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要早一点,语文要好好学

 沏杯茶2023 2022-12-20 发布于山西


从狭义的角度看待“学习”,可以说学习是争分夺秒,时不我待的。人生就那么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它应该做的事情,过了就过了,就要紧接着做下一个阶段的事情。指望着一直做什么事情,或者跳过哪个阶段,也不是没可能,但那都是小概率事件。作为个体,你这么“不按常理出牌”要付出的代价一定很大。

如果把“学习”的概念扩大一些,从更宽泛的角度来定义学习,其实,学习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但读书要早一点,让积累的时间更长一些,让沉淀的知识更深厚一些。这样,伴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一个人的智慧方可能显现出来。

读书早一点,就是一旦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就要马上开始。不要再等下去,不要再想明天开始也不晚。明天一定就晚了,因为明天又会有新的诱惑出现,读书就可能又被拖延下去,被挤到后面去了。

是的,读书也是一种诱惑,它给你的感觉是不断给你打开一扇又一扇新的世界之门,你探身进去,就能看到各种各种的新鲜人、新鲜事。有的花红柳绿,有的黑白分明。你能看到善,也能看到恶,还能看到忠奸难辨;您能看到人,也能看到鬼,还能看到人鬼难分。你会置身沙漠戈壁,你会走过印度恒河,你会翻过喜马拉雅,你会横渡亚马孙河。你可能抓起一把汨罗江畔的沙土,你可能踏过赤壁滩上的古旧战场。耳畔,会响起稷下学宫的琅琅读书声;鼻尖,会浮动虎门镇上的浓浓硝烟味……

读书早一点,就是让自己早一些浸染文学的洗礼。文学即人学,读文学,读的是千秋万代里不变的人性,读的是大国小家分合聚散的悲欢。它告诉你古早的祖先如何在农活之余唱着山歌水调度过生活,它告诉你英雄如何摆脱平庸改变历史,它还会告诉你历代文人心中九曲回肠的心路历程,它也会告诉你儿女情长从来都是最美的故事……

文学向你展示的是人类的心灵史,它亦是解读人性密码的终极钥匙。我们说成长要得到智慧,那么文学就可以为你提供这样的智慧。

或许你会觉得文学还是离你的距离太远,其实也不尽然。近几年,国家一直在提倡“大语文”,其实它不仅仅是针对学生群体,它面向的可以是所有的人群。

有人说,如果一辈子只学一门课,那就应该是语文。

语文所代表的不只是一门学科,而是人们生活的一面镜子。阅读和写作能力不仅是考试的内容,它们更是一个人能否不断进步,上升到一定阶层的关键。我记得吴军说过,如果你想要进入那个阶层,最好要掌握那个阶层的用语,而这个教育,需要有语文来完成。进一步说,语文教育还涉及人的存在、生命意义,尤其是快乐情感的获得和价值观的构建

在这个焦虑的时代,能够获得快乐的情感不是我们的基本需求吗?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能够构建自己的价值观而不茫然失措,难道不是我们的幸福吗?而它们正是语文的价值!

最后,讲两个小故事:

在美国中西部,世代当农民的人日常所用的词汇只有一千五百个左右,这意味着他们的思维无法超越这一千五百个词汇所能表达的范畴。相比之下,一个生活在城市、受过高等教育的美国人,日常使用的词汇超过一万个,能拼写的单词达两万个以上;接受过研究生教育的人则能够认识约四万个单词。而以文采见长的丘吉尔,他所掌握的词汇多达二十万个,甚至有人估计,这个数值接近五十万。为什么词汇量重要?因为词汇量决定了一个人能够从事多复杂的工作、思考多复杂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它也决定了一个人的智力水平、生活质量和职业发展。

曾经有个俄国学者,名叫亚历山大·罗曼诺维奇·卢里亚。1931年,他在考察过程中和一位从不使用文字的农民有过一段对话,是关于熊的。俄国学者问这位农民,在遥远且下雪的北方,所有的熊都是白色的,新地岛位于遥远的北方并总是下雪,所以那里的熊是什么颜色?结果那位农民却说他不知道。学者没有放弃,他又把刚才的信息重复了一遍,并再次询问新地岛的熊是什么颜色,农民依然说他不知道,并且表示他曾经见过黑色的熊,可没见过其他颜色的。当这位俄国学者最后一次询问这位农民,新地岛的熊是什么颜色时,这位农民终于说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他说他们只聊见过的东西,不聊没见过的东西。事实上,这位农民的语言体现了他的思维习惯,那就是他往往只谈论自己感官范围之内的事物,而不习惯依赖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进行推理,这种思维习惯恰恰是单纯地使用口语却不做阅读导致的。

所以,读书要早一点,语文要好好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