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必读书1:那座埋葬爱人的坟墓

 沏杯茶2023 2022-12-20 发布于山西

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座坟墓,是用来埋葬所爱的人的。

——司汤达

《红与黑》问世,至今已有191年。在其出版后的近200年的文学史上,它是所有文学专业人员和文学爱好者绕不过去的伟大作品。有的人从中读到爱情的悲剧,有的人从中窥探拿破仑时代的政治生活,还有文学史爱好者从中梳理“意识流”的渊源……无论哪一种,都足以证明这部作品的伟大和不朽。

我呢?只读过一遍。大学期间。依然是懵懂无知的岁月。

至今印象深刻的细节只有一处,那贵族的女儿玛特尔在男主于连死后,将他的头颅买下,亲自埋葬。马车上,她手捧着情人的头颅,即便他临死也未原谅自己,但玛特尔那份至纯至真的爱恋却始终未变。

也许真的年少时光,对爱情的憧憬依然停留在如此“山盟海誓”的阶段,希望在自己的爱情里也有一位玛特尔,大胆、单纯、热烈,勇敢地、飞蛾扑火般的去投入一场爱情,而那个幸运儿竟然正好就是自己。哈哈!现在想来,幼稚地可以和我4岁的女儿一起玩了!我记得当时在课堂上分享这部小说时,我还比较了福克纳的短篇《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很认真地分析西方文化中的“头颅情结”。其实,打动我的都是因为那份热烈地不像话的爱情。包括《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女主的守尸行为非但没有让我感到一丝的恐惧,反而从内心深处对女主这种对爱情的热烈生出了一份敬意。这份热烈如此绵长而持久,不因尸体的腐朽而腐朽半分。

是的,《红与黑》这部小说可以分析的东西太多了,但我更想谈谈它向世人所展示的一条“幽径”,“爱情”的热烈正在消亡,如玛特尔一般的女孩,势必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爱情,因为从她选择以“热烈”的方式去爱的时候,早已有一座“坟墓”等待着她,等待着埋葬她,毫不留情。

许多《红与黑》的读者不喜欢玛特尔,因为她的骄纵,因为她的出身,甚至因为她身上缺失了大多数人身上所具备的一切世俗特点。的确,一开始,我也如此。为什么?当时的我不明白,现在,我懂了。是因为我想当然地将自己代入了故事情节,想当然地将自己和于连捆绑在一起。出身卑微却自视甚高的于连不正是许许多多像我一样的普通人家的孩子吗?我想,那些反感玛特尔的男性读者恐怕和我有着相似的心理吧?

于连也不喜欢玛特尔,因为她出身高贵,她身上的傲慢像刺一样会深深地伤害于连。可于连身上的倔强和美其名曰为“自信”实则为因自卑而滋生出了强大的自傲,却也深深地吸引着玛特尔。于是,于连固然不喜欢她,但她可以成为于连向上不断登攀,最终成为上流社会一员的“天梯”。

悲剧就此上演。热烈的爱情,纯真地像火一般,却遇上了冰炭般的利益,纯真被热烈欺骗,单向度的付出收获的只有悲伤。

许多年以后,那些不喜欢玛特尔的男孩们已经长大了,心智成熟的他们更能理解于连的用心,可也多了一份对玛特尔的同情和喜爱。玛特尔没有错,她应该被原谅;爱情没有错,爱情应该被原谅,错的只是安排这一切的司汤达。

好吧,司汤达,也请你原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