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编修村志的意义作用、困难对策及其编写特点——以编修《临河村志》的实践为例

 yzsr273 2022-12-20 发布于山西

提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今年国务院已在部分省先行农业现代化的试点。这样随之而来的是:小城镇社区建设步伐加快;一批又一批的农民住进楼房;一个接一个的农村随之消失。鉴于此况,编修村志就显得尤为突出和紧迫了。笔者作为一名史志工作者,利用四年半时间为其家乡编纂一部《临河村志》。仅以《临志》编修实践为例,阐述编修村志的意义作用、存在的困难和对策措施等。

关键词:村志意义 作用 故事性

在2007年l o月至2012年2月四年半的日子里,笔者利用工余时间为家乡群众编纂出版了一部村志——《临河村志》。该志由上部“村志”、下部“家族史”和附录组成。全书内文592页62万字,彩页130页。

一、编修村志的意义和作用

(一)编修村志——意义重大,刻不容缓。乡村志书是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编修市县志的基础性史料。明清两代和民国时期,一些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即有乡村志问世。进入21世纪,党中央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思想,全国各地的方志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当前各地县志、部门志、行业志的编修如火如荼,于此同时少数富裕起来的农村也开始了编修村志。我们必须认识到:一方面,随着城镇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将会有一部分农村整体搬迁,数个村庄合并为城镇的一个社区,一些村庄将不复存在;另一方面,村里有价值的文字资料和承载历史记忆的物品稀缺,村里“脑子好”记事多的“活词典”大都已风烛残年。搜集村里现存的文字资料和实物,抢救健在老人的口碑资料,进而编修村志传于后世,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了。

近年来农村的一些大家族开始编修家谱,其意义就在于记载家族的籍贯及其迁移史,传承忠孝勤俭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通过续修家谱,弄清家族的繁衍脉络,厘清人们的血缘辈分关系,藉以增进族人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编修家谱,无论从史志工作的角度,还是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但总体而言多数家族还没有“修谱存史”的意识和能力。

如上所述,抢救村史、家族史资料,编修村志,对于传承乡土文化,鼓舞激励后人发愤图强、建功立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编修村志正当其时,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二)编修村志——凝聚民心,有利发展。村庄是由生活习俗相同并长期聚居一地的各家族组成。一村之居民,血脉相连,亲情浓厚,世代相处。村志记述村党支部、村委会立足本村实际,带领广大村民发展经济,提高群众物质、精神生活的发展历程。这些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故事”,历历在目,人物俱在,真实可信。所以,编修村志对于提高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三)编修村志——榜样的力量,影响长远。“家族史”及“村志”的有关章节中,对本村在外工作人员、市县劳动模范、历届村干部、县乡人大代表等小有名气的“家乡人物";对于那些品行高尚、勤俭持家、教子有方,孝敬老人、提携弟妹成才,见义勇为、乐善好施,不图名利、义务为乡亲正骨号脉等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物”,都有较为详细地记述。这些“人物”同为“一村之人”,有的是读者家族中的一员,有的是邻居,有的是童年时代的伙伴,大家熟知熟悉。榜样就在身边,所以,一部好的村志对青少年的影响教育作用是深刻的、长远的。

(四)编修村志——增进家族团结,促进村民和谐。“家族史”让人们明白了家族成员问的血缘近远和辈分高低,以及通过婚姻所产生的亲戚关系;更让年轻人感受到了先辈含辛茹苦、艰苦创业的优秀品德,体会到了年长者勤奋好学、奋发有为的拼搏精神。组织各家族拍摄“全家福”活动,让在外工作的家人、出嫁外村的闺女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与乡亲见面,自然亲情更浓、乡情更深。个别关系不和谐的家族成员坐在一起拍摄“全家福”,兄弟俩拍拍肩、妯娌间拉拉手,“相逢一笑冤屈散”。编写村志,阅读村志,将会增强家族的团结,促进全村邻里的和谐。正如时任陈庄镇党委书记贾学坤为《临志》(简称,下同)的题词“编修村志,凝心聚力”。

二、编修村志所面临的困难

(一)村集体经济脆弱。就全县而言,多数村的集体经济是“空壳村”。除少数村有企业( 油田) 占地的征用土地款外,多数的村集体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或人不敷出,或债台高筑。所以,面对20万元左右的村志编印费时,村干部自然会犹豫不决,举棋不定。这是目前多数村不敢启动编修村志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有价值的资料稀缺。目前,多数农村没有村级档案室;少数有档案室的村,也多是存放近十年来乡镇下发的有关文件等。多数村庄没有年度工作总结,也没有每年的经济总产值、人均纯收入等方面的书面资料。村支部会、村民代表会的会议记录,多数是记录在村干部的笔记本上;甚者,无任何文字记载。笔者在编写《临志》的四年间,只找到了一本70年代的《临河村户口簿》和一名70多岁的老会计记录于60年代的工作记录本可供参考。因此,要编写一部建村历史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村志,无资料可查,实为修志面临的一大困难。

(三)村志主编难寻。目前居住在村里,既了解村庄历史、又有一定文字功底的人,不外乎两类人才:一是长期居住在村里的退休教师(干部)和村里的往届高中毕业生(50岁以上的);二是有一定文化基础的现(离)任村干部。这些人,由于受居住环境、村级(家庭)事务、劳动生产等诸方面的影响,让他们撰写出具有一定水准的稿件(他们只能手写),实属勉为其难。如果村里对他们再没有一点劳动报酬,就很难调动起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村里能编写村志的人,少之;能担当村志主编重任的人才,难寻。

三、《临河村志》的编印模式

从入户调查采访,到撰写志稿;从组织召开编委会议,到联系山东省地图出版社,进而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复的书目;从组织家族拍摄“全家福”,到征集家族彩页印制费,进而争得县国土局、县发改局和陈庄镇政府的资金支持;从聘请村志顾问、编修指导、特邀编辑(摄影) ,到书稿的校对、排版、印刷及志书的运送,等等,这些具体而又繁重的工作,都是在笔者亲力亲为和精心组织下,在临河村党支部的坚强领导和村志编委会的大力配合下完成的。

(一)开门修志,众人成志,志出一手

2008年2月成立了由临河村党支部书记等10人组成的村志编委会。特邀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杨加深教授,东营市史志办编审李德辉等为村志顾问;聘请县修志专家赵安亭为村志编修指导;聘请文学博士、教授王曰美,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傅敏宗,油田会计师李金民等7人为村志特邀编辑。村志编委积极提报(撰写)村史资料,村志编委、编修指导、特邀编辑认真负责地修改各期的村志初稿。聘请县摄影家协会主席孟繁俭等3人为特邀摄影,他们根据村志内容的编排,拍摄了大量照片,丰富了志书内容,提高了村志的可读性和观赏性。

在临河村党支部及其村志编委会的组织领导下,全村84个家族提报本家族史的资料;以村志编委会的名义向在外工作、经商的“临河人”发出“通知”,征集他们的自传材料和照片。这些资料为撰写“家族史”、形成“村志”部分章节的初稿,奠定了基础。

从2007年12月印制《临志(部分初稿)》,到2011年11月3日印制《临志(样书)》,先后印制《临志》的各期初稿、征求意见稿、修改稿、评审稿、样书共计12次。各期的志稿都送交每位村志编委、编修指导和特邀编辑审阅修改,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临河村各家族史纪略(评审稿)》,在2010年1、2月间向全村84个家族征求修改意见;《临河村志(评审稿)》,在2011年1、2月间交84个家族代表审稿并签字。

《临志》一书是在临河村党支部的组织领导下,在各编委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全村84个家族的积极参与下,在村志顾问、编修指导、特邀编辑、特邀摄影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精心指导和热情帮助下,由笔者执笔编撰完成的。《临志》一书的编辑出版是“客观真实,公平正义,实事求是;开门修志,众人成志,志出一手”这一修志指导原则的成功实践。正如村志编委会的同志们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工作是认真的,对各'家族史’的校对是到家的,《临河村志》是一部负责任的、准确的、具有权威性的作品。”

(二)无钱能办事,“好事”能办好

临河村本来是一个“空壳村”。2010年6、7月间,临河村党支部抓住县发改局驻村帮扶的有利时机,全面动员在外工作、经商的临河老乡踊跃捐资,并号召全体村民积极行动起来,捐款出力。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村里完成了两条主街道的修路工程。这样使得原本财力薄弱的村集体经济更是不堪重负。在这种情况下,显然依靠村集体财力的投入出版“村志”已不现实。面对此种情况,经村党支部同意,笔者主动承担起了《临志》出版人的重任,按照“借助外力,启动内力”的原则,筹措出版资金,按既定的标准、版式出版“村志”。

利用县发改局驻村帮扶临河的有利时机,争取县发改局、县国土局(局长任前为县发改局局长)的资金扶持;抓住《临志》为陈庄镇首部村志的契机,争得陈庄镇政府对出版村志的支持。三个单位援助出版“村志”资金,共计4万元。

告知临河村在外工作(经商)人员及经济条件较好的村民有关在“村志”中安排“家族彩页"的事宜。经宣传发动,全村有50多个家族中的98位“临河人”出资上家族彩页,此举共筹集资金10.2万元(含一名非临河人500元的捐资)。

2011年3月,临河村党支部为出版《临志》注入资金3万元。

至2011年5月,共筹集出版《临志》资金,总计17.2万元.从而保证了“村志”按时印刷出版。

由山东省地图出版社三审(2011年1月至10月),经山东省新闻出版局备案上报,2011年11月18日,《临志》得到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出版许可。2012年1月18日(腊月二十五),由潍坊佳信印刷公司承印的精装、大16开本的《临志》,终于和临河村的乡亲们见面了。龙年春节,家家户户的大人孩子争相阅读村志,《临志》竞成了临河村民节日期间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

另外,为了传播乡土文化,为了给东营市的其他县区、利津县正在编修村志的村庄,提供可资借鉴的范本,2012年2月,笔者通过市史志办向广饶、垦利、河口和东营区4个县区的方志馆赠送《临志》共计12本。2012年上半年,笔者向陈庄镇的道口、索镇、胜利、西三、傅窝、四段、东新以及正在编修村志的盐窝镇南十等村庄;还向慕名求书的寿光市文家乡南潘曲村村志编委会,河口区老鸦村村志编委会,垦利县郑王村村委会等外市、外县的乡村赠予了《临志》。

为了宣传利津,展示黄河三角洲浓郁的乡村文化,笔者向国家图书馆、山东省地图出版社、山东省方志馆、山东大学图书馆、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图书馆、曲阜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滨州学院、东营市方志馆、东营市委宣传部、东营市社科联、济南军区生产基地二团、利津县档案馆、利津县方志馆、利津二中、陈庄镇人民政府等文化教育部门捐赠了《临志》。把“好事”办好,把做“好事”进行到底。

(三))实现了“三赢一满意”

首先,对临河村党支部来说,随着《临志》的出版发行,临河村的知名度、美誉度得到了提高,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得到了加强,“临合蜜”品牌的影响力得到了提升,可谓“凝心聚力,扬名添彩”。临河村党支部、村委会用不足以支付“各期村志初稿”材料费和80本“村志评审稿”印刷费的资金(各期初稿印制费约计2万元,80本村志评审稿印制费1.88万元),便可获得图文并茂、质量上乘的300多本“村志”。同时,村干部既省了心,又省了力。此谓一赢。

其次,对为出版“村志”捐款的人来说,一是他们的善举是对发展临河文化事业的有力支持,得到了广大乡亲的称赞;二是他们家族的“全家福”由黑白图片变成了彩色照片,照片中的人物清晰明亮、赏心悦目;三是他们的大名登上了“村志”的“功德榜”,载入了临河村的史册。另外,每捐资500元即赠送1本“村志”,捐款人还会收到若干本“村志”(不含村里应发的)。此谓二赢。

再次,对村志编委会的成员来说,正是“村志”的出版,编委的大名为后人所知,他们面带微笑的形象印在了“村志”的彩页上,他们的艰辛劳动、聪明智慧和秉笔直书的品德都载人了“村志”。此谓三赢。

最后,对临河村的广大乡亲们来说,自己不用花钱,大人孩子都能看到“村志”(全村305户,一户一本)。书中既有本家族的“家事”、“全家福”照片,又有临河全村的“大事”。临河的乡亲们皆大欢喜,自然高兴满意。

四、《临河村志》的编写特点

(一)“村志”突出“故事性”

《临志》在遵循“横不缺项,纵不断线”,“真实性与资料性”,“全面概括、详今略远”等编写志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注重了对事物细节的记述,在写作手法上多运用“描写”。就此,笔者曾求教一位修志专家,他说,文无定式,只要事情真实,老百姓爱看就是好书。由此,本人想到了小平教导我们的“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答应不答应”这一判断事物好坏的“三不”标准。所以,从撰稿开始,笔者就注意处理好了宏观记述与细节描写的衔接,语言的精炼与语言大众化相适宜的问题,力求让人耐读爱看。比如,通过对子目“抢收大豆”故事情节的描写,就让人们感受到了当时临河村姊妹那种一心为公、甘于吃苦的精神风貌。子目“智擒越狱犯贾某”,就让人们想像到了那时的临河村民兵连肯定是一只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基层民兵组织。记述事物要“线、面、点”相结合,这是编写志书的基本要求;只是村志更应突出对“点”的记述,在写作手法上多一些描写,更加贴近读者,使其富有“故事性”。

另外,在篇目的设计上,笔者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大胆的探索。纵观已问世的村志,大都以“建置(制)”为首章之名。笔者认为:其一,“建置”一词老百姓未必了解其义;其二,建置是对于在某地设立治所而言的。100多年前临河村落的形成,是一个自发的、无组织的、散漫式的一个一个的家族迁徙聚集而成的。立村之始,既没有村公所、也没有村委会,何以建置?即是今天的村民委员会,也与建立县级人民政府、成立乡级人民公社,有本质意义上的区别。所以,以“建置”之名,记“立村”之事,实为“文不对题”。故《临志》的第一章名日“柳行、薄其培屋子与临河村的形成”,直白其义。再如,多数村志设“气温气候”一章,显然章下之文字数据,只能从县区志上照搬;《临志》未设此章。

(二)“家族史”突出对普通劳动者的记载,坚持家族平等的原则

一位非临河籍人士在阅读完《临志》一书后,对笔者感叹道:“我最佩服你的一点就是:全临河村84个家族的先后顺序是按姓氏笔画排列的”。笔者认为,当下中国“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高者在前、低者在后似乎天经地义。身为从农村走出来的国家公职人员,笔者深切地体会到:农村老百姓对家里能出个“当官的”是多么的渴望! 那样,他的腰板就挺得直,在村于部面前说话就底气足;但有“当官的”家族在农村毕竟只占少数。如果村志在各家族的排序和人物的记述上,再有名门望族与普通农户之分,公卿与白丁之别,试想,常常被冠以“衣食父母”的农民兄弟还能享受到一点公平正义阳光的普照了吗?

《临志》在按家族姓氏排序的基础上,重点在记述人物的范围和记述人物事迹的标准上,寻求突破和创新。除记述临河在外工作人员、村干部等有一定影响的人物外;凡是对全村公益事业做出过贡献的,在发展临河村主导产业起到过引领带头作用的,在孝敬老人、提携弟妹成才立业事迹感人的,等等,都有记述。正如《临志》特邀编辑(非临河人)傅敏宗所说的“这是给临河村的每家每户、每个临河人树碑立传啊,临河的群众能不喜欢吗?”临河村的一位中年妇女指着《临志》对人们说:“这是俺家的'传家宝’,俺要让它一辈一辈的传下去”。

(三)“附录”部分突出对年轻人教育、引领的功效

笔者在启动编修《临志》前,曾对编修村志的意义和作用,有过长时间的思考。村志首要的功能是存史,留存村庄的迁移史、发展史。留存家族的搬迁史、族人的成长史。其次,就是抑恶扬善,不记阴暗面,充分记述临河人的先进事迹,旨在弘扬正气,倡树社会主义新风尚。“勤俭、忠孝、道义”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勤奋读书以成才,勤俭持家以养身;忠于职守以进步,敬老扶幼以养心;道之以仁爱,义之以公正。《临志》除在“村志”、“家族史”等部分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外,在附录部分更是不惜笔墨,首先用大量篇幅收录了体现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经典名篇《弟子规》全文,并有释义;其次是辑录了经久不衰又富有励志修身意义的警世名句“至理名100句”,并对个别名句进行了阐释。

事实上,《弟子规》就是人们的日常行为守则。虽然文中个别地方,似乎对今人行为标准的要求高了一点,但它的思想精髓是正确的。2011年,《大众日报》在一版连载《弟子规》原文,并配有插图和解释,这就足以说明了《弟子规》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的价值和作用。“至理名言100句”分孝敬父母、仁者爱人、敏而好学、天道酬勤、自强不息、见贤思齐、情系桑梓、浩然正气等部分。阅读这些名言佳句,无疑对陶冶年轻人的道德情操,启迪他们的心智,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五、编后的体会与思考

(一)调动一切力量,为修志服务

“众人拾柴火焰高”。编修村志,是这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仅凭一两个人单打独斗,是不可能成功的。必须依靠村党支部的集体领导,把有文字功底、又热心文化事业的人选进编委会,充分发挥好各个编委的作用。还要选聘多位专家、学者为村志的顾问、编修指导、特邀编辑,来帮助主编工作。要注重发挥好村“两委”成员和小队长的带头示范作用。比如,临河小四队在队长房光庆、李殿清等人的组织下,该队的30户村民为出版村志捐资8600元;再如村党支部委员、村委副主任刘洪滨带头捐资3000元,他们的优异表现在临河村起到了很好地引领示范作用。还要向同学、朋友、街坊四邻求助,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例如,2010年7月11日是临河村在外工作、经商人员回村为修路捐款的日子,笔者嘱托村妇代会主任王燕燕抓拍捐款现场的场景,后来这些照片被编排成“情系家乡,捐款修路”的彩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再如,“临河村俯瞰图”就是由笔者的三位高中同学(非临河人)帮助拍摄完成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编修村志服务,为出版村志贡献力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志书的质量,才能确保村志按时出版。

(二)用足功夫,把“家族史”等内容写好

《临志》的下部“家族史”,把每一个“临河人”都作为人物来记述,它就是《临志》的“人物志”,是《临志》有别于其他村志最为突出的特点。此外,家族史还记载了全村84个家族的原籍地,迁居临河的时间及当时的生活背景,绘有家族繁衍脉络图,附有家族合影图片等。正因为这样,家族史是广大村民最爱看、最重视的内容,也是最难写、耗时最长的一部分。从篇幅上看,“家族史”的页数接近全书的一半。

编写好家族史这项事无巨细的工作,主编者需要上门入户做深入细致的采访座谈,要仔细查阅临河村的“户口簿”,阅读各家族提报的材料等。有时还要同记述对象电话联系,核实、补充相关内容,以求记述人物的准确,力争做到“零差错”。所以,就全书的编写而言,“家族史”部分的信息量最大,标准要求最高,自然主编者所付出的劳动量也最大。此外,引言、概述、“临河之最”等是本书的“眉目”,“后记”则是全书的“收官”之作,更要写得概括、精炼、文雅。

如上所述,《临志》中的“家族史”等几部分,作为全书的点睛之笔、要害之处,要像编纂辞书那样,下大气力,用足功夫,才能收获成功后的愉悦。

(三)“图文并茂”,是志书上水平的关键

在农村,虽然文字资料难寻,但朴素善良的乡亲们总会把为数不多的老照片放到镜框里,悬挂在堂屋的显要地方。只要稍加用心,你就可找到所需要的照片。“一图胜百言”。把这些老照片加以分类,或放人公益彩页,或置于正文之中,就会增强志书的历史感,提升存史价值,提高观赏性,扩大受众面。编排有序、图注明了、内容丰富、清晰亮丽的130个彩页和随文的253幅插图,无疑是《临志》的一大亮点。

(四))既当指挥员,更是战斗员

在编修《临志》的1600多个日子里,星期天、节假日笔者几乎没有休息过,晚上加班工作已成为工作常态。在2007年10月至2010年12月的采访编写阶段,笔者每两三周就回老家住上几天,入户采访座谈,围绕村志的编写展开工作。2011年进入志稿修改阶段后,笔者有200多天的夜晚住在了办公室里,多在凌晨三四点钟伏案工作,或校对志稿,或撰写“后记”等重要文章。作为《临志》的主编,不仅要当指挥员,更为重要的是当好战斗员。正如东营市史志办编审李德辉在《临志》序二中所说的那样:很多时候,是他一人在战斗。五年修志路,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做一件公益事业不容易,义务做一件大家关注的公益事业更是艰难。“好事”往往被人们所重视,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群体,还会引起少数人的嫉妒和猜疑,甚至会有极少数“好事者”造谣惑众、播弄是非。编写一部村志,主编者不仅劳心劳力,而且要承受住对其意志品格的重新打磨煅造。心底无私天地宽,坚定信心永向前。主编者必须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海纳百川的胸襟,夜以继日的耐力,周密细致的计划,忍辱负重的品德,舍我其谁的气概,勇于胜利的自信,才能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

(作者单位:利津县史志办公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