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彼时曾相遇 不问天有涯 ——几位老影人的动人往事

 王云飞oukzicfv 2022-12-20 发布于上海

泽畔时光

往事

 李默然和王秋颖的生死之谊



李默然和王秋颖都是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他们在共同深爱的事业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李默然一生奋斗在表演艺术舞台上,曾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名誉院长,还获得“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荣誉称号、第十七届白玉兰戏剧艺术奖“终身成就奖”。王秋颖的“百变人生”里,从1943年第一次登上舞台,他在86部话剧、电影中成功扮演了86个性格迥异的角色,这些古今中外、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令观众至今难以忘怀。

图片

《甲午风云》剧照

王秋颖和李默然联袂演出多次,而公认他们合作的艺术高峰,则是1962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甲午风云》。在这部电影里,李默然饰演邓世昌,王秋颖饰演李鸿章。影片中有一场戏,李鸿章与英、法等洋人在大堂内谈判,洋人出言不逊。在外面二堂等候的邓世昌听见了,将茶盅重重一磕,愤然道:“一派胡言!” 大堂里面的洋人被惊动了,李鸿章也被惊动了。李鸿章喝问:“谁在二堂喧哗?”这句台词曾流行一时。

图片

《甲午风云》剧照

1984 年,王秋颖患肝癌住进医院,非常想再见李默然一面。王秋颖的家人给正在南方拍戏的李默然拍了封加急电报。从未麻烦过任何剧组的李默然向剧组请了假,乘飞机赶赴沈阳,直接去了医院。王秋颖已经处于昏迷状态,病房外的医生、护士不让风尘仆仆赶来的李默然进去。李默然再三请求、说服都无果,医生、护士仍不允许。李默然急了,他的大嗓门提高了。此时,所有人都认为再也醒不来的王秋颖在病房里睁开了双眼,他用尽全身的气力拽下氧气面罩,喝问:“谁在二堂喧哗?”李默然闻言分开医生、护士,应声进入病房,含泪做了个将马蹄袖左右拂扫的动作,移步上前,单腿打千行礼,道:“回大人,在下邓世昌,拜见中堂大人!”弥留之际的王秋颖紧紧拉住李默然的手,潸然泪下……这对挚友泪流不止!两个小时后,王秋颖在李默然的怀中溘然长辞了。

电影艺术,竟能使人这样生离死别!

往事

 未能实现的邀约



1946 年,周恩来副主席交给金山一项特殊的任务,代表国民党去接收远东最大的电影基地“满映”。经有关领导徐冰批准,金山夫人张瑞芳去长春配合金山的工作。10月10日,张瑞芳在纷飞的小雪中来到长春。她当时看到的长春,“在宽阔的马路两旁,战争留下的弹痕、残迹还在,给人一种荒凉之感”。根据收集到的大量素材,金山把张瑞芳写的1000多字的故事梗概,写成了《松花江上》的剧本。在影片中,张瑞芳饰演妞儿、王人路饰表哥、浦克饰爷爷、朱文顺饰爸爸、莽依萍饰妈妈。饰演《松花江上》里爸爸的角色,大概是朱文顺导演艺术生涯里唯一的一次台前演出,他也是这部电影的副导演。其实,朱文顺比张瑞芳还小两岁,所以,张瑞芳称朱文顺“老朱”。

图片

长影导演朱文顺,是在吉林土地上埋头苦干、辛勤多产的电影艺术耕耘者。按电影界分代,他应属第二代导演。朱文顺 1938 年进入“满映”至 1995 年离世,在吉林大地上从影 54 年,执导电影 33 部、电视剧 7 部 33 集,可以说是那个年代拍片最多的导演。1994 年 2 月,中国电影导演学会授予他首批荣誉会员称号(1920 年前出生,全国授 32 人)。

1955 年 4 月,朱文顺被中央电影局任命为导演,同年11 月推出《神秘的旅伴》(与林农合导),1957 年 7月执导《寂静的山林》,1958年8月拍摄《古刹钟声》。这三部惊险故事片,显示了朱文顺对惊险、谍战类型片拍摄的不俗身手。一位法国记者称《古刹钟声》为中国式“恐怖片”,在上世纪 50 年代电影题材和类型创新上,具有开拓性价值。影片让老演员田烈、白玫重放光彩,新秀王晓棠、王心刚展露头角。著名电视主持人崔永元在《电影传奇》栏目编后谈话里特别提到,朱文顺是“那个年代的商业片导演”,“五六十年代中国的斯皮尔伯格”。

图片

《松花江上》剧照

电影《松花江上》属于朱文顺的“早期创作”,这部电影和在金山、张瑞芳支持下他执导的另一部电影《小白龙》(1947 年),是最早反映东北义勇军抗日的中国电影。由金山执导的《松花江上》从开始筹备到后期完成,前后有 8 个多月,而实际工作日大约只有五六十天。在片中饰演爷爷的著名演员浦克后来说:“据我记忆,当时金山对朱文顺很信任,在现场拍摄时,对镜头的处理经常征求他的意见。听说整个影片拍完,是朱文顺帮助金山剪辑的。”1947 年,《松花江上》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首映。有人认为影片没有引人入胜的曲折故事,没有舞厅和华衣美服的靓女,只是一大堆马车、雪原和茅舍,不会卖座的。郭沫若当场驳斥了这种观点。由于这部电影真实、质朴地反映了东北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生活,不仅有感人的人物,激动人心的场面,还有北国风光衬托的有血有泪的故事,事实上,很快得到了文艺界和广大观众的欢迎。张瑞芳饰演的妞儿美丽善良、勤劳纯朴,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图片

《松花江上》剧照

《松花江上》是张瑞芳生平第二次拍电影。1940 年她在重庆拍过《火的洗礼》之后,曾下决心不再上银幕了。而出演《松花江上》,又让张瑞芳对拍电影产生了兴趣。1947 年 10 月,张瑞芳从东北回到上海,她肺结核转移成结核性腹膜炎,腹内有肿块,虽然手术开刀,病灶分散无法切除,只能重新缝合,张瑞芳被迫卧床治疗。

1961 年夏,文化部在北京新桥饭店召开全国电影故事片创作会议,朱文顺、张瑞芳“父女”重逢。在与会人员同周总理合影之后,张瑞芳找到朱文顺,“老朱,跟我来。”她分开人群,把朱文顺介绍给周总理,“总理,这是长影导演朱文顺,当年和我一块拍《松花江上》的。”周总理亲切地和朱文顺握了手,询问他们是否还有电影合作,朱文顺真诚邀约:“长影非常欢迎瑞芳来拍戏。”张瑞芳也诚挚地表示,“希望以后有机会。”

图片

《松花江上》剧照

1981 年 9 月,张瑞芳来长影访问,朱文顺正在摄影棚里拍电影《刀光虎影》的内景,二人在摄影棚又一次见了面。遗憾的是,张瑞芳演出任务繁忙,始终未能实现再来长影拍摄电影的愿望。

往事

 苏云和高仓健的跨国友情



山西陵川人苏怀法,还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苏云。他1925年出生,13岁时就参加了革命。1947年,苏云参加西北工学队赴东北,一年后,工学队到达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1950 年后,苏云相继担任厂技术制片处副处长、副厂长、厂长,党委副书记等职。 在时代风雨中,像电影《创业》的禁映风波,电影《人到中年》几经周折的问世,苏云和长影人克服困阻,不断开拓电影题材新领域,让一批批优秀影片不断涌现,打开了后辈电影人创作的广阔天地,共同铸就了长影电影画卷的壮阔与辉煌。

图片

苏云与妻子合影

1985 年,第五届影代会上,苏云当选为中国电影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在全国电影活动中,苏云坚持他一贯的实事求是、敢讲真话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广大电影家协会会员的赞许,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据苏云先生的儿子苏佳回忆,苏云和日本著名影星高仓健的友情始于 1986 年,那是高仓健第一次访问中国,苏云以中国影协领导的身份接待了他。高仓健 1978 年主演的《追捕》,作为“文革”之后登陆中国的第一部外国电影,在中国内陆产生了巨大影响。高仓健深得中国人民的喜爱,成为一代中国人的偶像。苏云热情、真挚,有着阔大的电影艺术情怀;高仓健谦逊、严谨,秉持对电影艺术的热爱,因此,中日两国的电影人一见如故。

图片

高仓健

此后,每年过年,高仓健都会从日本给苏云寄来精美的贺卡问候。2005 年 7 月 31 日苏云病故,但高仓健的新年贺卡并没有中断,而是继续每年寄给苏云的夫人——著名配音演员向隽殊女士,并且,每年随贺卡寄来的还有一盒精致的礼香,请苏家人代他敬奉苏云。在来华拍摄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千里走单骑》时,高仓健还专程探望了向隽殊女士。2014年11月10日凌晨3时49分,高仓健病逝。他为广大观众带来的那一个个思想深沉、情感丰富的经典银幕形象,仍在电影史上熠熠生辉。人们也不会忘记高仓健先生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图片

苏云与高仓健合影

艺术不分国界,中国电影事业家苏云和日本优秀演员高仓健的友情,印证了艺术超越国界的伟大力量。

长春电影制片厂被誉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它的历程,是民族电影的缩影;它的辉煌,是一代代中国电影人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铸就的。此文中的老影人,都在长影这片热土上工作过。他们的往事,虽然平凡微末,却可以从中看到老电影人的情怀。

历史因艺术而灵动,电影亦因人而精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