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前后内务人民委员部主要军事化部门与服饰梳理

 十分书馆 2022-12-19 发布于吉林

此前简述苏联职务等级符号时,很多网友仍难以认清“内务人民委员部”的主要职责划分。本文为尽可能厘清内务人民委员部复杂的结构,向广大网友提供相对可靠的组织构成信息,故尝试简要梳理内务人民委员部各主要机构沿革、职权划分以及服饰。

文章图片1

一、苏德战争爆发前的内务人民委员部主要结构

内务人民委员部于1934年成立,其参照的是此前的各种人民委员部组织形式与经验,是苏联的职能部门。经过多次合并重组,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其主要职能如下:

1、保卫国家安全与公共秩序;

2、保卫国家财产;

3、民事治安与公民登记;

4、边境保卫;

5、组织劳改。

主要部门如下:

1、国家安全总局(GU GB);

2、民兵总局(GU RKM);

3、边防与内务部队总局(GU PVV);

4、消防总局(GU PO);

5、劳改局(古拉格 )(GU LAG);

6、民事登记处(GU RO);

7、行政与经济建设部;

8、财务部;

9、人事部;

10、秘书部;

11、要员部。

上述只是大致结构,战前与战时的内务人民委员部下属机构名称变动频繁,其也有一定的微调重组。其中,现役人员或纪律队伍(也就是制服组),主要集中在国家安全总局(GU GB)、民兵总局(GU RKM)、边防与内务部队总局(GU PVV)、消防总局(GU PO)、劳改局(古拉格 )(GU LAG)。其它现在中央机关部门或民事部门的领导岗位。

二、历史上内务人民委员部存在过的主要制服与衔级体系

国家安全机关军衔、内务部队和边防部队军衔、古拉格衔级、民警衔。

1、国家安全机关军衔

该军衔是内务人民委员部使用最广泛的军衔,其主要是在内务人民委员部内:接受现役管理的领导干部和安全部门现役人员使用,有35、37两个版本。

35年版本的“国家安全总委员”军衔,只有叶若夫佩戴,级别接近苏联元帅

文章图片2

37年国家安全机关军衔

文章图片3

该军衔为全干部衔,没有士兵衔级。历史上的国家安全机关军衔有35年和37年两个版本。35年版本同时佩戴军衔领章和袖章,同时左臂佩戴国家安全臂章。37年版本取消了军衔袖章,双臂佩戴臂章。是否佩戴国家安全臂章是区分国安军人与内务部队军人的重要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直到冷战时期,KGB的机关大楼当值人员还是干部轮值,没有士兵。1954年以后内务部队改用玫红色兵种色,使用矢车菊蓝色的士兵非常少,一般是克里姆林宫卫队或执行要员保卫时会出现,通常不超过团级,他们一般被称为“KGB安全部队”)

文章图片4

下图为二战前后使用的国家安全臂章,左为中下级军人使用的臂章,右为高级军官版本

文章图片5

未授予级别的在编人员会被授予只有领章底板的“候补衔”,这是内务人民委员部独有的军衔,其意义不同于红军中的“列兵”,更接近“准尉”,意思是没有军官级别的干部(或者说不是军官的干部),此军衔一般会授予一些机构外工作的秘密成员。

在35年军衔中,也短暂出现过内务部直属部队和边防军的“候补衔”,但很快就废除了,应该是37年以后,这些部队的军衔设计开始紧跟红军,因此废除。

下图为佩戴37年候补衔的国安军人

文章图片6

下图为35年军衔内务直属部队的“候补衔”,“列兵”(当时列兵军衔叫“战士”)领章和“候补衔”领章区别是没有金色三角标且中线颜色不同。边防军也是如此,只是配色改为绿色。

文章图片7

图为35年内务直属部队战士(列兵)衔夏季领章

文章图片8

图为35年边防部队候补衔(无三角标装饰)

文章图片9

图为35年边防部队战士(列兵)衔

文章图片10

2、内务部队和边防部队军衔

主要分布在:边防与内务部队总局机关、消防总局机关、成建制内务部队和边防部队、军事化消防队。

具体分为内务部队和边防部队两套军衔,前者和国家安全机关军衔比较接近但有士兵衔,后者是苏俄边防部队传统的绿色配色。历史上的内务部队和边防部队军衔有35、37和40三个版本。其军官层级在37年军衔刚配发的时候,与国家安全机关军衔基本一致,但随后紧随红军进行了不断调整(比如说增加了中校)。内务部队的军官佩戴军衔袖章或政工袖章,不佩戴国家安全臂章。

下两图为“内务人民委员部直属部队”使用的部分37年军衔,可以看到政工人员有政工袖章,军医和工程系统人员不佩戴军衔袖章,这些与红军35军衔是一致的

文章图片11
文章图片12

下图为“内务人民委员部直属部队”使用的部分40年军衔

文章图片13

下图为俄罗斯国民近卫军博物馆展出的40-43年“内务人民委员部直属部队”服饰,左为穿着冬季制服的内务部队大尉,右为穿着夏季制服的大尉政治指导员级。

文章图片14

下图为使用37年军衔的边防部队政工人员,佩戴政工袖章

文章图片15

下图为错误重演的“内务人民委员部直属部队”,其使用了40年军事指挥员的军衔,但是佩戴了国家安全臂章

文章图片16

下两图为军迷重演的41年穿着礼服的边防军总指挥(中将)与边防海军高级政工人员的合影,可以看到此时内务部队的高级指挥服饰与红军(红海军)差别不大。

文章图片17
文章图片18

3、古拉格衔级

主要是劳改部门的编内人员使用。

古拉格衔级并不是军衔,它是当时准军事化部门或纪律部队跟风设计类军衔服饰的产物,其服饰配色与内务人民委员部的各类军衔有较大差别。

文章图片19

4、民警衔

主要是民兵总局的编内人员使用。

因为一些原因,苏联的民警也被称为“民兵”,其形成完善的警衔体系的时间较晚。

三、传统印象中的内务人民委员部主要部门、部队与一些梗

苏联解体以来,受各种影视作品影响,也限于内务人民委员部复杂的结构与历史沿革,人们往往将内务人民委员部各机构混为一谈,且有不少认识偏差和空白,以下内容尝试厘清关系,仅供参考。

1、内务人民委员部的督战职责

内务人民委员部的督战职责由反间谍部门负责,反间谍部门被称为“特别部”,缩写为OO或OSO。此前该部门历史上先后隶属于“契卡”、“格别乌”与GUGB。通常情况在旅级或相当级别以上(包含旅级)的建制单位内会设立随军监督机构。低级别的一般会称为“特别处”、“特别科”,高级别的称“特别部”。

下图为某个特别部门的合影,可以看到国家安全臂章

文章图片20

1941年2月,红军和红海军中的特别部门从内务人民委员部中剥离,归红军和红海军自行管理(正规军当时应该一度有让政工系统接手的想法),但苏德战争爆发后,在7月又重回内务人民委员部管理,同时特别部门被国防人民委员部授予了特权即“在必要时,可以就地正法叛逃人员”,后世说法是当场正法人员一般不计入处决数据。

内务人民委员部的特别部早在1936年就成立了“特别会议”,该机构被授予了司法审判权,战前主要是有期徒刑、流放。1941年10月,国防人员委员部授权“特别会议”在战时有判处处决的权利,目前看此权力主要是在苏德战争期间使用,被判处决并执行人员为10101人(该数据少于总被处决人数,因为有些是军事法庭判处的)。

值得一提的是战时的“特别会议”被扩大了权力,代行了地方法庭的民事判决。

特别部门管辖的建制部队(也就是那些戴蓝帽子的督战士兵)规模很有限,有说法是到军、集团军一级的特别部规模也不超过营,他们佩戴的是内务部队直属部队的服饰。根据一些战时文献显示,特别部门往往还是组织本单位的红军战士开展工作,不论是管理惩戒营还是督战。

1943年内务人民委员部改组,GUGB分出来成立NKGB,但特别部仍然隶属于内务人民委员部。同年4月,新的特别部更名为“反间谍局”,俗称“斯梅尔什”,红军和红海军中的“斯梅尔什”再次被分出来分别隶属国防人民委员部和海军人民委员部。其中红海军“斯梅尔什”由库兹涅佐夫领导;红军“斯梅尔什”由斯大林领导,阿巴库莫夫管理(他也是NKGB的负责人)。此时红军和红海军的“斯梅尔什”审判权力由军事法庭负责。内务人民委员部改的“斯梅尔什”只管理下属部队。1946年,三个部门再次回归苏联内务部(MVD),这个模式一直到1953年,53年同期“特别会议”被废除。

所以在理论上,特别部相比“斯梅尔什”,有着更大的权力,例如有审判权,且特别部与“斯梅尔什”都有就地正法逃兵的权力,但此权力一般限于战时。此外特别部与“斯梅尔什”都需要上级授权才能逮捕同级别被监督部门的中高级指挥员。

特别部门的组织结构可视为“三驾马车”,分别从属于红军、红海军、内务人民委员部下属部队(内务、边防),其人员服饰与国安军人一致,但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在红军(红海军)随军的特别部门正式军官可以穿着所随部队后勤人员或军事司法人员的服饰,但需要得到安全部门与红军(红海军)高级军官的同时许可。

下图为俄剧重演的1940-1942年间,红军军事司法人员服饰,通常红军独立运作的后勤与司法人员配色为绿底红边,兵种符号不同,随军的后勤与司法人员配色与所随部队一致。特别部门在所随部队中有时倾向于不穿国安军人服饰,一般是为了便于侦查或减少与被监督部队人员的矛盾。

文章图片21

下图为随军的军事司法人员夏季领章样式,从上至下分别为骑兵、合成军(步兵)和空军。

文章图片22

不过因为1941年2月—1941年7月的改组,在红军(红海军)自行管理期间开始逐步将特别部门成员的国家安全机关军衔改为红军(红海军)政工军衔,但是同时有些已经改为政工军衔的人员又被内务人民委员部调回,这造成了战前的服饰混乱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苏德战争中,政委有正式明确的的督战权利(但政委有权监督同级指挥员)。1943年改组为“斯梅尔什”后,随军机构人员服饰和军衔与所随部队一致。

下图为苏军第70集团军“斯梅尔什”部门的合影,可以看到此时服装已经与常规部队一致

文章图片23

不过无论是特别部还是“斯梅尔什”,其职能都不只是督战,还包括:

1、军内反间谍,调查审讯叛逃人员、敌特与战俘;

2、军内管理与纪律监督;

3、甄别反苏团体或个人;

4、管理惩戒营;

5、对存在问题的人员,移交军事法庭(或“特别会议”)审判。

该机构客观上也起到了正面作用,比如揭发欺压现象,处罚渎职贪污军官,带领惩戒营填补战线,甚至有记录显示相关机构曾为逃兵求情,认为是上级命令不合理造成的溃退。


所以NKVD历史上曾有很有意思的一幕,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期间,战时动员的内务第10步兵师负责城防,城北的内务部工业保护部队独立178团独自守卫工业区,红军62集团军特别部的国安军人组织红军战士成了督战队维持渡口秩序和抢运物资。


长期由内务人民部管理的的特别部门不受苏军将领们的待见是客观事实。但针对红军(红海军)内部纪律问题的调查并不一定由内务人民委员部负责。二战结束后,苏联发起对苏军内部侵吞战利品的检查。此项工作由NKGB负责人阿巴库莫夫利用军内的“斯梅尔什”以及NKGB部门人员负责,和内务人民委员部无关。像当时的内务人民委员部负责人谢列平以及著名将领朱可夫都查出了问题,但这些人被保了下来,有些就不那么幸运了。

随着苏军反攻,“斯梅尔什”也开始参与肃清国内外占领区的各种反苏游击队,以及惩戒苏军在占领区的战争罪行,相关资料未完全公开。

2、内务部队、督战队与政委的区别

狭义的内务部队一般指服饰与国安军人接近的“内务人民委员部直属部队(NKVV)”,这也是最常被使用的概念。该部队职责非常复杂。

督战队通常是特别部门的固定职责,但是在战时,督战队的领导与执行者不一定是固定的。临时指派指挥或执行督战的现象是存在的,内务部队会被督战,有时也会被指派执行,这都是存在的。督战并不都是架着机枪逼着人前进,有时候会把人收拢起来重新武装,然后带队行动,这是战争的复杂性决定的。

政委是苏联在军中断续执行的一种政工领导制度,政委是政工人员的一种职位。1942年10月以后,政委制度不复存在,原有的政委降级处理(包括当时的苏勋宗),政工人员仍存但取消了专属军衔,出现“政治副长”,是单位的副职,听从军事主官领导。1942年以前,政委没有固定的督战职能,相反其也被监督。只有在上文提到的1941年2月—1941年7月的改组时期,红军(红海军)可能有让政工人员负责军内监督的想法。

3、政委、政工队伍与督战队的区别

政工人员在组织结构方面与“斯梅尔什”类似,同样是“三驾马车”。内务人民委员部下属部队的政工人员自行管理。红军和红海军有时分开管理,有时合并,在二战前后是分开管理。

下图为苏德战争爆发早期的52步兵师政治部部分成员合影

文章图片24

苏联武装力量的政工队伍建设有其特殊性。在1935-1942年10月。其基本参照红军军衔制度从大士级以上设立政工人员,政工人员没有正式的士兵级别,但会从士兵中吸收“政工战士”开展工作。“政工战士”不是固定职务,通常一个步兵师内会吸收500名左右的“政工战士”(一般会陆续介绍入党)。但因为种种原因在苏德战争爆发前,相当一部分基层政工人员和“政工战士”没有党籍,以至于最基层的“助理政治指导员”军衔难以大量发放。

政委是一种领导制度,它属于政工人员的领导职位。政工军衔中普遍包含“政委”“指导员”等名称,但在实际中,只代表此政工人员的级别,不代表是否担任政委职务。

历史上的“政工军衔”主要是红军使用,红海军与内务部队的服饰与军事指挥员基本一致,区别是有政工袖章,且使用35年军衔士兵底板。

文章图片25

下图为担任南方方面军政治部第一副主任的苏勋宗,此时军衔是旅政委级。

文章图片26

政委对同级指挥官有监督义务,但对所领导的建制部队的人员管理有“政治主管责任”,也就是说下级的人事、教育和宣传等方面有监督和管理责任,出问题是要承担责任的,这点与特别部门不同,后者只有监管责任。政委的监管与督战并不一致,政委以及政工人员都受到特别部门的督战。

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苏军政工人员约7成没有受到正规军事训练,已经在此前的一系列冲突中暴露大量问题,因此战前政工人员对军事问题的干预权已经收紧。但苏德战争中此类问题仍存,最著名的就是红军总政治部主任麦赫利斯在刻赤半岛登陆战中与军事主官在指挥问题上发生冲突,主官之间的不和对战败负有相当责任。

下图为1938年的麦赫利斯,此时级别为二级集团军政委级,不久升任一级。此人并无军事指挥经验,在苏军将领口中以擅长打小报告挑起事端著称。苏德战争爆发后,作为国防人民委员部下派大员的他没有及时转变,频繁干扰前线指挥,一直到刻赤半岛登陆战失败后才有所收敛。

文章图片27

但以此认为政工人员都是毫无作战经验的送死炮灰也是不客观的,部分是因为在战争中,政工人员的构成非常复杂,在整个苏德战争中,超过10万名政工人员转为军事指挥岗位,还有至少3000人被调到红军“斯梅尔什”部门。

下图为1942年7月12日,伏罗希洛夫地区拍摄。据考证,在今日乌克兰卢甘斯克州古德村附近的田地上。图片主人公是18集团军4步兵师220团下属一名乌克兰裔中尉政治指导员阿列克谢·戈尔杰叶廖缅科(1906.3.18—1942.7.12),他在连长受伤后接替指挥,拍摄者称这张照片拍摄后不久,他就遭到机枪扫射阵亡。不过当事人佩戴的是军事指挥员的夏季少尉领章。

文章图片28

战后苏联老兵接受采访时说“身先士卒并不容易,只有政治指导员或者有经验的党员才会这样做,然后其他人才会跟着他们。人总需要榜样。”

不过政工队伍和督战机构都是为建制部队服务的,非建制部队的安全部门内部并不存在这些机构。某些说法国家安全机关军衔中“XXX政委”、“XXX总政委”的说法是错误的,实际应该是“XXX委员”、“XXX总委员”。

4、内务部队、内卫军的范畴

在42年以前,狭义上的内卫军隶属于“边防与内务部队总局”下属专门管理作战类部队的部门,“边防与内务部队总局”在战前也是频繁调整。最后成立了10个局。作战部队最终由作战局管理。此外还有诸如押运、工业设施保护、铁路保护、军事化建设等多个局,极其复杂,此外还存在过森林部队、车队保护部队等。

因此狭义的一种内务部队(也就是戴蓝帽子的建制部队)统称为“内务人民委员部直属部队”,直到1942年底,机构简化,建制单位统一管理,因此得名“内务部队”,也称为“内卫军”,这就是广义上内务部队概念的一种。

在1941-1942年底,内务人民委员以国防人民委员部成员身份接受了动员令。成立作战局管理作战类部队,同时成立了多个步兵师和摩步师,以及一些山地旅,这些部队依照国防人民委员部命令属于“后方部队”,一般是维持二线稳定,保卫后方交通要道与城市秩序。但同时还有铁路、工业保护部队,这些部队不属于狭义的内务/内卫部队,他们往往以独立团的模式运作。例如斯大林格勒时期,负责城防的是战时动员的内务部第10步兵师,但在城北工业区,作为工业保护部队的独立内务178步兵团自己组织民兵防御,不受10师管理。

下图为领受任务的178团2连指挥,右一为政工人员

文章图片29

苏德战争早期,因为形势不利,内务部队经常参与一线作战。苏联反攻以后,内务部队作为“后方部队”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是配合“斯梅尔什”进行肃清。少数情况下也会与德军交战。

5、内务人民委员部与国家安全部的关系

内务人民委员部的安全部门是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人民委员部的基础上吸纳了“格别乌”部门。内务人民委员部的重要领导接受现役制,佩戴国安军人服饰,最高领导军衔为“国家安全总委员”,当然到这个位置的高级领导基本是半路出家。

内务人民委员部下属的安全部门是“国家安全总局”(GUGB),1941年和1943年两次被分离出来改名为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NKGB),46年改名为国家安全部(MGB),后又在1953年合并为“苏联内务部”(MVD)的一部分,1954年再次分出来成立KGB。

下图为不同时期的NKGB/MGB负责人阿巴库莫夫,分离后的NKGB服饰与NKVD仍十分接近。明面上阿巴库莫夫只对斯大林负责,但俄罗斯史学界有争议。

文章图片30

6、古拉格与卢比扬卡包吃住

“古拉格”是苏联劳改部门俄文简写音译,该机构的狭义存在时间为1929-1953年,广义时间为1918-1960年。1934到1946年,该机构先后命名为:“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劳动改造营—劳动居民和关押地总局”,“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劳动改造营和劳动居民管理总局”,“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劳动改造营和劳动教养院管理总局”。在1936到1943年之间,该机构参照同时期内务人民委员部军衔制订了自己的衔级体系。古拉格衔级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军衔,只能算当时该系统下的拘留地、劳改营以及监狱地的警卫、技术和行政管理人员的衔级。需要提两点的是,古拉格内不只有在押人员,无犯罪的人员也有在这里当常规劳工的情况。而且在犯罪人员中,刑事犯和偷盗人员占大多数。

当然内务部直属部队的押运部队可能在押送过程中担任押运任务,但对劳改人员的直接管理应该来自古拉格系统自身。

古拉格制服为与民警接近的蓝色

文章图片31

根据国内张雪峰教授的研究,古拉格制度是一种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此制度的建立与消亡都与经济建设需要密切相关。1960年以后,类似部门仍然存在,但职能转变为劳教,规模也确实大大缩减。

卢比扬卡包吃住

“卢比扬卡”一词来源很多,根据“小约翰可汗”收集的资料认为该词语最早是伊凡三世流放下诺夫哥罗德人到莫斯科居住的地区,该地区现在演变为莫斯科市卢比扬卡地区。“契卡”建立后将总部设在“卢比扬卡地区2号楼”,该大楼直到现在都是FSB的总部大楼,因此俄罗斯人习惯用“卢比扬卡”代指苏俄安全部门,该大楼很早就有监狱羁押职能。“卢比扬卡包吃住”这一梗跟大楼的功能有直接关系,但与古拉格没有直接联系。

卢比扬卡大楼

文章图片32

7、内务人民委员部特别小分队

内务人民委员部特别小分队,主要指苏德战争期间,受内务人民委员部相关部门领导的保密特种部队。常参与敌后特种作战。根据唯一的1994年解密资料显示。内务人民委员部特别小分队主要来自“特种摩托化步兵团(后称旅)”(OMSBON),俗称“奥姆斯伯恩”。

文章图片33

1941年7月,内务人民委员部命令下属的第四局(战时成立的“游击破坏局”)在与苏俄安全部门关系紧密的“莫斯科迪纳摩体育俱乐部”成立OMSBON,成员主要来自内务人民委员部各部门、运动员、军民大学生和“第三国际”外籍人员(有西班牙人、德国人、英美人、捷克人、罗马尼亚人、波兰人、越南人、中国人),该部队的具体组织者是国家安全上校帕维尔·苏杜普拉图夫,他曾组织了针对托洛茨基的清除行动。

OMSBON最初规模为营级,后很快拓展到团级,最终约有2个旅。在实际行动中,OMSBON往往以十几人到几十人的小规模行动。OMSBON最初参加莫斯科保卫战,作战行动英勇,但因为运用经验不足,伤亡十分严重。保卫战结束后相当一部分成员被调往高加索参加山地作战。

1943年,OMSBON转隶分出来的NKGB,有说法是此时OMSBON经常参与肃清苏占区的反苏势力,1945年OMSBON解散。

8、内务部队的被俘境遇

总的来说,犹太人、内务部所属军人和政工人员俘虏在苏德战争中往往是首当其冲遭受报复的人员。这种境遇确实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这些群体的变节倾向。但投敌行为仍然存在,例如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曾经有178团动员的民兵成建制叛逃。

下图很多人说是苏军152步兵师的一名上校政委,但我怀疑是杜撰的。其佩戴的是三个正方块的上尉级政治指导员衔,上校级别的政工军衔对应的是团政委级,佩戴四个矩形符号。

文章图片34

下图为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中的团政委福明,苏军投降后福明撕掉了政工袖章,但在战俘队伍中被叛徒出卖,福明被当场揪出枪决,而叛徒则在随后的苏军空袭中被战俘们趁乱刺死。不过图片明显是后世乱改的,政工军衔使用的底板是35年士兵领章使用的红底黑边,不使用黄边。

文章图片35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