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里江陵一日还//施谦

 益之作品 2022-12-20 发布于湖北



  这是一千二百多年前一个春意盎然的季节,峡江中早已冰消雪融,万木葱郁。江中的桃花汛水也似乎一日比一日激荡和欢快。清澈的江水在两岸峭壁的夹峙中以不可阻挡之势向着西陵峡口奔涌。江中,一叶扁舟在激流中顺流而下,快如利箭。李白伫立船头,任疾风吹拂长须。此时的他,清癯憔悴,一袭皂衣裹住单薄的身躯,裂裂地向后飘动。而此时他的内心却如峡江的春水,翻滚起伏,欢快激荡,眉宇间也时不时露出些许的快慰和喜意。


  几天前,也是在这条江上,但他却是溯江而上,而且是戴罪之身。因了皇室的倾轧,李白为永王璘一案获罪肃宗,被长流夜郎。他在悲愤中辞别了所有的亲朋,在孤寂中踏上了这条不归之路,经巴蜀远去黔西北。这是李白的第二次放逐。当年,他凭借自己的才情,博得玄宗的赏识而进入朝堂,却因不谙世情,恃才倨傲,藐视权贵,得罪了杨贵妃和高力士之流,最终落得个赐金还乡,结束了短短三年的朝奉天子、夜宴群臣的官场生涯。那一次放逐,使他再度浪迹江湖十一年之久。安史之乱,使李白再生为朝庭尽力之心,于是受永王之邀,出任幕僚。然而,书生怎懂权术,在皇位的争夺中,永王兵败被诛,李白当然逃不掉干系。就这样,李白从浔阳经由长江而入巴蜀去黔。


入蜀之旅,于李白是何等的沮丧,“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第一次放逐,毕竟还有皇恩浩荡,赐金还乡,充其量也不过是“使我不得开心颜”。而此次哪有当初的疏放,而是以不赦之身,长流不得归。李白凝望两岸黑黝黝的山峰,真感到悬崖绝壁就要倾压下来。行一程,李白的心情如纤夫的脚步,一步更比一步沉重。他好想借纤夫的号子喊出心中的愤慨,好想用峡江的洪水冲刷掉心中的不平。然而,李白不能。李白的心头还残存着隐隐的期望,他不愿意自己的一生就这样默默地在蛮荒之地湮灭。他还想有朝一日能出仕济世。


  终于,船行到了白帝城。这个刘备兵败后临终的托孤之地,该有多少的悔恨和忧愁,该有多少的无奈和彷徨。李白来了,李白的心情并不比先主好多少。先主多少还有一片江山可托,可李白呢?李白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别妻离子,永不得归。在这个长夜如磐的白帝城中,李白面对滚滚而下的峡江,想了一些什么,我们只能从他以后的一些诗句中知道。


  李白没有想到,这一夜过后。事情突然有了戏剧性的变化。“传闻赦书至,却放夜郎回。”皇帝的赦令到了,赦李白无罪,止遣返还。此时已是乾元二年(759),唐肃宗登基的第二年,天下已经太平,李白绝处逢生。就在这样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就在这样一个旭日东升的黎明,就在这样一个彩云缭绕的白帝城下,李白没有丝毫的犹豫,掉转船头,向白帝城作了最后的辞别。李白伫立船头,思绪翩翩,昨日与今日已迥然两重天。他感到天是如此的澄澈,云是如此的绚丽,山是如此的青翠,水是如此的碧绿。一切都是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尽管归舟快如利箭,但李白仍嫌慢了。他要把这一喜讯赶紧告诉亲人,告诉朋友,去和他的那些酒友、诗友们再一次痛饮,“但愿长醉不复醒”,“与尔同销万古愁”。


  三十多年前,他走过这条水路。那是他第一次“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第一次出川离开家乡江油城。当年的他,风华正茂,已然才情横溢。他乘船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群山隐退,顿觉平畴无限,视野开阔。他禁不住吟出“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诗句。那个情景,李白没有忘记。这次东出峡江赦还,李白的第一站还是荆楚故地——江陵城。对这里,李白有着浓浓的怀念之情。在江汉平原的十多年期间,他娶妻生子,并以此为中心游历了南到洞庭、东至吴越,北上长安的广大地域。这一次,当然还是先到江陵,然后再图后举。


  李白在船头伫立,觉得畅快极了。两岸青山扑面而来又迅急退去,参天古木中,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不绝。巫峡过了,西陵峡也即将过去。李白的诗情在心中喷涌而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啊,轻舟已过万重山。千里迢迢的流放已成往事,前面已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李白那种重获自由的喜悦跃然脸上。


  转瞬间,南津关一闪而过,李白的眼前豁然开朗。万重山峦已逝,千声猿啼已寂,江陵城已遥遥在望。李白的心头更加按捺不住,“逶迤巴山尽,摇曳楚云行”,“江陵识遥火,应到渚宫城”。
  楚地应是李白漫游四海留驻最长的地方。这一次他决定多盘桓一段时间。因为这里有他的亲人,有他的故友,有他崇拜的屈宋遗踪,有他向往的楚都纪南。再者,他那颗饱浸忧伤的心身也要得到安静的休养。


  这一呆,李白从春到秋竟盘桓了半年之久。(他临江而赁的小巷,被后人命名为青莲巷)麦熟季节,他挥毫写下了《荆州歌》:“白帝城边足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荆州麦熟茧成蛾,缫丝忆君头绪多。拨谷飞鸣奈妾何。”这首诗当是写他夫人思念他的心情吧。到了秋天,江汉平原的景色更美了。九九重阳节,已届58岁的李白也要登高望远,以寄托心中的思绪。这一天,他来到江陵城西北的龙山落帽台,赏菊饮酒,回味落帽典故,联想自身遭遇,不免喟然长叹:“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此日饮罢,李白余兴不减,次日再上龙山,登台而饮:“昨日登高罢,今朝又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这一生,已遭两次放逐,菊花何太苦,正是自己的写照。


  不久,李白告别江陵,去往江夏,遇到长安故人韦冰。故人相逢惊喜异常,满腔悲愤再次迸发。他感叹自己是“我窜三巴九千里”,“夜郎迁客带霜寒”,“病如桃李竟何言”。悲愤之余,李白高吟:“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暮年的李白,赦还的喜悦早已淡然,而心中的积怨和积愤却难以释怀,越来越厚。这种心情恐怕就是当初在白帝城所想吧。


  困顿潦倒之际,李白只好投奔族叔李阳冰,寄人篱下。三年后,李白在安徽当涂长辞人世。有人说是病死,有人说是醉酒而溺。我信其酒醉而溺之说。这才是李白的死法,也只有李白才有如此浪漫的醉中捞月之举。只不知,李白在坠江之时,可曾想到白帝城的那片彩云,峡江中的那叶扁舟,高岩上的那声猿啼,江陵城的那星遥火。我想,李白至死也不会忘记的,因为下江陵是李白人生最后的一次转机和希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