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级窑操作晋级考试试题

 唐山港陆高钙灰 2022-12-19 发布于山西

一、填空题(共13分,每空1分)

1.窑外分解窑采用的入窑分解率是指 表观 分解率,一般控制范围为 92%

2.煤粉爆炸浓度极限为 150-300mg/m3   1000-2000mg/m3

3.5000t/d的窑外分解窑其冷窑的降温速度一般控制 50 /h。

4.DCS的中文全称是集散控制系统。

5.DCS主要由操作站控制站I/O卡件、网络及等组成。

6.目前,高温气体分析仪探头多采用水冷方式冷却,高温工业电视摄像头有水冷风冷两种冷却方式。

7.设备润滑管理的“五定”包括定质,定量,定人,定点,定时内容。

8.设备“四无”和“六不漏”的具体内容是无积灰,无杂物,无松动,无油污 不漏风,不漏气,不漏灰,不漏电,不漏油,不漏水

二、选择题(多选、漏选不得分,共5分,1分/题)

1、下列属于仪表标准信号的为( BC)

A、1-5mA B、4-20mA   C、1-5V  D、4-20V

2、电动或自动开关在启动电动机时立即开断,是由于(A)。

A、过电流脱机器瞬时动作值太小;B、过电流脱机器瞬时动作值太大;C、失压脱机器无电压或线圈烧坏;D、分励脱机器无电压或线圈烧坏。

3、3—10KV三相交流电动机的过负荷和短路故障保护应采用( C )保护装置。

A、电流速断 B、定时限过电流  C、反时限过电流

4、水泥生产中窑系统三个操作变量是(D) 。

A、功率、一定风压、尾温 B、料、窑速、烧成温度

C、功率,料、煤 D、料、煤、窑速

5、三次风的调节的保持(C)为准则。

A、炉内完全燃烧 B、窑内完全燃烧

C、窑炉用风比例适当,窑内通风适当

D、平衡预热器与冷却机用风

三、名词解释(共9分,每题3分)

1.烧结范围

答:指入窑生料加热至出现烧结所需的最少液相量时的温度与开始出现烧结大块的温度之间,一般范围在100至150℃。

2.无负荷联动试车

答:指新建成的干法生产线,试生产之前对系统设备进行组开机,检测设备的运行保护联锁及设备存在的故障

3.耐火度

答:指耐火材料在无负荷的条件下,加热到最高不变形的温度。

四、问答题(共40分,每题5分)

1.论述回转窑各部位耐火材料配置和损坏机理?并谈谈烧成带的耐火材料应满足哪些要求?

答:回转窑各部位耐火砖配置为:在入窑物料分解加热带采用耐碱砖,一般选用高铝抗剥落砖,上下过渡带采用尖晶石砖,烧成带使用镁铬砖或白云石砖。损坏机理主要为化学侵蚀、机械损坏、高温冲刷磨损。

2.烟室结皮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如何处理和避免?

答:原因有:1、窑通风不良,烟室产生大量的CO形成还原气氛易结皮;2、烟室漏风;3、生料、煤粉中有害成份超出控制范围造成碱硫含量高;4、煤粉在窑内不完全燃烧,在烟室局部高温。

处理措施:改善窑尾通风减少还原气氛,加强系统堵漏,强化生料、燃烧、成份控制和质量检测。

3.试分析冷却机一室蓖下压力变化时,窑是什么工况,怎样处理?

答:一室压力变化有两种:曲线走势下降或上升,结合窑主传电流判断窑内煅烧温度高低、掉窑皮、窜生料等状况,处理办法稳定煅烧温度适中、调整窑速、篦床速度、喂料量等工艺控制参数,使窑煅烧均衡稳定运行。

4.为什么新型窑外分解窑SP窑运行时容易出现红窑,试分析有那些原因?如何避免?

答:SP窑易出现红窑的主要原因为:窑外分解窑低产运行时,由于喂料少,分解炉温度控制偏高,致使窑中热负荷过大、窑皮烧损造成耐火砖过热损坏。处理减轻窑中热负荷。

5.分析产生粘散料的原因,如何解决?

答:原因:1、生料中SM高,或IM低;2、分解率控制高;3、热工制度制度不稳定或熟料冷却不能急冷;4、燃烧器火焰不集中,发散。

6.影响冷却机热回收效率的因素有那些?如何提高冷却机热回收效率?

答:原因有:1、熟料结粒差,粘散料多或烧结大块多;2、冷却供风量偏多或偏少,或二、三次风量匹配不合理;3、各风室用风风量不匹配或篦速控制不合理;4、冷却机工况差。

7.简述硅酸盐水泥熟料中四种主要矿物的特性?

答:主要矿物有:硅酸三钙、硅酸二钙、铝酸三钙、铁铝酸四钙,其分子式分别所写为:C3S、C2S、C3A、C4AF。

1)C3S:水化快,早期强度高,它的强度绝对值和强度增进率均很高,其强度在28天内可达到它一年强度的70-80%,是决定熟料28天强度的主要矿物,对水泥性能起主导作用。由于其水化后产生较多的Ca(OH)2,故水化热高,耐水性和抗硫酸盐侵蚀性能差。熟料中C3S并不是以纯的硅酸三钙形式存在,而是含有少量其他氧化物,如三氧化铝、氧化镁以及FeO、R2O形成的固溶体,通常将含有少量氧化物的硅酸三钙成为A矿,亦成为阿里特。

2)C2S:水化较慢,至28天龄期仅水化20%左右,凝结硬化缓慢,早期强度低,但后期强度高,一年后可赶上A矿。增加比表面积可明显增加其早期强度,水化热较低,抗水性较好。通常将含有少量氧化物的C2S成为B矿,俗称贝利特。

填充在A矿、B矿之间的铝酸盐、铁铝酸盐、组成不定的玻璃体和含碱化合物等通称为中间相。中间相在熟料煅烧过程中,开始熔融成液相,冷却时,部分结晶,部分凝固成玻璃体。

3)C3A:水化迅速,放热多,凝结硬化也很快,其强度3天内就大部分发挥出来,故早强高,但绝对值不高,且后期强度几乎不再增长,甚至倒缩。干缩变形大,抗硫酸盐性能差。

4)C4AF:实际上熟料中的C4AF常常是以铁铝酸盐固溶体的形式存在,它的组成可以从C6A2F倒C4AF变至C2F,其成分接近于C4AF;其水化速度介于C3A和C3S之间,但随后发展不如C3S,它的强度早期类似于C3A,而后期还能不断增长,类似于C2S。其抗冲击性能和抗硫酸盐性能良好,水化热较C3A低。

8.窑胴体和轮带间为什么要保留合适的间隙?通过什么来检测它的间隙?

答:①当窑胴体温高变得比较高时,窑胴体与轮带间形成较大温差,它们之间缝隙将变成零或负值。这将导致二者之间产生挤压作用。假如这个挤压变得极大,将形成永久变形,可造成耐火砖脱落。②通过测量窑和轮带的相对位移量,来计算窑胴体与轮带间的热态间隙。

五、计算题(共15分)

1、有一风管内径为300mm,测定管内空气流量为9700m3/h,此时管内空气温度61℃,管道静压-2167Pa,试将此风量换算成标准状态下的流量,并计算风管标准状态下的风速。(5分)

Q标=9700*273/(273+61)*(101325-2167)/101325=7759Nm3/h

V标=Q标/3.14/(0.3/2)2*3600=3.04m/s

2、某万吨线熟料生产线,熟料的台时产量为450.8t/h,出窑的熟料的温度为1380℃,二次风温为1150℃,三次风温为903℃,窑头喂煤量为19.5t/h,分解炉喂煤量为40.5t/h,煤的低位热值为5200Cal/Kg。试计算冷却机的热回收效率(熟料1380℃时的比热为1.085;气1150℃时的比热为1.409,903℃时的比热为1.337)。(10分)

: V二次=(1.01*QDWY/1000+0.5)*19.5*103

=112.164*103Nm3/kg-Coal.h

标况下三次风量:

V三次=(1.01*QDWY/1000+0.5)*40.5*103

=232.956*103Nm3/kg-Coal.h

η=(Q二次+Q三次)/ Q熟料

=(112.164*103*1.409*1150+232.956*103*1.337*903)/450*103*1.085*1380=68.59%

六、论述题(共18分)

1、你认为窑外分解窑有哪些特点?针对现在能源紧缺和注重安全环保两方面的现实条件,谈谈窑系统如何实现降本增效?(10分)

2、试述均化库的使用对产品质量的影响。(8分)

答:目前各新建基地生料均化库均为CF库,其特点是多点进料多点出料,理论上,是相当先进的一种均化库,实际使用,如各方面满足要求,其均化效果较好。其库顶多点进料,是完成生料均化的第一步,库顶有四只半径3M的短斜槽和四只半径5M的长斜槽,分别呈放射状间隔分布,共八个入料口。斜槽通风正常,是库顶实现多点进料的保证,库顶多点进料,可避免出磨生料集中进入一个下料“漏斗”内,以实现均匀分布。库底共七个下料区,一般设置为同时开启二至三个区下料,并且每半小时换一个区,以实现自动循环换区下料,不断对库内下料所产生“漏斗”进行“阻塞”,实现入窑生料的均化效果。

目前均化库多为单库,一旦投入使用,中途无清库机会,试生产期,要绝对保证库内无杂物,并对库内进行烘干,库顶的所有检修活动,均应严格避免铁块或布袋等杂物进入库内,一旦库内下料口被异物堵塞,将长期影响均化库的下料,对均化库的均化效果产生影响。

均化库不能自动下料,往往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气量不够,二是下料口堵塞。其中气量不够,会导至操作员同时开启多个下料口,往往起反作用,下料口开的越多,供气量越不够,这是一个误操作。因此,均化库自动下料时,每次开启二个下料口较为理想,如充气充分,下料口通畅,完全能够满足喂料要求,同时也能满足入窑生料均化效果。对于气量不够,要着重检查各区电磁阀是否完好,电磁阀漏气是导至充气量不够的主要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