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隔代抚养:产权问题要清晰,你只能管你儿子,不能管你孙子。

 小贤心理 2022-12-19 发布于江苏

已有太多心理学研究证明,幼年时期的家庭经历会对人造成深远影响,尤其是负面情绪,也许深埋心底,却如同一触即发的地雷。

而对伤口的治愈,更绝不仅仅是轻而易举的一句“原谅”。

家庭中会出现很多界限不清的人和关系。

产权交割——在自己生命主体的自己手里,而不在任何人的手里。

老一辈人疼孙辈,因为补偿心理

我生了你,我有权利干涉。。。。

不仅能干涉你,还能干涉你的小家庭。

不仅干涉你的小家庭,还要干涉你的孩子。。

只是因为你是我生的。

许多为人父母的人,不自知 没有界限 和家庭成员的关系非常黏着。

许多父母很努力的,不遗余力的“改造孩子”。

家长强势,对孩子的影响很多,孩子抑郁、焦虑、各种作。。。

这些都是无声的对抗,至于结果。。。

最后形成了恶性循环,成了家风的遗传,女人强势,男人怂,孩子摆烂鸡犬不宁。

有的孩子无力抗拒了,最后形成了妈宝男,妈宝女。

长大了还得被父母说:你什么时候能长大啊?

孩子这个时候会启动保护自己的心理防御:保护了自己,也阻碍了自己

退化自弃/退行

当人感到严重挫折时,放弃的成人方式不用,而退回到困难较少、阻力较弱、较安全的境地——儿童时期,让自己恢复儿童时对别人的依赖,害怕再负成人的责任,这就是“退化”的防御手段。
退化是一种彻底的逃避,退到儿童时期,就意味着完全自暴自弃。

比如,38岁的小伙子既不工作,也不出家门,只是上网,不愿意与人交往,就是很典型的退化。

可能的原因是从小受宠,大人溺爱,出去工作他感觉太辛苦,而且从小人际交往就少,母亲的强势,父亲的脾气暴躁。

父母生下孩子以后,要清晰一点:不能终身保持对孩子的控制权。

孩子以后是否结婚,是否生育下一代那是孩子自己的事,权利在孩子自己手里。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全权负责人,也是第一负责人。

没有支配权,控制权,甚至连建议权都没有。

付出者是加害者:许多为人父母以自我付出裹挟,介入孩子的生活。

一旦孩子拒绝父母参与自己的生活,这些父母会委屈、暴怒 甚至是要挟。

以自己的付出,来表达自己的存在感。

拼命付出,拼命毁掉关系

德国家庭治疗师海灵格说

我们付出的时候,就会觉得有权利;我们接受的时候,就会感到有义务。

只付出不接受的人,会有一种清白感,会觉得自己在这个关系中绝对问心无愧。

这是一种很舒服的感觉,有这种感觉的人,会觉得自己在关系中永远正确。

那么,相应地,关系的另一方就会觉得很不舒服,会频频感到内疚,会经常觉得问心有愧。

即便他不明白付出者为什么那么喜欢付出,他最终一定会产生逃离的冲动。

一旦他真做出了逃离的举动,那个一直认为自己清白无辜的付出者就会觉得受到了莫大伤害,并且会激烈地指责逃离者的背叛举动。

殊不知,付出者才是破坏关系的始作俑者。

如果对方没有发自内心的想要改变,而是被动的“接受”另一个人的“安排”,就有被否定、被嫌弃和轻视的感觉,从而激发心理的防御机制。

对你的好意非但不会领情,还会很反感。

许多父母不仅PUA孩子,同时也在PUA自己。

当付出了很多以后,孩子没有按照自己的幻想(意淫)成长,家长首先感受到的是失控,当这种失控感不断加强,对孩子的管束会越来越多。

付出的背后都有一份自我的自恋

我为对方做了这么多。。。

对方怎么。。。

在我的看来这是病态的自恋。

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和从他人那里获得注意与羡慕的愿望;

一贯自我评价过高,自以为才华出众、能力超群,常常不现实地夸大自己的成就,倾向于极端的自我专注;

好做海阔天空的幻想,内容多是自我陶醉性的,如幻想自己成就辉煌,荣誉和享受接踵而来;在大多数情形下,自恋是一个不易被自己查觉的一系列情感和行为模式。

只有了解了自恋者的思维,你才能理解有些人为什么如此 “有毒”。

自恋者看待自己的 15 种方式

1. “我爱自己,我知道你也爱我,而且所有人也都爱我 —— 怎么会有人不爱我呢?”

2. “不管我做什么、说什么,我都不必道歉,但是你就必须了解我、接受我、容忍我。”

3. “世界上没有几个人可以跟我匹敌,而且到目前为止,我都没遇过像我一样好的人。

我是世界上最好的(主管、商人、情人、学生……)。”

4. “大多数人达不到我的标准。没有我的领导,不管是谁都一定失败!”

5. “我知道有规则和义务存在,但是这些东西大部分是你的事情,因为我没有时间也没有意图去遵守这些东西。

更何况,规则是给一般人制定的,像我这样非一般的人,当然不用去管!”

6. “我希望你能对我感激,感激我为你所做的一切,因为我很优秀,一点过错也没有。”

7. “我当然希望跟你平起平坐,实际上你根本比不上我,现在不是,永远也不是。

我会常常不客气地提醒你,我是房间里最聪明的人,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商场,甚至是为人家长,我都非常厉害,所以你必须感激我。”

8. “也许我看起来会很傲慢,但是这也没关系,只要别人不把我跟你混为一谈就行了。”

9. “不管我做什么事,我都希望你无时无刻对我忠诚,但是请别指望我对你有丝毫的忠诚。”

10. “我会批评你,而你必须无条件接受,但是你要是批评我,特别是在公开场合中,我会很愤怒地针对你。

还有一件事:你要是批评我,我绝对不会忘记此事,更不会原谅你,而我不管怎样都会向你报复,因为我这个人很会记仇。”

11. “你必须对我的所有成就和话语感到十分兴趣。

我是不会关心你和你的成就的,所以请别指望我对你的生活表示好奇或者感兴趣,我才管不着!

12. “我不会操纵别人,我只是喜欢别人迁就我,就算给别人造成多少不便,给别人带来什么感受,我都不管。我根本不会去理会别人的情绪,因为只有弱者才会有情绪。

13. “不管是在什么时候,就算我做了什么最微不足道的事,你也要感激我。至于你,不管我提出什么要求,你也要照着做。”

14. “我只和最优秀的人交往;坦白说,你的大部分朋友跟我差得远呢。”

15. “只要你照着我的指示去做,一切就会变得更好。”

一个人之所以会变得病态自恋,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从来没有得到过亲密的关注和真切地重视感。

什么是亲密的关注?

就是父母通过对孩子的观察,去了解这个孩子的脾性和喜好,然后给予他所需要的关注以及恰到好处的亲密。

在这里,我们需要跟溺爱这个行为做一个区分:

溺爱其实是一种超出了需求的爱,满足的其实是父母自己的自恋。

而恰到好处的关注和亲密,其实是根据孩子的需求来的,以孩子为主角,而不是父母的付出感和自我感动为主角。

父母过度的爱,其实给到孩子就是窒息的爱。

借着“爱的名义”,控制和剥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如果你听我的、按照我说的做,这就叫“爱我”;如果你不听我的、不按照我说的做,就是不爱我。

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呢?当自己有了自主权以后会是怎样?

要么讨好别人,要么约束别人,没有自己的生活。

有很大一部分女性群体:

对家庭像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对另一半像张爱玲,爱对方也是低到尘埃在爱;

对孩子,那是含辛茹苦;对工作那是鞠躬尽瘁绝不含糊……

这样的妻子堪称完美!

这样的媳妇,打着灯笼都难找,怎么老公还是高度疑似出轨呢?

大家有没有发现,她把自己全部拿出去给了别人,但是少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有亲密的夫妻关系!

为了家庭付出所有,为了孩子敲骨吸髓的付出,对老公全力支持,对老人孝顺有加,可是她把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了那么多人的身上,和他老公恰恰就是没有亲密的关系。
于是很多女人把自己活成了秦香莲和杜十娘,最后成了窦娥,冤枉哀哉!

是因为只是在关系里做了一个单纯的付出者,却并没有真正经营亲密关系,和拥有跟对方融合在一起的关系。

养育女儿是一种付出性的行为。

付出性的行为背后带着牺牲的味道。

产生付出感有三种情况:

➤ 第一种情况,我为你做了我不愿意的事。

在养育儿女的过程中,有些事,做父母的不愿意去做,但为了儿女,父母亲勉强去完成了,这会产生付出的感觉。

➤ 第二种情况,我为你做了,本不应该我做的事情。

也就是说,把你养育成人,培养长大本不是我的责任和义务。

但尽管如此,我还是做了,这有一种付出的感觉。

➤ 第三种情况,我为你做了本来不是我的事情。

这件事本来是你的,不是我的。

但我为了你,把这件事承担了下来,这也是一种付出的感觉。

在人际关系中,这三种付出的情形很多人经常遇到,也不断地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

中国的父母总是容易给孩子一份“过于沉重的爱”。

这份爱,感动了父母自己,却也成为孩子心头一辈子挪不走的石头。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的父母一辈子都在等着孩子感激,而中国的孩子一辈子都在等着父母道歉。

因为这种自我感动的爱,孩子承受不起。

有的大人看到孩子很可爱,冲过要抱孩子,要孩子跟自己说话时,可曾留意孩子的状态和感受?

他是否愿意和大人建立关系?

生活中我也很反感别人故意这样逗孩子,似乎逗哭了才觉得高兴。

不要以为孩子小,就可以以成人的姿态去逗弄孩子。

孩子也是人,在我眼里往往比成人懂的更多,我在孩子身上学的也比我教她的多,孩子的学习能力、专注能力都是成人无法比拟的。

尊重孩子,平等对待,似成人般。

所有自我感动式的付出,都是变相索取沉浸在“自我感动式”付出的人,每一个都会告诉对方,自己是不求回报的。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如果真的不求回报,那么那些自我牺牲的父母们,就不会要求孩子考出优秀的成绩,更不会口口声声把“孝”字挂在嘴边了。

事实上,每一个付出了的人,骨子里都是希望回报的。

要命的是,你的付出并不是对方的要求的,而你希望得到的回报,又是对方给不起,或者不想给的。

于是,这场自我感动式的付出,就成了一桩“强买强卖”的生意。

从此以后:

你没有满足我的要求就是你的不对,因为我对你付出那么多;

你跟我吵架是你不对、冷战是你不对,消息没有秒回我也是你不对,只因为我对你付出那么多。

甚至,只要你对我不够好,所有人就都会指责你,说你辜负了我的一番心意。

试问,这样的关系又怎么可能长久呢?

人,一旦做某件事不是为了自己,心理上觉得自己这么做是为了别人,那么,索取之心就已经产生了,彼此的关系也已经失衡了。

所以,所有自我感动式的付出,都是在变相索取。

当初付出时有多感动,后期索取就会有多用力,在索取不到时,就会有多受伤,多愤怒。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与其疗愈、改变对方,不如理解和接纳,会让对方觉得你和ta是在一起的,你是爱ta的。

爱的要求其实没那么复杂。那么多的倾听技巧、沟通大法、爱的艺术,说穿了,本质就六个字:

“被看见,被懂得”!

承认个体间的差异性,彼此的独立性得以保存,人们就有机会选择适应性的应对方式增加彼此的理解,从而去向关系的和解和升华。

无论聚散,心底的你都是我温暖的牵挂,这样的关系是我们向往的。

真的爱,是「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愿」。

不论亲子,还是两性,皆是如此。

爱你如是,而非所愿。

作者简介:贤弘老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