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长亭更短亭

 昵称45109175 2022-12-19 发布于浙江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李叔同之《送别》曲调婉转,情感真挚,一种忧思和无奈涌上心头。长亭早已不见,寄托离愁也无需长亭,人们只能在古诗词中品味长亭的意境。

亭,是我国传统建筑中最富观赏性的一种小型建筑物,既是游人休憩、登临、凭眺的极好场所,也是风景名胜中不可或缺的尤物,是园林景观中最为人性化的景物,有画龙点睛之效,“江山无限景,都取一亭中”。可以说“无园不亭”、“无亭不园”,布局合理,全园皆活。知己清谈,情人小会,古人的活动种种离不开亭。

亭,结构简单,造型轻巧,选材不拘,布设灵便,大小不一,式样众多。通常有四方亭、六角亭、八角亭、圆亭、扇面亭等,均有顶无墙,顶分单檐和重檐,“飞飞其檐,角角其楹”,弯弯翘起,直冲云霄,或为攒尖顶,或为歇山顶、或为卷棚顶,整体榫卯结构,造型优美,比例和谐。不同的形状以适应周围的环境与布局,增加空间的趣味性,做到亭景结合,相得益彰,为山水风光增姿添色。高处筑亭可统揽全景,山脚筑亭显山势高耸,临水筑亭而倒影成画,林深筑亭则平添情趣。


亭,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可追溯到商周以前,当时亭作为苑囿中出现的供帝王驻足停歇的高台,或是设在边防要塞的小堡垒,用于军事目的,大概相当于后来的哨所。到了秦代以后,亭扩展到各地,成为一方管理的职司所在,《日知录》中记有“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乡”。自此开始亭的实用功能逐渐扩大,兼有驿站、旅舍和邮递等作用。汉以前的亭,按其功能可分为四类:城市中的亭,如街亭、都亭、旗亭等;行政治所的亭;边防报警的亭;驿亭。亭功能的改变,大致以魏晋南北朝为界。由于亭小巧玲珑,通透空敞,视野良好,作为点景、赏景建筑,开始在园林中出现。到了唐代,亭的美学功能兴起,出现了风景亭和园林亭。一些亭的功能分化出去,形成了官邸和驿站,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故事中,逐驿传递,日夜兼程,说的就是驿站。宋代以后,亭基本上已没有了多少实用功能,若说有,也仅限于一些休息、休闲、娱乐聚集等。而亭的美学功能则很快凸显。一方面,亭的种类不断增多,如景亭、桥亭、戏亭、碑亭、江亭、凉亭等等;另一方面,亭的造型更加丰富,目的意义也呈现多样化,有观景、纪念、休息、风水等等。明清时期,古亭进入风格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对亭的造型、选址和周围环境的设计十分讲究。由于地域上的差异,北方的亭子浑厚华丽,南方的亭子秀丽轻巧。

小小的亭子越建越多,越造越美,或面对青翠群山,或侧临浩荡江湖,或隐于静寂园林,或踞落喧闹市井。它们有的雄壮巍峨,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富丽奢华,有的简朴清雅。美学功能的强化,就引来文人墨客的关注。他们登临亭间,或咏叹风光之美不胜收,或吟唱性情之真切感触,或祭吊古今之来去无踪,或感伤时事之变幻莫测,通过诗词歌赋,乡调小曲,一一表露出来,一时流派纷呈,名家名篇盛出,形成了中国文学中的一类题材。


 “亭者,停也”。它居于交通要道,作为逆旅之舍,是往来旅客停宿歇息的场所。作为建筑设施,早期的亭子非常简陋,不过是一个蘑菇状的小棚子,其功用亦非观赏,而是供行人歇脚。到得后来,亭子的内部结构逐渐完善,外观也愈益华丽起来,但仍以独体建筑居多。

典型的亭子通常由台基和柱础、立柱和栏杆、垂脊和檐檩、藻饰和彩绘等构成。构造简约而孑然独秀,小巧玲珑而四围洞开;宝顶朝天,引来探骊龙爪;黛瓦罗伞,疑似华盖高擎;飞檐翘楚,翼然凤舞九天;迎清风,同山林共舞;邀明月,与溪水并秀;历四季初心不改,眺八方虚位以待。

亭,是风景。“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极平常的水村山郭,因有形状不一的亭与台,立马就添了几许诗意。


泰山之巅云雾缥缈的天街上,有一座白云亭,让人在那悬崖峭壁之上,荡胸生层云,一览众山小。

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而命名的陶然亭,在北京先农坛的西面,建于清康熙年间,它三面临胡,亭基较高,故有登临眺远之胜,一亭一景一醉人。被誉为“周侯藉卉之所,右军修楔之地”,享誉经久,长盛不衰,成为京中一胜。


杭州灵隐寺前,有一“冷泉亭”。冷泉从灵隐涧的石隙中淙淙流出,泉水清澈透明,常年不绝。千百年来,冷泉亭一直是诗人们聚会和流连的地方。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把“冷泉亭中一樽酒”,比作为“一日可敌千年寿”。宋代诗人林稹曾赞誉:“一泓清可沁诗脾,冷暖年来只自知。流向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明代大画家沈石田评价更高:“湖上风光说灵隐,风光独在冷泉间。”

最难忘的还得数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笔下的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中央,与三潭印月、阮公墩合称湖中三岛,环岛皆水,环水皆山,“波涌湖光远,山催水色深”,“一片清光浮水国,十分明月到湖心”,人在亭中却有身处“世外桃源”之感。极目四眺,群山如列翠屏,湖光尽收眼底。在张岱的笔下,我们看到了难得一见的西湖雪景:洁白广袤的世界是如此雄浑壮丽,万物置于此间如沧海一粟般渺小,万籁俱寂间,张岱所赴的是一场孤独者的盛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安徽贵池的翠微亭,它“有盖九华之秀,可与武夷雁荡比美”,位于素有“江南名山之胜”美誉的齐山之巅,为唐代诗人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所建,取李白咏齐山“开帘当翠微”之句而命名。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岳飞在戎马倥偬之暇,曾慕名登临翠微亭,并留诗一首:“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后来,韩世忠闲居杭州,寄情于西湖山水之间,怀念着与岳飞并肩战斗的深情厚谊,特意仿照齐山之亭在杭州飞来峰建造了一座翠微亭。“一片丹心两翠微”,千百年来,民族英雄的不朽英灵,使一座普通的山亭名传于世。

亭还是文化的载体。因亭与离愁相依,与风景相伴,与闲情相倚,当然会催生出感动人心的诗文。


古时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李白的《菩萨蛮》中写道:“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既道明了归程之遥远,更说出长亭短亭之温暖。古亭从一种实用性建筑被诗人赋予了悲伤色彩,后来成为了一种表达伤感的象征性建筑。

在路远马慢的旧时光里,每次离别都可能就是终生不得相见,所以古人对道别仪式十分重视。长亭作为入门郊游驻足和分别相送之地,特别是经过文人的诗词吟咏,“十里长亭”逐渐演变为送别地的代名词,与杨柳、鸿雁、美酒一样成为古诗词中常见的传统意象,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词语,而且蕴涵了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深重情感,抒写了离愁别绪。“送君十里长亭,折支灞桥垂柳”乃是古人送别的经典场面。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向被誉为散文名篇,许多人能倒背如流。据说,这座亭子是琅琊寺住持智仙禅师专为欧阳修所建,因欧阳修自号醉翁,遂以醉翁命名,并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一传世佳句。醉翁亭位于安徽滁州琅琊山,为传统的歇山式建筑,吻兽伏脊,严谨小巧,曲折幽深,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富有诗情画意。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如今,山水犹在,古迹犹在,醉意犹在。一山一水一间亭,一诗一词一壶酒。什么是山水之乐?也许只有到了醉翁亭,才能真正知晓吧。欧阳修在滁州还亲手建了丰乐亭,他在丰山疏泉铸石,辟地为亭,而滁人往来其间,体现了与民共乐的人文主义思想,也体现了风景园林的生活美、社会美价值。


绍兴西南兰渚山下的兰亭,曾是越王勾践种兰之地,汉朝时又在此设立过驿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宴聚于绍兴市郊会稽山阴的兰亭溪畔,26人赋诗41首,并聚诗成集,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书写序文手稿,曰《兰亭集序》。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兰亭集序》不仅文美,而且字更美,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有如神助。如其中的20个“之”字,竟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以后他多次重写,皆不如此次酒酣之作,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兰亭集序》不论从其文学意义还是艺术价值来看,都早已被奉为经典。作为一篇书法作品,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一,历朝历代都有许多追摹者,让书法爱好者追捧不已,临摹者不计其数;让文学爱好者趋之若鹜,朗读者不分老幼。


至于含有亭子的诗句就更多了,数不胜数,大多与亲友送别、羁旅愁思、文人雅集等情怀交织在一起。仅以李白为例,他的短诗《劳劳亭》云:“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他的《菩萨蛮》词云:“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读来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却将离愁别绪刻画到骨子里了。有不少亭子原本无名,只好以地段、地标相称,但当骚人墨客有诗文酬答后,亭名便应运而生。例如长沙岳麓山清风峡中的爱晚亭,原名红叶亭,后由湖广总督毕沅根据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诗意而更名。另如“琵琶亭”出自白居易长篇乐府诗《琵琶行》,“酹江亭”出自苏东坡词句“一樽还酹江月”,“劳劳亭”亦因李白诗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而更加闻名。


以亭命名的戏剧也很多,如《春秋亭》《牡丹亭》《望江亭》《凤仪亭》《拜月亭》《御碑亭》等。梁山伯与祝英台同学因是在草亭中义结金兰的,所以各地戏曲中均有“草亭结拜”的折子戏。元杂剧《西厢记》虽然不以亭命名,但其中“长亭送别”一出,则是该剧的重头戏,将崔莺莺送别张生的百结愁肠渲染到了极致。那莺莺听得道一声去也,就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就减了玉肌。可见这长亭的意象是多么煽情,一眼瞥去,相思顿起,没病没灾,人却瘦了一圈。悲催若此,夫复何言?

岁月人生,天地万物,世道人心,皆藏于一山一水,一亭一阁之间。风云际会,云淡风轻,系于一亭之中,或抒情达意,或寄情山水,或遣怀明志,或畅怀人生。人在亭中,亭在心中,满眼皆景,满心欢喜。

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