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案例丨“空壳化”的偏远农村,“协同式”互助养老怎么做?

 乐康居 2022-12-20 发布于福建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在我国农村地区,仍以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但是随着农村青壮年去城市发展和农村“空壳化”现象的加剧,家庭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老人更高水平的养老需求。互助养老模式在农村地区逐渐得到发展,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实现老人在熟悉的社区生活养老,还能给予老人更多的社区支持,提升老人的幸福感。北京市昌平区润德社会工作事务所(以下简称润德社工)从2017年开始在昌平区兴寿镇香屯村开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项目,从农村老人的自助、互助和共助三个维度出发,逐步开展农村“协同式”互助养老模式的探索。

图片



香屯村基本情况

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香屯村为自然村,居民600余户,常住人口3000余人。通过项目前期调研,项目组发现:本村60岁以上老人约有300余名,其中独居、空巢老人126名,患有老年病、失能、高龄老人64名。这64名老人中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常见病的有32人,冠心病搭桥、支架、脑血管后遗症的老人15名。可见,独居、空巢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非常不乐观。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很多老年人有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出现失落感、孤独感、恐惧感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往往影响其生命健康。

2017年5月,润德社工农村互助养老模式项目组开始在香屯村开展专业社工服务,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搭建有效交流平台,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帮助老年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提升其养老生活质量和水平,增强其老年生活的安全感、幸福感。

图片



项目服务思路

润德社工在设计项目之初就建立了项目整体服务机制,并确定了具体服务思路,推动项目从“自助、互助和共助”的服务模式开始探索,逐步形成“协同式”互助养老模式。

在整体服务思路上,润德社工希望按照“自助、互助、共助”的协同参与引导机制,通过持续的项目服务,关注农村留守、空巢等老年人群体的生活现状,通过3—5年的时间,打造以村委会为平台和核心,以专业社工和老年志愿者为主,社区多种内生资源为补充的“协同式”互助养老模式。

在具体服务思路上,润德社工采取精细化个案管理的社工服务模式——通过开展居家安全、健康管理等小组服务,关注农村留守老年人群体的身心健康;通过多种形式的朋辈支持小组和团建服务,搭建老年人群体的交流平台,构建农村居家养老朋辈支持体系;通过专业个案服务回应农村空巢、独居、失能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为其提供精神慰藉,提升其生活质量和水平,增强其老年生活的安全感、幸福感;通过培育、规范和引导农村养老志愿服务团队开展定时巡查、访视等为老服务,实现老年人邻里守望、互相帮扶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

图片
▲社工协助香屯村老年志愿者走访困境老人后开展讨论总结
图片



项目实施过程

在具体服务中,润德社工按照构建“自助、互助、共助”的老年人支持网络的思路,在社工、志愿者联动的服务理念支持下,从农村社区内部资源入手,开展多层次的专业服务。


(一)增强老人自助支持,营造良好养老氛围

开展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社区养老、敬老和爱老氛围;另一方面要从老年人个体需求和支持出发,开展支持性服务体系建设。2017年,润德社工入驻香屯村之初就开展“安享幸福——农村老年人关爱项目”。

前期服务以宣传为主。首先,社工从道德层面进行广泛宣传,通过传播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增强村民们养老敬老尊老的意识,提升老年人群体的地位,促进老年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其次,社工从安全角度开展居家安全、法律等知识讲解活动,通过建立安全知识沟通平台,培养老年人群体的安全和保护意识;再次,通过专业个案服务满足农村空巢、独居、失能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和情感支持需求;最后,通过整合链接社区医疗、民警、法律援助等方面的资源,建立社区老年人守望小组并融合到农村养老支持保障防线中,实现农村老年人的自我帮助和支持。


(二)打造朋辈互助体系,构建邻里支持网络

项目实施第二年,在前期农村老人个体支持和能力提升的基础上,润德社工根据老人的不同需求,在香屯村开展“邻里守望”——农村留守老人关爱项目,从农村老人的朋辈支持和邻里关系层面开展支持服务。

例如,通过开展健康管理小组,关注老年人群体的身心健康;开展老年人朋辈支持小组,搭建老年人群体的交流平台,构建农村养老互助交流体系;组织老年志愿者协助开展社区节庆活动,引导志愿者参与重要节日慰问独居老人活动,引导“邻里互助、安全同行”互助养老服务志愿者团队开展定时走访、上门服务等活动,实现农村老年人的邻里守望和互相帮扶,构建农村养老的朋辈、邻里互助支持体系。

图片
▲社工发动香屯村老年志愿者开展“做爱互助的人,建有品质的村”志愿者宣传招募活动

(三)加强代际养老互动,形成多元共助局面

项目实施第三年,在“邻里守望”朋辈邻里互助服务的基础上,润德社工结合香屯村老人的实际需求,开展了“一盆地”——农村老年人关爱项目。远郊农村社区的老年人群体对于土地的依赖程度比较高。润德社工从农村老人的“土地情结”出发,以“一盆地”特色小组服务为线索,将农村低龄老人、高龄老人和其他老人的需求进行分类识别和分层服务,鼓励和引导低龄老年志愿者将“一盆地”绿色种植送到患病、失能、高龄老人的手中,让这些困境老人在家也能感受到土地气息带来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同时,通过开展“幸福同分享”困境老年人关爱陪伴志愿服务,重点组织社区儿童、青年和社区内其他资源的志愿力量,实现农村养老服务互助功能由“一元”向“多元”转变,最终达到社区养老服务的各类相关群体、内外部资源和力量共同参与和协同服务。


(四)开展志愿助老实践,实现协同互助养老

通过三年的陪伴,润德社工已经在香屯村建立了多支老年志愿者队伍,并在老年人自我支持、互助支持和多元共助基础上,为老年志愿者队伍提供养老参与和实践的机会。

2020年,润德社工开展了“志愿服务助力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探索”项目,在前三年的项目实施基础上,社工持续关注农村留守、空巢老年人群体,重点关注空巢、高龄、患病、失能老年人的生活困境。通过组建“老党员志愿服务队”协助社工开展个案服务,切实解决农村老年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化解家庭矛盾等;通过组织“巾帼为老志愿服务队”开展“乐享银龄·笑对危机——公共危机下农村留守老人支持小组”服务,提升老年人应对危机的能力和为老志愿服务队伍的服务能力,并通过对志愿服务队伍持续进行职能转化、赋权增能和参与引导,促进其与社区居委会、专业社工和其他助老力量形成有效、有序的协同互助养老服务合力。

图片



农村“协同式”互助养老经验总结

“协同式”互助养老模式是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一种创新形式,“协同式”互助区别于近郊农村的“整合式”发展规划和养老趋势,它更强调对于远郊农村和自然村庄内部资源和内生力量的有效发掘。在专业社工的介入下,逐步构建农村老人个体、朋辈和邻里之间区域化互助支持网络,强调社区老年志愿者和专业社工的协同合作,共同开展农村互助养老服务。


(一)立足养老文化传统,营造良好互助氛围

润德社工注重从道德层面对养老文化传统进行多角度的广泛宣传,如通过张贴宣传标语、宣传画,发放爱心册等,传播传统孝道文化和养老敬老优秀案例,间接提升了老年群体的地位。

在孝道宣传的过程中,社工还结合香屯村老人的年龄结构和需求分布情况,从低龄老人入手,将对项目内容和养老服务感兴趣的老人发展为志愿者,组建社区老人志愿互助小组,发挥社区老年志愿者力量,利用农村社区浓厚的人缘和地缘关系营造互助养老氛围。这也为后续共助服务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整合农村内部资源,构建互助养老体系

润德社工从农村老人的朋辈支持和邻里关系等老老互助层面以及不同人群的代际互助层面开展互助支持服务。

一方面,通过“巧手扮亮生活”老人朋辈支持小组和低龄、高龄老人结对子的形式,搭建老年人群体的交流平台,构建农村居家养老朋辈支持体系;

另一方面,以重阳节、春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以邻里建设为主题,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区节庆活动,同时引导志愿者参与重要节日慰问独居老人活动。

此外,引导社区互助养老服务志愿团队开展定时走访、上门服务等串联性活动,实现农村老年人的邻里守望和互相帮扶。


(三)结合远郊村庄特点,创新互助养老模式
图片
▲香屯村互助养老模式主题研讨会

与近郊村庄的融合发展型养老互助服务模式相比,远郊村庄由于对城市中心的依赖程度较低,邻里关系相对稳定以及村委会定位明确等特点,需要社工挖掘社区内生资源和志愿力量,走“协同式”互助养老服务路线。

润德社工在社工、志愿者联动的服务理念和前期多年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探索的基础上,规范和引导老年志愿组织开展探索性实践服务,并积极总结相关经验,组织专家对香屯村的农村志愿服务互助养老模式开展研讨,初步形成了具有昌平区农村特点且具有可复制性的农村“协同式”互助养老模式。

(作者单位:北京城市学院公共管理学部社会工作专业教师)
作者:宋利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2022年10月下刊,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