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族疗法

 学中医书馆 2022-12-20 发布于广东

  壮医巧治腹痛症

  壮族民间医生治疗腹痛常用仙人掌单方,效果很好,现介绍如下:

  取仙人掌一块,去刺皮后捣烂成药浆,加入糯米拌匀(药与糯米的比例约为1∶2,可视情况加减),然后捏成一个个糍糅,再隔水蒸熟,即可食用,食量视各人情况而定;不宜过饱,

  不能吃糯米的人,可用荞麦面粉代替。

  此法用于肠道痉挛引起的腹痛,其症为疼痛时,腹部可能触摸到隆起的游走性肠形,反复发作。如食用1次未愈,可连续食多次。

  壮医熨法消瘀止痛

  1.盐熨法:取食盐适量,文火炒热,用棉布包裹,用以熨脘、腹部,主治因寒邪所致的胃脘痛、腹痛、吐泻等症。

  2.葱熨法:取葱白适量,切碎(约1~2厘米长)加入酒炒热,用棉布包裹,趁热熨少腹部,主治:寒邪凝滞所致小便癃闭及产事瘀血凝滞之少腹痛,亦治疗跌打损伤到瘀凝滞症。

  3.姜熨法:取生姜适量,打烂去汁取渣炒热,用棉布包裹,以熨胸胁等部,若姜渣冷,可加入姜汁再拌热以熨之,主治寒邪所致胸胁痞满及痰食积滞等症。

  4.蚕豆熨法:取蚕豆适量,入锅中,用文火炒至极热,贮于布袋中,熨四肢关节部,主治关节酸痛。

  壮医治发痧经验

  痧病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发热、鼻塞、流涕、全身酸胀、酸痛、口淡纳差、四肢无力,也有部分病人出现胃肠症状,如腹痛、腹泻,西医往往诊断此病为“感冒”、“流感”。壮医民间医生对此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较为丰富,现归纳如下:

  1.刮痧、挟痧、角痧(拔火罐),还有用野芋头烧热后进行药刮,鸡蛋、银器刮等。

  2.挑刺法:用三棱针挑刺颈、背、胸部20~30处,并挤出少许血。

  3.服药:①金银花(或藤)、山芝麻、青蒿、黄发果叶各30克水煎服;②感冒头痛严重者,用葱白10根、蒜3根,粘米煮粥2饭碗,粥将熟时放葱、蒜再煮沸,趁热一次吃完后盖被使全身出汗。

  壮医一宝:陶针疗法

  陶针疗法是用陶瓷片敲击或磨制成针状医疗工具,然后在人体体表的相应穴位按压,或刺割至皮下出血以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陶针疗法是古代壮医传统的医疗技术之一,至今仍在壮族地区流传不衰。

  适用范围:民间常用于治疗小儿夜啼、中风、中暑、小儿急

  慢性惊风等病症。操作方法:按刺激方式分,有点刺、排刺、行刺、环刺、丛

  刺、散刺、集中刺和扩散刺等;按刺激的强弱分,有重刺、轻刺、中刺、放血刺、挑疳刺等类别。凡天部疾病、热症、阳证,多用重天(上)轻地(下)的手法;对地部疾病、寒症、阴证,多用重地轻天手法。对寒热交错、虚实相兼的病症,则用人部平刺、两胁轻刺之手法。施术前后宜用碘酒、酒精或生姜汁局部消毒。操作时应注意将陶针清洗干净,最好进行消毒。刺激手法和刺激强度,视病情状况及患者能忍耐为度。对局部有疮疡,过敏和皮肤病者,不宜用此法。

  蒙医酸马奶疗法

  “酸马奶”是用马奶发酵制成的一种饮料。远在六朝蒙古民族酵制酸马奶的技术和酸马奶用于治病之事即已驰名国外。14世纪枟饮膳正要枠中详细记载:其性轻而温,味甜、酸、涩。具有增强胃功能,助消化、调理体质,促进精华与糟粕得分解,柔软皮肤、活血化瘀,改善睡眠,解毒,补血等功效。马奶属于白蛋白性乳类,易消化吸收。含丰富的蛋白质、糖、不饱和脂肪酸及低分子脂肪酸,维生素的含量丰富而种类多,并含有钙、铁、镁、磷、钾、碘、铜、锰、锌等多种元素,其中维生素c的含量比其他任何动物奶中的含量都多。这些成分参与人体新陈代谢,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及防治疾病,不饱和脂肪酸和低分子脂肪酸对预防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硬化有良好作用。

  在马奶发酵成酸马奶时产生0.5%~1%的乳清酸和1%的低密度的乙醇。乳清酸能抑制肝脏合成胆固醇,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的总量,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低密度的乙

  醇也有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且对胃肠道疾病、肺结核等肺部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神经衰弱、神经性头痛、坏血病、老年性腰腿疼痛、贫血、月经不调、痔疮、便秘等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酸马奶”的用法:疗程可分14天、21天、28天。一般每天上午2次、下午2次,每次250~400毫升。服量多少,按自己的身体情况决定以服用后多汗多尿为见效。服用期间要补充营养,如新鲜羊肉及羊肉汤等,禁止饮酒及酸辣等刺激性食物,防止雨淋及感冒。

  蒙医油脂疗法

  蒙医油脂疗法系采用油脂类制剂治疗疾病的方法。临床用于年老体弱,身体消瘦无力,忧虑过度,营养不良,失血过多,精液枯竭,视物模糊不清等疾病。对胃火衰弱、消化不良、腹泻、痛风、痹病、药物中毒、恶心呕吐、烦渴等患者,都禁忌用此疗法施治。

  油脂疗法使用的油脂有黄油、芥子油、芝麻油等动植物油和脂肪、骨髓等。黄油延年益寿,增强记忆,健胃强身;植物油有滋补、润肠功能,对腺病、巴达干病、虫病、肥胖症等有治疗作用;脂肪对关节疼痛、烧伤、腹痛、子宫病、脑病、耳病等有治疗作用;骨髓对产后劳累及房事过度,体质耗竭,脉道阻塞有疗效。

  具体用法是根据疾病的性质、部位及时令,选择油类品种,用于涂擦、内服、点滴、罨疗温和导泻等疗法。有总疗法与具体疗法两种。

  总疗法:对皮肤肌肉及头部病,可在发病部位涂擦,耳化脓可滴耳,口腔、咽喉、舌、齿等疾患可将黄油温热的滴于患处,前额部、眼睑疾病,可将油温热后滴于鼻腔;营养不良者可内服,剂量应视其消化吸收能力而定。经常进食脂肪性食物的人,须先进食荞麦面、糜子米等粗粝的食物,然后再使用油制剂,饮食粗粝,营养不良者,可在油内先加少量食盐开水冲服。

  具体疗法:空腹时用药油,能延年益寿,增强胃火,增强记忆力。若为助胃火,温肠腑,使精神焕发,应服用黄油。产后体衰,劳累过度,应服骨髓;创伤、烧伤、骨节疼痛、子宫病、耳病、脑病,应服陈旧脂肪。此外,冬季宜用黄油,春季宜用骨髓,夏季宜用植物油。用油疗导泻时,应在黎明时用融黄油;儿童、老年人、胃火衰弱、体弱、烦渴及习惯进食油腻者,不能单独使用脂肪性食物,应配合肉汤、大米、蜂蜜、红糖、黄油等共同服用。疾病在身体上部者在饭前服,在下部者饭后服,在中部者与饭共同进食。

  在施行油脂治疗法期间,禁忌进食酸腐、生冷饮食。避免过劳、忧虑,着凉、烟熏、房事等。应食用大米粥、面汤等性轻、温而容易消化的食物。

  壮医巧用鲜花叶透穴疗病

  壮医鲜花叶透穴疗法,是一门传统民族医疗技术。采用的鲜花叶有较强的时令性,植物花叶常随气物候节令的推移而呈微妙变化。例如,使君子花,晨白午红暮紫;虞美人草,春青夏绿秋黄。采用时序的不同,疗效亦随之而异。壮医根据长期实践经验,施行鲜花叶透穴治疗都是用鲜品。传统壮医学认为,树木花卉芳香之气,叶片浓厚之味,通窍安神,祛邪辟秽;花叶气味从毛孔入腠理,其效用有时较服药明显。一般而言,单以生药置于穴位,病人感觉不强,一旦以炷香点灸,鲜花叶活性因子受激化弥散四射,花叶紧贴穴位,使有效成分气化透入穴位。

  一、辨证论治鲜花叶透穴疗法须辨证施治。例如,呕吐因胃气失调、伤食停饮、气机阻抑、升降失司所致,可取菡萏花瓣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多有骨节畸变,用桔、枫、榕等叶片置于患部,用柳、桑、穿破石等细根小枝点火,隔叶片点灸患部。治疗痹症,通用炷香隔月季花瓣点灸,再加鲜叶配合治疗,如属热痹多为急性,常加银花藤隔黄皮叶点灸;风痹游走性关节疼痛,加桃枝隔枫叶点灸;寒痹关节疼痛较剧,加桂枝隔桔叶点灸;湿痹重者肢体酸痛,加苦楝枝隔竹叶点灸;痼痹病症最重,以综合治疗为宜,选用柳、桑枝点火,隔桔、榕、槐、樟、羊蹄甲叶点灸。

  二、操作方法取备好的鲜花一瓣,置于病患处,以炷香隔花瓣点灸,每天2~3次。

  回族民间药方

  一、内科病症

  1.慢性支气管炎:鲜侧柏叶100克,蜂蜜20克,共放碗内,再将碗放锅内或蒸笼内蒸30分钟后服。1日2次,6日为1疗程。

  2.风湿痛:牛蒡子、苍耳子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剂。10日为一疗程,适用于急性风湿热(热痹)。或虎耳草根3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6日为1疗程,适用于风湿关节炎(寒痹)。

  二、皮肤科病症

  1.皮肤溃疡:适头发叶、马桑叶、小黄花香叶各50克。水煎外洗,1日2次,6日为1疗程。

  2.无名肿毒:花汗菜(八面风)适量,捣烂外敷。1日1次,5日为1疗程。

  3.牛皮癣:桃树皮100克,雪上一枝蒿1个,桃树皮煎水洗患处后,雪上一支蒿磨汁外擦患处。1日2次,12日为1疗程。

  三、五官科病症

  1.中耳炎:鲜蒲公英叶适量。捣烂取汁滴耳(先用双氧水洗耳内,用棉花擦干后再用)。每日1剂,6日为1疗程。

  2.牙痛:小山茶、虎耳草各9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适用于虚火牙痛。

  3.音哑:葛根、乌梅、桔梗、甘草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6日为1疗程。

  四、妇科病症

  1.月经不调:①益母草90克,紫丹参60克,炙香附30克。研细末,1日3次,每次服10克,10日为1疗程。适用于月经先后不定期。②花蝴蝶(血当归)30克,肉桂6克,水煎服每日1剂,6日为1疗程。适用于月经前后不定。③小黄芩、香附子各10克,牡丹皮6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月经提前。

  2.痛经:鲜姜20克,艾叶6克,红糖15克为引,水煎温服,每日1剂,分3次服。于经前3日服。

  纳西族民间疗法

  纳西族分布在云南丽江、永宁和四川、西藏的部分地区。

  纳西族祖先很早就以草药防病治病并延续至今,当地民间医应用自己实用之医术治病的同时,也应用其他民族的医药手段治病。

  火罐:头痛拔天庭、太阳等穴,腹痛按痛点拔罐,背痛拔肺前,腰痛拔肾前,凡肌肉丰富之处均可用火罐治疗。

  灸法:开始火草点穴,后世用艾卷及麝香捻子,点燃后灸治人中穴以及熏鼻,使患者苏醒;风湿病、瘫痪病,按穴位灸治,小孩腹泻灸烤肚脐;癣症皮肤亦可灸烤。

  治疗骨伤病:治疗骨折主要是复位,固定包扎上药,如:开放性骨折,清理伤口,严防感染,药用泡酒药、水煎药、面药等综合治疗,骨折始能愈合。一般药用草乌、三分三、蔓陀萝、一枝蒿、大红麻、九节玲、接骨丹、大血藤、沙七、蜈蚣、五爪金龙等。

  治疗破伤风:将出窝的幼蜂子,瓦片上焙干研细末,每服5~10克,黄酒冲服,药后取汗,病毒随发汗而解,连服七天,病情好转后药量逐日减少,调理饮食。

  治疗癣症:活斑蝥虫捣碎涂于皮肤患处,日后起水大泡,将黄水放出,皮肤自然干燥、瘙痒即止,肤疾慢慢脱落,一般一次而愈,顽癣可进行第二次涂擦,斑蝥虫干品用70%酒精浸泡备用,药浓度为50%,涂擦患处至皮肤水泡。

  治疗毒蛇咬伤:首先内服麝香1分或雄黄末5分,然后清理伤口,扩创放血,用青辣子叶、黄瓜叶、刺菇叶,一种即可,捣碎外包,伤口引流,此外用蜈蚣七鲜品捣碎与酸醋调拌,清洗伤口及浮肿肢体,局部推运将黄水流出,轻者一次即愈,重者每天进行一次。

  治疗妇科病:妇人带下,鸡肾参、萝卜参各50克,炖肉食服。月经不调,虫莲50克炖鸽子食服。闭经用小红参50克,水煎服,白酒为引。

  苗医治病十六大法

  赶毒法,败毒法,攻毒法,止痛法,冷疗法,热疗法,提火法,退火法,止泻法,健胃法,帮交环法,补体法,表毒法,退气法,止塞法,解危法。这苗医治病的十六大法,是针对十六种病候而立。赶毒法治疗积毒病候,败毒法治疗雄毒病候,攻毒法治疗恶毒病候,止痛法治疗疼痛病候,冷疗法治疗急热病候,热疗法治疗急冷病候,提火法治疗内冷病候,退火法治疗火毒病候,止泻法治疗泻肚病候,健胃法治疗胃弱病候,帮交环法治疗交环不和病候,补体法治疗亏损病候,表毒法治疗风冷气水毒草病候,退气法冶疗气壅病候,止塞法治疗外漏病候,解危法治疗危急病候。

  维医埋沙疗法治哪些病

  维吾尔医学埋沙疗法历史悠久。唐代,祖国医学著作中就有“西域埋沙热,除祛风寒诸疾”的记载。以后,历代名人游记中多有“火州埋沙疗疾祛病”的描述。埋热沙这一古老的维医学疗法,一直在天山南北流传。埋沙疗法有较强的季节性,当地居民利用每年6月初至八月中旬阳光充足,日照时间长的自然特点进行治疗。通过长期研究发现,吐鲁番盆地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红外线充足,沙度适于沙中微量元素磷、铁、铜、锌、钾等的释放,加之埋后所产生的机械压力与热气刺激,患者全身末梢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汗腺开泄,能将维医学所谈的致病体液排出体外,恢复体液平衡,有利于微量元素的吸收,促进新陈代谢,促进机体网状白皮细胞活跃,激活神经系统而达到治疗目的。埋沙疗法的适应症有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坐骨神经痛、慢性肠胃炎、神经衰弱、遗精、早泄、痛经、月经失调、白带过多、瘫痪、肌肉萎缩、肌肉僵硬、肢体麻木、轻度浮肿等症。经埋沙治疗后有效率达90%以上。这一传统疗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卫生行政部门在吐鲁番、善鄯等地拔款修建沙疗疗养院,开辟沙疗基地,已规划有5000人同时埋沙的沙场,接待各地埋沙治疗患者。

  蒙医鼻药疗法

  鼻药疗法将特制的药物,注入鼻腔,通过鼻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目的一种疗法。鼻为脑之门,滴鼻施治,对锁骨以上的头部疾病,效果明显。鼻药疗法分为平息与清泻两种,现介绍平息法。

  平息药:红花5克,融黄油50毫升,冰糖10克,配伍制成。适用于头部气血相搏、头部刺痛;用甘草、栀子、冰糖、融黄油配伍制成。适用于耳病、眼病、腮部疾病及脑病;萝卜汁滴鼻,可治耳病、头痛;蜀葵花根、侧柏、桂皮、豆蔻、鼠麴草、天竺黄、光明盐,共研细末,水煎取汁滴鼻腔,适用于热性音哑症;融黄油滴鼻,可治咽喉以上诸疾病;红花用黄油调和放入鼻腔,主治鼻干发热;红花、栀子、贝齿灰,共研细末,吸入鼻腔,治鼻腔化脓、堵塞;蟒缎灰、贝齿灰、红花、熊胆,共研细开,水调后放入鼻腔深部,堵住鼻孔,可止鼻出血。

  用法:一般在早晚滴鼻。用药期间禁忌烟熏、风吹。瘟疫初期、突发性外伤、酒醉、食油腻后,均禁用本法。

  瑶医茅根治病五法

  1.尿血:生茅根60~100克,仙鹤草15~30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2.鼻衄:生茅根60~100克,桑白皮15~20克,金银花15~30克,水煎分3次服。

  3.咳血:生茅根60~100克,鱼腥草30~60克(后下),白芨、桑白皮各15~20克,水煎分3次服。

  4.便血:生茅根60~100克,苎麻根15~30克,地榆15克,紫花地丁、蒲公英各15~20克,水煎分3次服。

  5.尿路感染:茅根30~60克,车前草15~20克,蒲公英30克,三月泡、紫花地丁、海金沙藤各15~30克,水煎分3次服。

  彝医治疮经验

  秃疮取牛骨髓与核桃皮捣烂,调匀涂患处。

  鼻疮溃烂把酸山楂捣烂,外敷患处,并熬水内服。

  口疮余甘子鲜果熬水吃,并含漱。

  舌疮花椒面拌酸木瓜醋,内服。

  背疮鬼针草全草,加盐捣烂,以布包裹挤汁,涂搽于疮肿边缘。

  痔疮用杉木根皮50~100克熬水洗,或把鲜叶捣烂敷。也可将蚂蟥捣烂,加蜂蜜敷痔疮。取鲜熊胆汁内服,或取干燥熊胆研末,温开水送服,每天1次,每次1克,也有效。痔疮痿管患者,则可取屎壳朗、地牿牛、麝香,共为末,以捻条去脓液后,敷药于患处。

  漆疮用杉木鲜叶或根皮熬水洗。或以鸡油涂搽患处。也可将鸡肉煮烂,取汤面上的泡沫搽身。

  黄水疮鲜虎耳煎汁外洗,或以干品为末,调花椒油外敷。或取未成熟的核桃壳50~100克,捣绒搞撤于疮上,每天1换。或用鲜黄牛肝100克包敷患处,每天1换。也可用胆汁外搽,每天2~3次。还可以把地拱猪(又名地老鼠)和干雷公虫放入清油中浸泡,取其汁液搽疮。

  疮疡久治不愈或反复发作可取鲜南瓜瓜瓤或嫩叶、嫩尖捣烂,敷患处。

  哈医防病保健措施

  哈萨克民间医生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倡“未病先治,未病先防”的思想,并逐步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防病治病措施。在《哈萨克医药

  志》中还有关于吾太波依达克发现牛痘接种预防天花的记载,较英国医学家叶德瓦特.金尼尔早350年。

  在哈医的影响下,哈萨克民族自古以来一直保持着用侧柏叶、木香、麻黄熏房,清洁空气,或煎汁洒房或浴洗消毒灭菌:用野蒜捣汁饮预防各种传染病;用蒜瓣串线挂脖颈、压床头防虫防菌;饭前便后用流水洗手,每日冲洗七窍及二阴等良好的防病保健习惯。患者居室前系红布条以示防传染等习惯也一直沿用至今。

  瑶族治小儿鼻塞方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境内的一些瑶族同胞擅长治疗小儿感冒、鼻塞。治疗时取大葱一根,用微火烤热后剖为2片,从小儿鼻下人中穴开始顺鼻梁而上贴至前囟门,每次30分钟。该方主治3个月大的小儿鼻塞、感冒,一般连用3~5天。

  瑶医治肋软骨炎验方

  肋软骨炎好发于青年,女性略多。可用云南白药0.5~1克,少量白酒将其调成糊状后外敷患处,以大块脱敏胶布或麝香止痛膏外贴固定,3天左右换药1次,一般4次即有佳效。

  瑶医验方二则

  一方:取金银花、鱼腥草(全草)、雷公根(全草)各用鲜品30~60克。用法:加冷开水适量,共搓取汁内服,每天1~2剂。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

  二方:取罗汉果半只,陈皮、七叶一枝花各3克,香菇、姜各9克,猪肺适量。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主治:感冒症见咳嗽不爽,痰稠而黄,口干咽痛,伴头痛身热,恶风出汗,舌苔黄,脉浮数。

  壮药竹罐疗法———风湿病痛克星

  本疗法流传于壮族聚居的广西百色地区,其治疗机理是:通过用煮沸的壮药液加热特制之竹罐,吸拔于治疗部位上,疏调龙路、火路之气机,达到祛风除湿,活血舒筋,散寒止痛,拔毒消肿等治疗效果。适用于风湿痹痛,各种原因引起的腰腿痛、肩背酸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跌打损伤、头痛、骨折愈后瘀积等。

  药罐选取壮族地区特有之金竹制作,以近根部正直者为佳,口径一般为1.5~4厘米,去掉外皮,罐壁厚度适中,口边磨光,平滑,长度为10厘米左右。常用的浸泡药罐的药物有杜仲藤、三线三、五爪风、三角风、八角风、抽筋草、臭牡丹、五加皮、鸡矢藤、石菖蒲等,上药各适量加水煎熬成药液,热浸竹筒备用。

  拔罐操作方法:将适量的壮药加水煮沸,投入已制好的竹罐,同煮约5分钟后即可取出备用。边拔连捞,甩净水珠,趁热迅速扣于选定的拔罐皮肤上,每次拔5~10分钟,第一次拔的时间可短些,拔出后即用锋利的三棱针在罐印部重刺3~4针,又迅速取热罐在针刺部位继续拔罐。如此反复2~3次。每次均须用消毒棉球将拔吸取出来的血液拭擦干净。最后用消毒毛巾轻敷于所吸拔的部位,凉了再换热毛巾,亦反复2~3次。

  哈尼族民间医生樟木治病六法

  樟木为樟科植物的木材,亦名樟树,有特殊强烈的樟脑香气,性味辛、温,有祛风行气,理气止痛的功效。哈尼族民间医生最常用于治疗下列几种胃肠疾病。

  治痧症:症见卒然腹胀,腹痛,喜暖喜按,呕吐恶心,肢冷麻木,唇舌青紫,神疲短气,面色苍白等,用樟木20克,杏叶、防风各15克,南木香10克,生姜5片,水煎分3次服。

  治急性胃肠炎:症见上吐下泻,腹痛畏寒,汗出肢冷,大便清稀,腹胀厌食,活淡苔白等,用樟木25克,马尾黄连、白头翁、血竭各15克,每日1剂,水煎服分3次服。

  治胃肠型感冒:症见恶寒无汗,头部沉重而痛,项背拘急,四肢酸困,腹痛泛恶等,用樟木20克,藿香15克,苏梗29克,苏叶10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治胃痛:症见胃脘胀满,攻冲作痛,牵引胁肋,嗳气泛酸,食少纳呆,舌淡苔白等,用樟木20克,高良姜、香附、白芍各15克,甘草10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治食积腹痛:症见脐腹疼痛,嗳气呕恶,不思饮食。大便泄泻,所下为未消化食物。气味臭秽,泻后痛减等,用樟木20克,马蹄香、山楂、神曲各15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治胃寒呕吐:症见饮食稍多即现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消,胸脘痞闷,倦怠乏力,喜暖恶寒,舌淡苔白等,用樟木25克,草豆蔻15克,丁香、生姜各10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侗医巧用老鹳草

  急、慢性肠炎,痢疾:取老鹳草30克,以水一碗半,煎至半碗,去渣顿服,每日3次,连服2~3日。曾治29例,均于3日内痊愈。

  肩关节周围炎:取老鹳草、灵仙各30克,全当归20克,威灵仙30克,加黄酒30毫升,水煎分3次服。需连服7~10天可痊愈。

  坐骨神经痛:老鹳草、生姜各30克,制香附、狗脊、丹参、威灵仙各12克,生地15克,当归、干地龙、川牛膝各10克,鹿角片(先煎)6克,炒枳壳5克,全蝎(冲服)、制乳香各3克,病久者加黄芪30克。每日1剂,煎2次,加黄酒100毫升同煎,会饮酒者可以多加酒量。10剂后隔3天再服10剂。

  风湿、腰痛、骨质增生:取老鹳草2500克,黄酒25克,蜂蜜150克,将老鹳草洗净,加水煎2次,过滤取汁,再将药汁浓缩至原汁的30%,加入黄酒,加盖焖10分钟,最后加入蜂蜜拌匀,文火再焖20分钟,待冷装罐备用,用时,每日3次,每次1匙。治疗27例,痊愈22例,好转5例。

  风湿关节炎:取老鹳草120克,白酒1000毫升,浸泡5~7天,过滤,每次服15毫升,每日2次。连服3个月。

  仡佬族巧用茄子治病

  1.子宫脱垂:紫茄子50克,烧成炭,研末,开水冲服,每天3次,服药期间及愈后10天内忌行房事。

  2.白带:白茄花30克,土茯苓50克,水煎服,每天4次。

  3.小儿缩阴症:白茄秆、八月瓜果各50克,水煎服。此方不适用于小儿疝气症。

  4.久咳:茄秆90克,置瓷缸或锑锅内煮1小时以上,取其浓汁煮豆腐吃。

  5.久痢:茄根、大黄(酒炒)各50克,水煎服。

  6.疮疖:茄子适量,捣烂外敷于患部周围,顶中留适当空隙。1日1换。

  7.关节痛:白茄根、八角风各适量,熬水温洗患部,同时取汁兑白酒服,每天数次。内服只宜20毫升以内。

  8.落枕:茄叶50克,煨水浸绢热敷20分钟左右。

  维药———沙枣

  沙枣是一种新疆维吾尔族人民喜爱的果品,在新疆有丰富的资源。为胡颓子科植物沙枣的果实。它同时也是一种药物。有健脾胃安神,镇静,止泻涩肠的功用。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

  沙枣在临床上常用于治腹泻痢疾。沙枣含糖量高,干品为62%~70%,其中主要为果糖,果糖在体内被吸收,可转为葡萄糖。所以沙枣即可作一般食用,也可用于糖果工业。

  沙枣与其它枣类一样,还含有其它成分,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等营养价值是很高的。又可健脾胃,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症状。即使在日常食用中,也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

  沙枣味涩,因含有鞣质,有涩肠止泻作用。药理实验也表明,对实验引起腹泻的动物,有抑制小肠运动功能。沙枣是夏秋季食用的一种果品,而夏秋季也是痢疾、腹泻的多发期,而

  沙枣无毒副作用,所以也可大量食用,以起治疗与保健作用。

  沙枣果实浸出物的浓缩液有抗炎作用,可用于肠炎、腹泻,所以可制成其它类型的保健食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