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纪平:小楼静悄悄

 昵称73531636 2022-12-20 发布于北京
【总第189304】




  小 楼 静 悄 悄 


张纪平


武汉市汉口区临长江一带的街面上,保留着许多有百多年历史的楼房建筑。因了这些小楼的存在,街道就显得有些陈旧和孤寂,便更有了历史的质感,使汉口更像汉口。
位于江岸区吉庆街126号的一幢二层小楼和别处这样的建筑原本也没有什么不同,但面门上那一块红色的门匾却格外耀眼:“汉口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瞿秋白旧居”。不过,这幢小楼担当此功能时,这个地址还叫辅义里27号。可能是汉口有那段红色历史的陈迹较多,也可能是因为这个陈列馆2016年才对外开放的缘故,整个小楼里静悄悄的,几乎没有参观的游人,这正好满足了我这种人的心愿,特别是看我心中敬仰的秋白先生,这样的环境再适宜不过了。



共产党创立和革命时期,领导人个个都有着不凡的身世和叫人钦佩的理由。但在我心中,独有瞿秋白多了一份钦佩敬重之外的亲切,也认为,这是一个最具人格魅力的共产党领袖。在我很年轻时,喜欢看一些稀奇古怪的书。那时,思想文化尚未完全开禁,瞿秋白《多余的话》还在饱受争议之中,我忘记是什么样的机遇巧缘,我看到了这文字,好象留在我手上的时间受限,我就在宿舍里通宵达旦,把整本《多余的话》抄在了笔记本上。后来,无数次的翻看,几近能背诵下来。再后来,在我自己的文字中,多次引用过先生这篇文字的结尾语“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我也把瞿秋白在福建长汀就义前那幅身着白裤黑褂的小照在刊物上剪下来,精心地保管着,认为那是所有英勇就义英雄照片中最为从容的一张---那简直就是一祯大学教授授完课后在后花园的纪念照。一个人修行到这种程度,就是天地间的精灵了,要知道,他是一个政党的政治领袖啊。



瞿秋白和武汉还真是有些缘份。他本出生在江苏常州,可在他36年的人生里,三次来过武汉。在他17岁那年,家庭发生变故,他第一次来武汉,实际上是来投亲的,有好几门亲戚都居住在武汉。在其堂兄的帮助下,进武昌外国语专科学校研修英语,但最初的英语学习无疑为他日后的俄语学习打下了基础,也由此打开学习的视野。十年后,也即1926年,已经成为一个革命者的瞿秋白第二次来武汉,时间恰好是我这次来景仰他的月份,深冬的12月。那时,中国革命也迎来了冬天,瞿秋白先生随同陈独秀从上海来汉口参加中共中央特别会议。就是这次来汉口参加这个会议使瞿秋白先生对中国当时的革命形势有了自己的判断。会议结束后,瞿秋白肺病复发,返回上海养病,养病期间,他抱病写下了《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这篇文章让党内人士普遍认可了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地位。也正是因为有了这地位,次年他第三次来汉口参加中共党史上有名的“八七会议”时被推选为实际的共产党最高领导人的地位,也由此使他自己的人生开始了“历史的误会。”


现在被列为陈列馆的这幢小楼,是瞿秋白1927年第三次来武汉也即“八七会议”召开前,中共中央宣传部随与其合作的国民党中央从广州迁至武汉时,他们从上海迁至此地。瞿秋白正是在这里主持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这里是办公处,也是瞿秋白和他的至爱杨之华的居住处。与许多红色游览处不同的是,这个陈列馆除叙述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当时的工作场景外,还用不少的文字图片场景还原了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爱情,这也正是瞿秋白作为领袖人物的不凡之处,也是他生命中人性光辉的闪现。就是在这个小楼里,瞿秋白为杨之华镌刻了“秋之白华”的印章,展现了他多才多艺的另一面。也是在这幢小楼里,他为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作序,把这篇文章推荐介绍给党内,成为“八七会议”前后党的重要文献。



走进这幢小楼,在静静的时光中,挨个房间地留连着,相像着当年瞿秋白在这里匆匆忙碌的身影,相像着他披衣灯下奋笔疾书的样子,就觉得这个小楼就应当是静悄悄的。我读《多余的话》时,能读懂是他心灵的煎熬和苦闷。实际上,他是一介书生,把中国革命这样一副重担压在他的肩上,他是不堪重负的。他的兴趣理想追求在文学和学问上,可那时中国革命是需要理论指导实践的,幸运和不幸的是他成为了这个理论家。待到1935年长征时,当时的党不需要这个理论家了,而恰巧他又被认为和饱受排挤的毛泽东是一派的人,而被排除在参加长征的队伍之外,当初被排除参加长征无疑是被党抛弃,也几乎是把他交给了反动派。毛泽东评价他“有主见”,其实,纵观他的人生,他的“主见”也仅仅是在理论上有建树而已。作为政治家,他是实践中的书生主见,缺少冷酷无情和阴谋手段。也注定了他苦闷的人生。而只有回归到文学里,他才如鱼得水。在政治的圈子里,他身边也多是优秀的人物,单是那个中共中央宣传部,王明担任着秘书的职务,张太雷、沈雁冰都是他的工作人员。后来声名显赫的陈伯达仅仅是个图书管理员。但似乎都难以成为他的朋友。而只有到了鲁迅那里,他的真正才华才得以显现,他的人性至真至纯才得以释放。他们是真正志同道合的,鲁迅杂文的一些篇章实际上出于他的手笔,而他写的《鲁迅杂感序言》包括鲁迅本人在内公认为是评价最准确的文字。以鲁迅先生苛刻的挑剔为人,为瞿秋白写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样的条幅,可见瞿秋白为文的才华和为人的真诚。



原以来,《多余的话》是他仅有的绝笔文字,在这个陈列馆里还发现了他的另外的遗稿,是一首词:
卜算子《咏梅》
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
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
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
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
看的出,这是仿照他的“人生知己”鲁迅先生的同乡、南宋词人陆游的同题词。
25年后,瞿秋白的战友,一代伟人毛泽东也写了一首仿陆游这首词且标明“反其意而用之”的同题词。想来,他是应当见过瞿秋白这首写于1935年就义前的《咏梅》词的。
在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武汉还保留着这幢别致的小二楼,也算是幸运了。尽管2016年才把它建成陈列馆来纪念那段历史、那个人,有些迟到的感觉,但小楼耸立且静悄悄的,也符合它曾经主人的性格。
风云均过眼,小楼静悄悄。



作者简介
张纪平,1959年6月出生,祖籍辽宁黑山,幼年既随转业军官的父亲到北大荒。大学学历,教授级高级政工师。曾任黑龙江省农垦绥化管理局党委宣传部长、铁力农场党委书记、绥化管理局党委副书记等。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北大荒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在《北方文学》《黑龙江日报》《农民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200百余万字。散文集《往事在说》《独自行走》,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散文集《比若故乡》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往事在说》获第八届丁玲文学奖二等奖;散文集《比若故乡》获第九届丁玲文学奖一等奖。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桦
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
本期编辑:学英
微  信  号:shaiwangnv
来稿须知:原创,文责自负。
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法、摄影、绘画作品。
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笔名)、个人简介(150字左右)、照片一张。
投稿信箱:438371346@qq.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