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志纯生卒年考(张志纯年谱)誉满齐鲁——第二阶段(1226——1248)

 花海诗音 2022-12-19 发布于山西




张志纯生卒年考

张志纯年谱

誉满齐鲁——第二阶段(1226——1248)



梁圣军

誉满齐鲁——第二阶段(1226——1248)

1226年,丙戍。正大三年,太祖二十一年。32岁

普照真人范圆曦为避乱而带领弟子们回到泰山后,地方豪杰严实请范圆曦主持上清万寿宫,聘请崔道演弟子张志纯相助,负责具体事务。严实上疏请求敕封范圆曦并请其住持上清观。严实疏文载陈垣编纂《道家金石略》。

范圆曦(1177~1149)号玄通子宁海人生于金大定十七年(1177)蒙古海迷失后元年(1149)十月二十五日,逝于河北大名,享年72岁。范氏比张志纯长18岁。

而张志纯“至三谒然后惠然”,这时张志纯已经腾名齐鲁。本年范圆曦岁。张志纯去东平辅助范氏,真实原因是张志纯的师傅崔道演和范圆曦早有深厚交情,堪称莫逆。

根据元好问《五峰山重修洞真观记》载,“道演道行孤峻,啸坐林间,于世无所与合。”只有普照范炼师,“每一见,必留语弥日。”

杜仁杰撰《泰安阜上张氏先茔记》云:

“东平大行台严公迎修上清万寿宫,署道教都提点,时遣人候起居,或就谘访,礼意勤缛,莫与为比。公亦论列利害不屈,左右行台之政,多所裨益。”

《全真观记》云:“上清万寿宫甲山东,切宫之西壖即巷,巷西即玄通普照惠和真人范公畴昔环堵尸居之地也。”

严实同时还聘请了崔道演的弟子张志纯作为范圆曦的副手。“东平严武惠公以宁海范普照住持万寿上清宫,舆议以谓治军民如武惠,掌道教如普照,可谓无前矣,必得峻洁知办如张志伟者以贰宫政,斯可矣。”而张志纯“至三谒然后惠然。居无几,废者兴,缺者完,惰者勤,慢者敬,凡所应用,无一不备,佥曰称哉。已而驿禀朝延,赐号崇真保德大师,授紫衣,缘以金斓报之也。”

严实范圆曦在东平上清万寿宫居住了十二年。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174),范圆曦被敕封为“玄通普照惠和真人。”张志纯也得到敕封,赐号“崇真保德大师”。杜仁杰《泰安阜上张氏先茔记》。

四月,东平行台严实请普照真人玄通子范圆曦主持修造东平万寿宫,署道教提点,有追号范氏“玄通普照惠和真人”的圣旨。

本年,蒙古以元帅刘王禹权知泰安州事,守天胜寨。刘王禹修复被燕宁毁坏的泰山渊济公祠。刘王禹,莱芜人,历官镇国将军都元帅。见王天挺《渊济祠记》、嘉靖《莱芜县志·人物》。

1227年,

丘处机去世。

1230年,庚寅。正大七年。36岁。

本年元好问《竹林禅院记》云:

佛法之入中国,至梁而后大,至唐而后固。寺无定区,僧无限员;地穷天下之选,寺当民居之半,而其传特未空也。予行天下多矣,自承平时,通都大州若民居、若官寺,初未有闳丽伟绝之观;至于公宫侯第,世俗所谓动心而骇目者,校之传记所传,曾不能前世十分之一。南渡以来,尤以营建为重,百司之治,或侨寓于编户细民之。佛之徒则不然,以为佛功德海大矣,非尽大地为塔庙,则不足以报称;故诞幻之所骇、坚苦之所动、冥报之所詟、后福之所徼,意有所向,群起而赴之。富者以赀、工者以巧、壮者以力,咄嗟顾盼,化草莱为金碧,撞钟击鼓,列坐而食。见于百家之聚者乃如此

这是张志纯建筑道教建筑和礼仪建筑的社会环境和技术基础。

1232年,壬辰。哀宗天兴元年,蒙古太宗四年。38岁。

正月,蒙古军攻略中原各州,民众北逃避乱。

1234年,甲午。天兴三年,蒙古太宗六年。40岁。

本年金朝最后灭亡。

中国通史第八卷·中古时代·元时期·第五章第一节失吉忽秃忽

对汉地的治理1234 年蒙古灭金后,失吉忽秃忽被任命为“中州断事官”,“主治汉民”,在燕京设官署,统领中原诸路政刑财赋。蒙金战争中,所取汉地州县多委付归降的旧官或土豪管领,由木华黎国王“都行省”(军政府)统辖,至此正式设置了统治汉地的最高行政机构,汉人称之为燕京行尚书省。他就任后的第一件事是编籍户口。蒙金战争以来,汉地各路人民或死于兵燹,或四散流徙,或被蒙、汉贵族、将校占为驱口,原有的户籍制度完全破坏。1230 年,大汗窝阔台采纳耶律楚材的建议,开始对汉民实行“以户计出赋调”的征赋制度,为保证国赋能如数征收,大汗政府就需要直接掌握各地民户数目。1233年。窝阔台遣宣差勘事官阿同葛检括中原民户,得户73 万。但第一次括户很不完备,各州县仍有大量户口被蒙、汉贵族、诸侯和将校占为私属。于是,窝阔台命失吉忽秃忽重新进行括户,下令:不论何人在战争中掳到的人口,只有在主家住坐者才能算做本家驱口,凡在外住坐,寄留于各州县者,都是皇帝民户,一律就地编入民籍,承当国家差发。失吉忽秃忽等大臣主张按蒙古、西域之制“以丁为户”,耶律楚材不同意,指出中原历来无此制,若果行之,丁逃,则赋无所出,宜按户编籍定赋。几经争议,终于采纳了耶律楚材的意见。僧、道得享有免除部分差发的待遇,失吉忽秃忽奉命对他们进行考试以甄别之,凡通经文者即为僧、道户,另行立籍,以区别于民户,不通者则与民一体承当差发。僧海云被推举主持此事,他向忽秃忽建议:为皇帝祝寿的人越多越好,应从宽考试。忽秃忽又企图在括户时“印识人臂”,竟把汉民视同牲畜,幸被海云谏止,没有实行这种荒唐野蛮的做法(见《佛祖历代通载》卷二一)。1235 年(乙未),分遣官员赴各路括户,籍得燕京、顺天等三十余路共一百一十余万户,称为“乙未户籍”。

1236年,丙申。蒙古太宗八年。46岁。

三月,诗人元好问偕东平左副元帅赵天锡到泰安会见东平行台严实,曾游泰山及灵岩、龙泉诸寺,作《东游记略》及诗数十首,详纪游历见闻。翌年,元好问至东平,此后十八年中,其曾前后七次漫游或寓居于东平。参见施国祁《元遗山年谱》、缪钺《元好问年谱》。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世称遗山先生。出身兴定五年(1221年)进士,金、元之际著名文学家。有文集《遗山先生文集》40卷乐府集《遗山乐府》3卷《遗山先生新乐府》5卷。辑有诗文总集《翰苑英华中州集》(10卷,附乐府1卷),另有笔记《壬辰杂编》《续夷坚志》4卷

1237年,丁酉。太宗九年。43岁。

普照真人范圆曦在上清万寿宫,住持东平教务十二年后,离开。七月有《范圆曦封真人敕并延住持上清观疏》碑。碑在东平,见《道家金石略》、居艺风堂拓片。

张志纯复归布山之旧时隐居地,也是在这个阶段,得到朝廷称号。见先茔记:“于是慨然拂衣,复还布山之旧隐。有司闻之,特加崇真明道圆融大师之号,兼提点泰安州教门事。”

1240年,庚子。太宗十一年。46岁。

严实卒。

杜仁杰《先茔记》载,七月,武实以书召修葺泰山建筑,并答应供给工匠之役、木石之资,彩绘丹雘之费,修复经构玉女祠、会真宫、玉帝殿、圣祖殿、岱岳观、朝元观等,三十余年无空闲之日。当即此前开始,受严实委托进行小规模的泰山建筑复建工程。

见《元史·严实传》《泰安张氏先茔记》《泰安州志》等。

1246年,丙午。定宗元年。52岁。

春二月,张志伟同季志淳把洞真观兴建始末告诉元好问,请托撰写洞真观记。九日己巳,元好问应张志纯邀请,为王志深撰写长清五峰山《重修洞真观记》完成。五峰山《真静》像赞,也应该作于此时。

关于洞真观,清顺治七年李雨沾撰重修五峰山碑记》考证:考历代创建,大宋封为洞真观,大元封为护国神虚宫

1247年丁未。定宗二年。53岁。

正月十五日,《五峰山崔真静先生传碑》告成。署名:清亭杜仁杰撰孟津高书并篆额奉高王天定摹丁未上元日门人岱宗张志伟同山主王志深干缘宣差东平路行军镇抚军民都弹压权府事李顺立石。《山左金石志此碑八分书文十九行碑刻于丁未上元为定宗二年距真静之化已二十七年矣。按此时张志纯署名中没有职务。

元好问送天倪子归布山》:太白诗笔布山头,布袜青鞋欠一游。拟欲高人参药镜,却嫌凡骨比丹丘。云间茅屋鸡犬静,物外烟霞风露秋。后日天门重登览,蜕仙岩下幸迟留。原注:天倪即张志纯,布山即布金山,在泰山西南。

蜕仙岩《金史》卷一百二十六《文艺传》记载,蒙古马真后二年(1243)四月,70岁的王若虚游泰山憩于黄岘峰之萃美亭,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王若虚,字从之,藁城人。元好问有为王若虚撰写的《内翰王公墓表》。《泰山道里记》:又南石壁峻嶒,为蜕仙岩。元好问《送天倪子归布山》诗曰:“后日天门重登览,蜕仙岩下幸迟留。”有王老石屋,《岱史》云:“翰林王从之跏趺化此。” 清郭元舒编《御定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十九王若虚《缑山庙》诗末注:《五岳志》王从之隐居泰山,跏跌而化,人称其地日蜕仙岩。《重修泰安县志》卷三《舆地志·古迹》日:“蜕仙岩,在遥观洞南。明汪子卿志云,翰林王从之跏趺化此。”

本诗原载明查志隆《岱史》卷十五。张建伟、吴晓红《元好问亻失诗考》认为作于1237年元好问游泰山时。不确。应该为1247年左右。

五峰山崔先生像赞石刻》可能本年制作。《五岳峙,真形露,刻我铭,期孔固——杜仁杰与泰山》一文考证:

据《五峰志·金石》:“元杜仁杰诗石刻,在玉皇殿西壁。”另据《山左访碑录》、《金石汇目分编》诸书记载,杜氏于元定宗二年(1247)正月,曾为崔道演(道号真静)撰碑。至元四年(1267)五月为洞真观主王志深撰《王氏葬亲碑》。此诗当写于是间。

杜仁杰《题五峰山》

青崖何亭亭,险绝不可状。中有仙人台,曾此簇大仗。

千年迹已陈,剪灭复谁创。贤哉王真隐,志欲铲垒障。

林中万古滩,手独辟空旷。得非借天巧,毋乃烦鬼匠。

向来樵木场,今为锦绣嶂。泉鸣灌木杪,人语飞鸟上。

居人固自轻,过客诚难忘。时危乍便静,境胜翻增怆。

信宿已过期,久留非涉妄。明日黄尘中,回头失昆阆。

1248年,戊申。定宗三年。54岁。

十一月二十九日,《重修洞真观记》碑落成。题:提点岱宗会真宫崇真大师天倪子张志伟寿符摸勒,宣差东平路行军万户总管军民长官严忠济立石。可知是张志纯亲自为师兄描摹镌刻。

此年额题《戊申岁纪海众信士姓氏之图》碑树立在长清五峰山洞真观。“碑高六尺,广三尺,四层刻,正书,三十行。”《道家金石略》系根据艺风堂拓片载。完整记录了崔道演一支全真道士。但是金石略内容不全,未录第四层。碑石有进士杜仁杰,其中没有张志纯名字。但是第三层有(禹城县)阴河仓管张仙,怀疑为张志纯父亲。碑署名“知观门事季志淳同副知观王源存上石,泽州凌川县会首司安正同男中匠石。”按海众信士图,季志淳是张志纯的师弟,王源存是师侄。泽州凌川(应为今山西陵川)司安正和儿子司中勒刻。

济南金石志·长清卷元定宗三年五峰山海众姓氏图刻》:《戊申岁纪海众信士姓氏之图碑刻说明按此刻自重阳□化妙行天尊王嘉以下四层上层二十一行二层二十行三层二十六行四层三十行皆道流与信士题名

蔡美彪《杜仁杰生平考略》引用考证:长清五峰山洞真观有“戊申岁纪海众信士姓氏之图”石刻。《艺风堂金石文字目》卷十五著录,拓本今存北京大学图书馆。碑高6尺,4层刻。第1层为全真宗派源流,以王重阳为祖。次列七真为“宗”,再列真静大师崔道演为“派”,后列崔氏弟子洞真观诸大师、历代本宫提点为“枝”。第2层刻“处静逸老”有“子”号者11人,第3层为信士姓氏,长清等县吏员,列署职衔。

道教此种类型的碑刻是与佛教交流的结果。国家图书馆藏泰安市岱岳区祝阳镇姚庄大云寺出土金大定五年(11659月刻《华藏世界海图碑》拓片1张,尺寸184×74cm。称宋释法圆序,宋释普完正书,宋释师广篆额。据记载,金大定五年立《华藏世界海图》碑,原立于岱东大云寺,久佚,《岱览》其碑而未录全文,《八琼室金石补正》录之。另《碑林集刊》第111辑总目有《华藏庄严世界海图》概说(姚春喜四/157),中统二年(1261)七月十五日建。又有《华藏庄严世界海图》,皇庆二年(13137月。

《戊申岁纪海众信士姓氏之图》不载张志纯以及布金山昊天观诸道人,但是张志纯应该参与了此事。从时间上看,张志纯主持了一系列师傅师兄树碑立传的碑刻。张志纯在此之前回到布山,1248年已经任职会真宫。也应该为师傅碑石的事情多次到五峰山。

(未完待续)


(本文最初发表在泰山圣君新浪博客2012.12.9)

作者简介



梁圣军,文化学者。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