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彼方尚有荣光在

 傍晚去折枝 2022-12-20 发布于云南

彼方尚有荣光在

天宝十五载,繁盛的唐王朝由盛转衰,一场细雨,政治飘摇,随之动荡的,还有恣意骄傲且学富五车的诗人们。人们在动乱中沉浮,有人崩溃绝望,也有人向死而生,有人求神拜佛,也有人相信彼方尚有荣光在。

我永远惊叹于李太白《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旷达不羁、乐观自信的精神。我感慨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请缨前往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的精神。在诗文繁荣的大唐,人人都承认李白是诗中豪者。我觉得,诗仙李白不只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中所描的骄子,他更应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满怀希望之人。

李白去世那年,代宗皇帝不知其死讯曾诏封其进京当“拾遗”(中央决定政策机关里的谏言官),但后世更喜欢称他为“李翰林”。“翰林学士”这个称呼,代表着皇帝的信任,同时也代表着满负文采,他永远是那个“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所描述的意气风发又满腹才情的少年。这位少年爱酒,爱乐,爱富贵,爱虚荣,爱轰轰烈烈,爱建功立业,但他也有《行路难》中“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无奈,他也有跌跌撞撞的人生,他被羁绊于现实,但他始终浪漫,始终相信希望。

我始终感叹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潇洒.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次次抛下家庭,不顾性命,在战乱里艰难地寻找皇帝与朝廷,他辗转多地,乾元二年,杜甫弃官入川,虽避开了战乱,但他仍心系苍生,胸怀国事。他无法停止对实事的关心,他自己受了苦,却总会想到比他更苦的黎民百姓,他自己“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但他想到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虽是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其《饮酒八仙歌》中“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写崔宗之傲视青天,睥睨一切,同时也在写自己的潇洒壮志。杜甫的人生有太多的不幸,他活得很辛苦,他在尘世中漂泊,但他永远善良,永远相信光芒。

我绝对沉醉于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几经波折,最后归隐田园,他对政治官场有多失望,就对自然山水有多热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他在一片混沌污浊中找到了自己的救赎。王维是天之骄子,他以才华交换权利,他也得到过诸多贵人的情谊与提携,但他也因此遭受了诸多不公与厄运。他总结自己的人生:“少年识世浅,强学干名利。徒问闻跃马年,苦无出人志。”他意识到自己的期冀已经落空,他也清晰地预见接下来的结局与走向,但他只是冷漠地望着它以不紧不慢的距离逼近。他在没有仕途出路的夹缝里,窥探到日常生活中微小的花落花开、日升日落,他写下他心中眼中的山水田园:“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我们不会记得王维的谄媚,不记得他的污点,我们只会记住蓝田草堂和“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的诗人王维。王维有诸多身不由己,但他永远宁静,至死热爱山水。

诗人们也许沦为争斗的工具,也许被迫作为时代的陪葬品,但他们始终不曾放弃希望与善良,他们坚强,他们相信总有一天会是守得云开见月明,他们相信彼方尚有荣光在。

每个诗人都曾是少年,而少年永远年轻。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少年》中写道:“少年就是少年,他们看春风不喜,看夏蝉不烦,看秋风不悲,看冬雪不叹,看满身富贵懒察觉,看不公不允敢面对。只因他们是少年。”

我们也是少年,我们也许身处黑暗不见光明,也许灵魂残破不得救赎,也许疾世愤俗不得公允,世人说我们离经叛道,荒诞无理,世人笑我们胆小懦弱,无所大为,可我们是少年,我们是最热烈、最经得起质疑批判的人。

“少年不惧岁月长,彼方尚有荣光在。”只要我们朝前走,前方必有曙光等待我们的到来,我们只要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迎来拨云见日、云散月明的世界。

扫二维码丨关注我们

作者|赵春香

审稿|代美玲

排版|张璐

图源|网络

雁阵起,弦歌急 | 路且远,光阴迫

期待看到您的 留言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