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教材插图”说起

 沏杯茶2023 2022-12-20 发布于山西

(问题严重的教材插图)

(这张插画问题更严重)

先定一个调子,这是意识形态的问题,不是小事情,也不该热闹几天就没事了,更不能不痛不痒地走过场。

这几天因为这个事,和学生有过交流。我想起小时候好像没有过专门的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在小城市长大,记忆中真没有),但我们也似乎也不会有太多这方面的担忧。

为啥呢?

因为我们小时候唱红歌,看红色电影,就连玩游戏都是“警察抓小偷”“好人打坏人”。学校组织春游必去狮脑山,那上面有“百团大战纪念碑”,清明节则去烈士陵园扫墓。我记得每年的戴红领巾仪式也在烈士陵园举行。那时还会有老战斗英雄到我们学校演讲。

后来,就是西方的东西大量地涌入。好莱坞大片、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耐克阿迪……好不好?真的挺好的,视野一下子被打开了,原来除了《地道战》《地雷战》还有《拯救大兵瑞恩》,除了包子馒头油条还有芝士汉堡和炸鸡块,单调的衣服终于得救,对钩和三道杠成为少年们的最爱。
我也一直觉得这没什么问题,可年龄大了,见的多了一些,想的多了一些,翻回头来看,“文化多元”是不是被偷梁换柱般地定义成了“漂亮国文化”,“审美多元”是不是莫名其妙地就等同于“漂亮国的审美”?
到底什么是“多元文化”?是文化的丰富性,还是文化的霸权性?是谁有特色谁能吸引人,还是谁有权力谁能吸引人?我们对多元文化的选择权是不是在无形之中被剥夺了?网络看似洪流似的信息是不是雷同的太多,尽管被包装了各种各样的外衣,但内核依旧是那几样东西呢?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漂亮国的东西,那既是粗暴反智的,也是不符合现实的。但我们也必须认真深入的思考文化的问题,“拿来主义”的方法真的也适用于文化吗?要知道,全盘接受别人就等于全盘否定自己,这无异于自杀行为。
许多事情总是经不住去细想,细思极恐就是这个意思。就这件事而言,有人说人们想多了,上纲上线了,我看未必。
如果把视角提得高一些,站在更高一些的维度来看这个事情,其性质的严重程度令人惊恐。
文化侵蚀就是如此的特点,缓慢地从看似细枝末节的地方入手,却是根本性的、底层性的渗透。
也许有人会觉着这不是“恶意”,而是“愚蠢”。好,姑且我们同意这样的看法,那么,我们是不是要追问一句:教材,这么重要的书籍上,为何在把关上形同虚设?如果联想到多年前鲁迅的文章都能被删除,是不是意味着这种“愚蠢”已经不可救药?
原谅我语言有些激烈,情绪有些激动,不过能够克制自己没有爆粗口,我已经原谅我自己了。

(从前的教科书插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