裟,行踪败露被罗荃法师打落洱海变成了石螺。公主在玉局峰久等猎人未归。此时却传来了猎人出事的消息,公主听后愤郁而死,精气变成了一朵白云。这朵白云出现长时间不离不散,像极了郁郁而终的公主。这朵云一出现,洱海就会狂风大作,说是公主想要把洱海水吹开,看一看沉睡在海底的情人。无奈一瓶风力太小,只能看一眼海底的石螺,终将没有救出来。于是,后人便把这朵云彩称为“望夫云”。

当望夫云出现时,即使再好的天气,倾刻间就会狂风大作,海浪滔天,大有不吹干海水不止之势。当望夫云消散后,洱海又会风平浪静,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

⑤上关花的传说

木莲是我国著名的观赏花木,属于常绿乔木,叶片盛开时如莲花般舒展,因而被称为“木莲”,为第四季冰期植物,有“活化石”的美誉。在佛教贝叶经上说,木莲是“优星花”、“佛种买苗”,而据有关专家考证,这种木莲花就是大理四景的“上关花”,也是隋朝隋炀帝梦中的“朝珠花”。

传说当年有个善良的妇女难产时,得一位仙翁赐给朝珠含在口中。由于孕妇不慎重朝珠落地,瞬间便长出这棵奇异的花树。花树长成后“花大如莲,每年开12瓣,润年开13瓣”,仿佛有一种佛坐莲花之感,花年年开、月月开,浓郁的香味散溢百步之外。由于鲜花怒放时观者云集,经常招来贪官污吏的骚扰,害得百姓苦不堪言。老百姓实在忍无可忍,便将此花树砍了。怪不得现在的上关,人们很看不到上关花的影子了。

⑥苍山雪的传说

苍山横亘大理境内,为横断山系云岭山脉中支的南端,西北是海拔4000米以上绵延千余公里的青藏高原,东南是平均海拔2000米的云贵高原,属青藏与云贵两大高原的过渡区域,是显著的地理分界点,也是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基因库。苍山由十九座山峰组成,其中马龙峰、玉局峰、雪人峰、中和峰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即使在炎热的夏季,也是白雪皑皑、银装素裹。苍山雪,一般指雪人峰上的白雪。

相传古时候有一瘟神来到大理坝子残害百姓,导致“十人得病九人亡”。这时,有白族两兄妹为拯救受苦受难的百姓,遂在观音指引下去学习法术。兄妹俩学成归来后,就用法术把瘟神赶到苍山顶上,并用大雪把瘟神冻死。为防止瘟神死而复生,继续危害百姓,兄妹俩亦在苍山雪人峰上变成了雪神,这就是“雪人峰”的由来。雪神永远镇住苍山上的这个瘟神,日夜守护一方百姓的平安。从此,苍山雪人峰就有了千年不化之雪,人称“苍山雪”。

⑦洱海月的传说

洱海是白族儿女的“母亲湖”,又叫“金月亮”。每到农历八月十五日的中秋节晚上,居住在洱海边的白族人家都要将木船划到洱海中,欣赏倒映在海中的金月亮。

传说天宫有一位公主羡慕人间的美满幸福生活,下凡到洱海边上的一个小渔村,与一渔民小伙子成婚。公主看到丈夫打渔非常辛苦,为帮助渔民们多打鱼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就把自己的宝镜沉入海底,把鱼群照得一清二楚,好让渔民们能打到更多的鱼。后来,公主被天上的父亲强行带走,而公主的宝镜也永远留在了海底。从此,“天上一个月亮白晃晃,水中一个月亮金灿灿。”公主的宝镜就在海底变成了“金月亮”,光芒四射,方便渔民打鱼,这就是“洱海月”的传说。

⑧玉带云的传说

关于“玉带云”,《大理府志》记载:点苍盛夏之日,常有云彩束山腰,横亘十九峰,约百余里,截然如带,昔人诗云:“天将玉带封山公”。这就是“玉带云”。玉带云一般出现在夏末初秋时节,磅礴的大雨过后、苍山天气转晴之时,在苍山“玉带云游路”沿线出现。明代状元杨升庵赞道:“巅积雪,山腰白云,天巧神功,各显其技。”

相传,苍山和洱海的俊秀吸引了凤凰姑娘,她把苍山十九峰和十八溪的景色描述给王母身边专门织天上五彩云锦的仙女——玉女。玉女对苍山景色也非常向往,请求王母允她下凡一观。得到允许之后,玉女携凤凰一起在苍山中和峰住了下来。一天,玉女和凤凰在隐仙溪边洗头,遇到一个衣衫褴褛、瘦骨嶙峋昏倒在路边的年轻采石人。这小伙子叫白郎,父母双亡,哥哥在嫂子的教唆下把他赶出家门,无家可归的他只好到山上采石。

玉女听了白郎的遭遇非常同情他,便嫁给白郎为妻。两人成亲之后,玉女和白郎一起在应乐峰上开采青石贩卖。奇怪的是,玉女挖出的石头都变成了绿玉和白玉(大理石),玉女并没有告诉白郎原因,并且还让乡亲们来挖。在玉女的帮助下,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时间转瞬即逝,到了玉女返回天庭的日子了,两人依依不舍,白郎紧紧拽住玉女的五彩玉带不放,而玉女还是不得不离开了。于是,白郎手中的五彩玉带一瞬间幻化成了一条长长的云带--玉带云。

每年夏秋时节,苍山半山腰都会出现一条轻纱般的云带,状如哈达,色如白棉,如梦如幻地萦绕在苍山十九峰半山腰之间,这就是著名的“玉带云”。

⑨洗马潭的传说

洗马潭,位于大理苍山玉局峰和龙泉峰顶的交接处,海拔3950米,面积约4500平方米,潭深约1.5米,被称为“山巅之湖”,属第四纪大理小冰期间高山冰碛湖,以海拔高、水清而出名。

李缵绪《白族文学史略》略云,苍山玉局峰上有池潭,晶莹明澈,曰洗马潭。相传古昔大理三年不雨,禾苗枯焦,瘟疫流行,民皆苦之。有少年名阿贵者,父母皆死于疫。闻玉局峰有清泉,遂携锄并粮往觅之。经历诸峰众溪,至马耳峰顶,忽见有光自南来,落玉局峰上。

阿贵乃攀至峰顶,见一青松,枝繁叶茂,知下必有水泉。掘之终日,而无所获。晚遂寝于树上。中夜乃为光亮惊醒,视之乃天马一群,身生肉翅,自空飞来,至石崖下。有大白马出,以蹄蹴踢崖壁,石崖忽开,中现水池,天马皆奔往沐浴。浴毕飞去,石崖复合。

阿贵乃下树,试以锄叩崖,崖门复开,入观之,果见有清澈池潭。遂奋锄挖潭,欲引水下山。忽地冒白烟,有老人至烟中出,止阿贵曰:“我山神也。此天马所浴潭,慎勿掘之,掘之者身当化为石。”阿贵念乡人疾苦,需水情殷,仍掘不辍。曰:“宁化为石,不愿丧此良机也。”俄顷所掘沟成,清泉随沟奔腾而下,泉水所经地,树复绿,花复开,鸟复鸣。阿贵欢愉,正欲踊跃下山,果觉脚直手僵,遂化而为石。乡人得水欢庆,唯不见阿贵返,众遂觅之于玉局峰顶。至洗马潭,乃见其身已化为石人,手所握锄,柄犹粘泥也。
由此可见,洗马潭是天马沐浴的天然之池,苍山十八溪是阿贵用生命为代价换来的“润民工程”。所以,溪水如此清澈,田园如此丰美,而非传说中元世祖忽必烈出征大理翻过苍山时驻扎洗马的地方。

⑩蝴蝶泉的传说

在苍山第一峰的云弄峰神摩山下,有一个方形潭泉,约50平方米,清澈如镜的泉水由泉底冒出,一株高大的古树横卧泉上,在每年三、四月间树木开花的时候,青青的嫩枝上点缀着淡黄色的小花,吸引蝴蝶翩翩起舞,这就是闻名遐迩的“蝴蝶泉”。

蝴蝶泉又叫无底潭。相传很久以前,潭边住着樵夫张老爹和孤女雯姑。一天,父女俩上山砍柴,忽见一只受伤的小鹿跑来伏倒在雯姑身边,呦呦哀叫。不一会,一个手持弓箭的猎手也紧紧追了上来。雯姑抱起可怜的小鹿向猎人求情,请求不要杀死小鹿。猎人名叫霞郎,他接受了雯姑的请求,即以小鹿相赠,并从药囊中取出药粉,为小鹿敷药治伤。雯姑对霞郎感激不尽。此后,他俩常在无底潭边相会。雯姑还把自己绣有一百只蝴蝶的“百蝶叶”,作为爱情的信物送给霞郎。

谁知,大理城的虞王对美貌的雯姑早就垂涎三尺了。他求婚被拒绝后,借口要让雯姑去虞王府里绣百蝶,把她抢走。张老爹上前救护,竟被虞王府兵丁活活打死。通人性的小鹿目睹这一幕惨状,立即飞奔上山找到霞郎,咬着他的衣裳往山下拽。霞郎来到无底潭边,见了雯姑的遗信,他先安葬了老人,随后便背上弓箭,骑马举刀赶到虞王府。趁着夜深人静,霞郎救出了雯姑。虞王发现后,急派总管率兵追来。霞郎张弓搭箭,一箭射倒一个追兵……无奈追兵人多势众,霞郎只得护着雯姑且战且退,最后退到无底潭边。这时,霞郎的箭射完了,刀也砍断了。在无路可逃时,霞郎雯姑相抱着跃入无底潭,小鹿也跟着跳潭为自己的主人相殉。说来也怪,就在他俩跳潭时,万里晴天突然变为电闪雷鸣,下起暴雨,把虞王的总管和兵丁吓跑了。

次日,打捞霞郎和雯姑的乡亲们并没有找出两人的尸体,却看见从深潭中翻起的一个巨大气泡内飞出了一对色彩斑斓、鲜艳美丽的蝴蝶。彩蝶在水面上形影不离,蹁跹起舞,引来了四面八方的无数蝴蝶,在水潭上空嬉戏盘旋。相传他们就是霞郎、雯姑、小鹿和霞郎贴身所带的“百蝶叶”的蝴蝶变出的。

为纪念霞郎、雯姑,人们不但把无底潭改名蝴蝶泉,还在他俩跳潭殉情的农历四月十五这天,到泉边凭吊,怀念这对坚强不屈的情人。一对对情侣恋人,还在这天到泉边聚会,唱调子、跳舞,倾诉爱意之情。四面八方的彩蝶,也在这天纷纷飞来泉边相会,遂成大理的奇状景观之一。

⑪小普陀的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洱海里蛟龙甚多,常常打斗掀起滔天巨浪,打翻渔民的小船,吞噬了一个个渔民鲜活的生命,害得渔民家破人亡、苦不堪言。渔民们无力降伏蛟龙,只好整天以泪洗面,不得不焚香烧纸祈求上苍保佑。时间一久,渔民们的疾苦被普度众生的观音菩萨洞悉,其经过大理上空时,特地抛下一枚大印镇压蛟龙,海面刹那间风平浪静,渔民们从此过上了平静的生活。心灵手巧的白族儿女为了感恩观音菩萨的大恩大德,就在这枚大印上修建楼阁、塑像供奉,把这个形似普陀山的小岛取叫小普陀,又因供奉观音菩萨塑像也称观音阁。并把小岛东部的一个渔村取名海印村,将小岛叫作小普陀山,将观音阁称为小普陀,意为观音修行之处,作为永久的纪念。

小普陀地处洱海东部的挖色镇,位于北纬25°42′23″、东经100°14′05″,隶属海印村,为石灰岩小岛,是洱海中最小的一个岛屿。周长约200米,面积约100平方米,高出水面12米,形状酷似一颗漂浮在水面的圆形印章。据说,岛上阁楼建于明代,为小巧玲珑的两层建筑,第一层塑有如来佛祖、第二层塑有观音雕像。弹丸小岛虽不高,但怪石林立,在石缝中长出一颗颗树木,枝叶繁茂树阁相映,犹如天然盆景,颇有仙风的样子。因岛形和楼阁颇似我国神话中传说的南海普陀山,又是一个袖珍小岛,故名小普陀。

小普陀地处下关双廊和蝴蝶泉海面旅游线上,游船到此都要停靠海岛,让游客登上小普陀观赏洱海风光。游览小普陀的最佳时间是清晨,海面上雾气袅袅,小普陀时隐时现,宛如月宫,待登上小普陀,只见四周雾气涌动,犹如洁白的轻纱,这就是洱海八景之一的“览霭普陀”。

⑫金梭岛的传说

在洱海的东南部,有一个小岛横卧在洱海之上,南北长约两公里,平均宽370米,高出水面250米,面积约74万平方米,岛上聚居着300多户白族渔民。从高空往下看,岛的形状好象一批织布的梭子,因此得名金梭岛。

金梭岛俗称“海岛”,是洱海三岛中的第一大岛,岛上风光旖旎,怪石林立,林木葱郁,流水不断,鱼鸟成群,岛的四周有许许多多迷人的山洞,如蓬莱仙境一般。南诏时期称其为“中流岛”,白族话则叫它“创捞”,意思就是“海中的一个岛”,作为避暑行宫,取名“舍利水城”。舍利水城红墙黄瓦,蔚为壮观。同时还建有望海楼、钓鱼台、御花园等。现在这里是一个千年白族渔村,还有千奇百怪的“龙宫”和农院各种美食小吃。小岛四面环绕着洱海,可以360度看到洱海美景。在这里,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归心灵的平静。明代李元阳赞叹:“天生异石似金梭,欲织银苍水上波;一树珊瑚藏海底,清光夜接月中娥。”陈志岁《金梭岛》诗曰:“清凉世界匝烟波,南诏王家遗迹多。毕竟湖山归百姓,今人登览满幽阿。”金梭岛,确实是值得深度游览之圣地。

传说天上有一位善织彩锦的仙女,将自己的金梭遗落洱海,金梭幻化为岛,成为了人间美景,这便是“金梭岛”名称的由来。

⑬南诏风情岛的传说

南诏风情岛位于洱海东北部的双廊镇境内,是洱海三岛中一座东西长约350米、南北宽约200米的岛屿,近百亩面积约有10个足球场大小,距离双廊小鱼村约100米。远远地望去,小岛就如同一艘航空母舰一般,停泊在秀丽的洱海之中。

该岛四面环水,东靠著名佛教圣地鸡足山,北接石宝山,南连大理,西对苍山洱海,因占据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故素有“大理风光在苍洱,苍洱风光在双廊”之美誉。岛上有南诏行宫、观音塑像、洱海月、沙壹母雕塑等景观,绿树参天,具有“净化心灵、怡享人生”的特殊旅游功效,彰显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一度成为高原中的“明珠”,洱海里的“蓬莱仙岛”,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被列为云南省25个旅游精品项目之一,还是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定点接待单位。

传说南诏的祖先是一个名叫“沙壹”的女性,她以捕鱼为生,在捕鱼的过程中,触沉木(龙的化身)而感孕,于是生下十个儿子。最小的儿子名叫九隆,与那块木头变成的龙很亲近。九隆的能力很强,于是他的九个哥哥一起推他为王。后哀牢山下又有一夫妇生下十女,九隆兄弟就娶了这些女子为妻,后渐相滋长,繁衍至今。“沙壹”在彝语中就有“母亲”之意,十兄弟就成了各民族的始祖。所以,渔女沙壹也就成为彝族、白族等各民族人崇敬的创世纪祖母。

九隆在南诏的土语中就是“坐在背上的人”。这个传说和当年南诏是多个部落组成的国家一脉相承,放到这里还真和南诏岛有必然的联系。所以,这个风情万种的岛屿,就取名为“南诏风情岛”。 

罗武昌,汉族,云南省昌宁县人,大学文化,林业高级工程师,大理市作家协会会员。喜欢旅游、摄影、美食和写作。诗歌、散文、通讯、评论、微小说等曾在《中国绿色时报》《内参选编》《云南日报》《大理日报》《云南林业》等传媒和“云岭先锋网”“云南网”等主流网站、文学公众号发表450余篇,多次参与征文比赛获奖。

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