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晓宏|脾气与志气

 傍晚去折枝 2022-12-20 发布于云南

作者简介

 曹晓宏  云南省石林县人。现任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楚雄师范学院学报》主编,二级教授,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语言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高校首批“教学与科研带头人”,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著有《砚池诗词文赋联语选集》。 

      彝族年小长假今日来临,偏偏又恰是行不宜疾步、耳不宜极听、目不宜极视、坐不宜至久、卧不宜极疲的冬至时节,就哪里也不想走,蛰居西山庐中养病休息,倒也有几分怡然自得。偶然间看到一个"地藏菩萨"的公众号推送的一篇文章,题为《什么脾气,就什么命》,觉得有点意思,便随手点开看了一下。

      文中称,佛家之所以把发脾气称为"火烧功德林",就因为一把怒火,能烧尽一切的福禄功德。文章还引了些先贤语典,如胡适说的:"世间最可恶的事,莫过于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过于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又如毛主席评价杜月笙说过的话:"终其一生做到六个字:有本事,没脾气。"

      当然,毛主席这样说,是因为杜月笙曾经说过一句大家都很熟悉的名言,这就是:"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气,下等人没本事脾气大。"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杜月笙的另一句话,即"当年流氓真君子,今日君子真流氓。"杜月笙当年驰骋于上海滩,还真不是靠什么黑帮老大的气势和脾气。观其对黄金荣夫妇、对江湖弟兄、对街头乞丐、对孟小冬、对社会名流、对生前身后诸事点滴,他确实是做到了有本事而无脾气的。难怪连上海滩上的黄包车夫都会说:做人要学杜先生。杜月笙待人,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其平生用事,尽在一个诚字。这显然与一般叱咤江湖的黑老大作派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人格境界也自有卓尔不群之处。

      上述公众号的网文通过这些,简述了人生的一些重要的道理,即生气不如争气,愚蠢的人只会生气,而聪明的人,却会争气。应该说,脾气人人都有,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而已。前述网文也提到"发脾气是本能,把脾气压下去才是本事"这句人人广为流传的俗话,说是这样说,但要做到却很难。上文还举了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愧疚,史文我正好也读到过,他想起对母亲发脾气的往事时说:"我真想告诫所有孩子,千万不要跟最亲爱的人发脾气。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而"地藏"网文有句忠告我十分认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到亲人离我们而去,才幡然醒悟。"文章中的一些语录,虽是在公众网络基础上的引述和梳理,但毕竟梳理得比较简炼,也是值得摘下时常看看的。如:

      "人的优雅,在于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本事越大的人,脾气越小。"

      "人生在世最大的福报,就是好脾气。"

      "当我们拿花送给别人时,首先闻到花香的,是自己;当我们抓起泥巴抛向别人时,首先弄脏的,是自己的手。"

       又如说"人生之中处处皆有气,如怨气、怒气、闷气、小气、丧气。生气伤身又伤心,伤人又伤己,学着莫生气,用志气、和气、才气、大气、福气来化解这些消极的气,人生便会豁然开朗。”我对这篇网文中的其他内容和话语倒是兴趣不大,但文中有关生气与争气、怒气与志气的见解,则又与我时常引用的一句话产生了不少共鸣。

      说到用志气、和气化解怨气、闷气,我常常喜欢引用张謇先生的一句话,就是"不与世界腐败顽劣之人争闲气,而力求与古今上下圣贤豪杰之人争志气。"记得就在本学期开学的系会上,针对师生们对一些评比的人为因素和不良现象产生的不平情绪,我又一次引用了这句话。我对大家说,年轻时喜欢一位名人的有句话,大概说的是生活中忽然多了点什么或少了点什么,都不值得我们小题大作。我讲到,我们特别是年轻人,努力进取无疑是需要的。但作为传统积累型的人文学科学者,首要的还是要坐得住冷板凳,要通过长期坚持,补上我们实际上最致命的短板,即人文视野的狭隘和学问根基的浅薄。这个问题存在于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每个人,也存在于包括一些学位、职称极高的人的身上。倘使来不来就刻意瞄准和运作追求各种各样的那些评比奖次,那么,尽管也可以给自己罩上些虚头巴脑的光环,但那个东西最大的意思,还是局限于私欲的范畴内,对外则多半是喜欢捞点什么的时候有些用途,也可以吓唬吓唬书读得不多的人,然而把精力用在这些评选上,本质上却与杏坛园丁的精神旨归有所区别。我看到施一公教授曾不止一次地谈到过高校内的评价机制问题,他认为,构建一个良好的科学生态尤为重要,不应该只将目光聚焦于发表文章和申报各类奖项。对于高校来说,也不应只是关注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而应该着力为科研工作者营造一个宽松的科研环境。施一公看清了,他说的话,应是对迄今国内高校评价的一个善意的提醒。我总觉得,一曲园丁之歌,其要义应在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应在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用心于此而不必营营于彼,便可以少去许多烦恼和闲气。我在开学会议上讲的这通闲话,我的同事们给予了情不自禁的掌声。当我越是迫切地想要离去现任管理职岗的时候,对我的这些老老小小的同事们就越是怀有一份深深的感激之情。长的三十几年,短的一两年,有他们陪伴着走过的岁月,总是那样美好。

      但或许是到了更年之期,有时我也发点脾气。用前述网络上流传的话来说,就是有本事的人都不发脾气,发脾气的人都没有本事,那么我大概正好就应该划入没有本事的一类了吧。

      然而既为教育者,毕竟不是清教徒,总不能放下脾气、不生闲气就阿弥陀佛,万象皆空。我们的肩上毕竟还有使命担当,还得树木树人,所以毕竟还是要培养一点志气的。我之所以崇仰张謇,并总是不由得会想起他说过的那些话语,原因盖由于此:他摒弃世俗闲气的同时,鲜明地倡导了教育及教育者的志气。

      记得张謇先生在《东游日记》中曾经感慨:"执笔论事而悔读书之少,临事需人而悔储才之迟。举世所闻,余尤引疚。"因为政需人举,人需学造,一国之强基于教育。他认为,"与其得多数无意识之官,不如得少数有意识之民"而更加有益于国,而"欲兴教育,赤手空拳,不先兴实业则上阻旁挠,下复塞之,更无凭借。"所以他才要去兴办实业。但他的兴办实业,则与一般国中民族资本家大异其趣,他不是为了发财,而是为了兴办教育。这就是他的志气。他说过:"人患无志,患不能以强毅之力行其志耳。""夫立志之权自我操之,虽天地而不得限也。""果能以强毅之力行其志,无论成就大小,断不能毫无所成。"而"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兴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他认为:"人皆知外洋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 "中国今日,国势衰弱极矣,国望亏损极矣。""欲雪其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求国民之教育则无与,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先从师范始。"因为谋体育德育智育之本,基于蒙养。他的教育之志就是要从师范做起,他说"范者法也模也,学为人师而不可不法不模。""师范启其塞,小学导其源,中学正其流,专门别其派,大学会其归。"他指出庚子以后,"政府怵于外人之公议仓皇兴学,即以大学为发端,颇被外人讪笑。"

      张謇的教育志气并非只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的。他以"凡作一事,须专须勤,须耐苦劳,须自强力"的坚韧,兴实业,办学校,诠释了他的志向。他的认识是"工苟不兴,国无不贫之期,民无不困之望,可以断言矣。苟欲兴工,必先兴学。"他的办学秉持了"首重道德,次则学术""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其培养则主张以"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作为人才目标。他对待外来和尚,向不抱饥不择食之心,而以"能通中文为最要之事"。他认为"彼各国之挟一学艺而来为师者,不通中文,十常八九猝然聚于一堂之上,教者止授以所长,学者转訾其所短,即有轻玩之心,必不能得启迪之益。"针对"喜谈自由,喜说平等"的现代学子,他鲜明地指出:"自由、平等"不等于"自便、放任"。他认为"以教为育,便是干涉而非放任。放任者野蛮之事,干涉者文明之事。"他坚信"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盖一人无礼则身危,千万人无礼则国危。"然而他的尊礼,却又不是要盲目复古,一味诵经。他说:教育必与时势相消息,倘昧于时势之变迁,墨守定章,一成不变,则其教育与时势不相应,虽有成效,何补于国,何补于民?我曾在一篇讲座文字中说过:"去旧之非,求新之是,权新之用,轨旧之程"就是张謇关于继承与创新的教育辩证法。他说:"謇营南通实业教育二十余年,实业教育大端粗具。言乎稳固,言乎完备,言乎发展,言乎立足于千百余县而无惧,则未也。实业未至人尽足以谋生,户尽不至乏食;教育未至乡里学龄儿童什七八有就学之所,儿童长成什五六有治生常识。"他正是作为志向,作为目标,作为用心营之的事业。

      张謇先生的不争闲气,就是"苟不自俭,何能教人;"就是"忠信持之以诚,勤俭行之如恕;"就是"功不必期其速,事不必遗其小;就是"凡学之道,以静为轨。"张謇先生的要争志气,就是"祁通中西,以宏慈善;"就是"凡教之道,以严为轨;"就是"首重道德,次则学术,""毋为所染,将以移俗,然后可以为人师。"

      执鞭讲台,耕耘杏帐30多年了。30年间,有多少风云变幻,有多少霁月霜痕,有多少聚散离合,有多少雅奏俗尘,大都不记得了。只有教育的事业会永远延续下去,如张謇所言:"万事有始者有卒,教育则有始而无卒之事也;万物有新者有旧,教育则有新而无旧之事也。"

      此时此刻,虽然耳尚未顺,但脾气似乎是早该删去了。往低处说,岂不闻人家有本事的人都没有脾气么?如果没有本事,不是该赶紧的向人家靠齐了么?往高处看,则还是张謇说在南通的那句话:“进德之积分,则在不与世界腐败顽劣之人争闲气,而力求与古今上下圣贤豪杰之人争志气。”这话,当作为师范人永远的座右铭的。

                                                         2018年12月22日

征稿启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