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戈尔巴乔夫访华,邓小平礼节上有两个特殊安排,事后才知大有深意

 数字人生6688 2022-12-20 发布于山东

1989年5月15日,中国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为了这位客人的到来,中国进行了多方面的工作,当时的老前辈邓小平更是评价:“三年多以来,就想着今天怎么样跟他谈。”

这位隆重登场的人,便是有“历史活化石”之称的戈尔巴乔夫。而他的到来,不仅是中苏30年隔阂对立以来的第一次正常化,也是这段时间以来苏联最高领导人的第一次访华。

这是历史的关键时刻,中国进行了相当多的准备。这之中不仅仅有邓小平的千言万语,还有双方见面之时的各项礼仪细节。

有意思的是,在诸多准备之中,有两个细节需要被着重提到。

这两个细节后来被告知是具有大有深意的礼仪安排,当时为了选择如何安置才最为妥当,甚至我方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那么问题来了,如此重大的会面,为何要纠结两个礼仪呢?

一、戈尔巴乔夫访华前奏

将时针拨回1988年,中苏关系迎来了一次转折,双方决定再一次进行正式的外长交流会议。

当时负责参加会议的是中国外长钱其琛,他在1988年12月1日抵达莫斯科。来到这里以后,钱其琛就柬埔寨问题与苏联外长进行交流,双方交流非常顺畅。

而且,钱其琛还在克里姆林宫见到了戈尔巴乔夫。根据钱其琛的回忆:当时的戈尔巴乔夫滔滔不绝,为人非常热情,给人一种春风得意的感觉。

当然这些都只是小事,最重要的是,在交流之中,戈尔巴乔夫居然破天荒地提到:“在中苏之间发生了一些事情,苏联方面也有过错。”

听到这番话的时候,钱其琛还怀疑自己是否听错了,因为在中苏关系破裂的30年以来,这是苏联领导人第一次公共场合承认自己的错误。

在确认对方的回答后,钱其琛已经意识到了,苏联这是真心想与中国修缮关系。

果不其然,在钱其琛表达中国领导人欢迎戈尔巴乔夫访华时,苏方立刻就与我方达成约定,戈尔巴乔夫将在1989年正式访华,并且与邓小平同志会见。

这在当时是一个重磅消息,因为这个消息意味着:在将近30年以来,中苏关系将会第一次真正的走向正常化。

不过我们也知道,戈尔巴乔夫访华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进行各方面的准备和谈判。

首先,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对中国进行回访,双方又一次讨论到了柬埔寨问题,而且邓小平同志还在上海会见了这位苏联外长。

就是在这次会面中,邓小平说出了那句让人铭记于心的历史名言:“结束过去,开辟未来。”

这番话直接点明了戈尔巴乔夫访华的意义以及中苏的未来。对于这次谈话,苏联外长充满信心,并且提出戈尔巴乔夫建议5月15日至18日将会访华。

当然在此期间双方也存在一些矛盾,例如苏联想绕开柬埔寨问题,直接敲定戈尔巴乔夫访华。但邓小平态度很幽默地说道:“谈话还未结束,希望你们继续工作。”到头来还说了一句俏皮话:“访问日期由两位来定,我听你们指挥。”

在中方坚决的态度下,苏联不得不与中国共同发表的关于柬埔寨问题的声明,这才再宣布戈尔巴乔夫正式访华。

在确定了访华之后,中方便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工作,由于这次访华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既含有破冰之旅,又具有见证未来的意义,所以点滴准备,丝毫不得马虎大意。

二、两个特殊安排大有深意

有意思的是,在诸多紧张的准备中,有两个安排格外显眼。这两个安排是关于和苏联同志的称呼礼仪,以及与苏联领导人见面之后的礼仪相关问题。

作为现代人,对于这些见面礼仪肯定不以为然,毕竟只是一个形式而已,何必纠结那么多。但也许我们不会想到就是这两个小小的礼仪后面,居然包含着两个国家的历史背景,还有关于中国的政治态度。

首先来看关于对苏联的称呼。

根据历史记载,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中国与苏联人的交流都是以“同志”相称。这一点在影视作品中经常体现,意思是指苏联与我国是共同的战友,是共同开创美好未来的斗士与同袍。

之后中国建国了,双方的称呼又有了一些变化。

——在1949年到1950年时,中苏双方曾经相互称呼对方为先生,其中的代表就是毛主席访问苏联,就被苏联公开报道称他为“先生”。

那么为何曾经的同志会变成了先生呢?其实这里面有国际政治讲究。

过去我们是共同革命奋斗的战友,所以亲密无间之下可以称之为同志。但是后来双方变成了两个国家,那自然就不能简单地以“同志”来称呼了。

而且毛主席等领袖一直追求平等、独立自主,他们也有自己的思虑与考量,在冷战格局之下,我们不想让别人认为我们是苏联的附庸。所以先生二字虽然稍显生分,但也恰逢其时。

因此,有过这样的历史背景,当戈尔巴乔夫到来的时候,如今两者算是“破冰”,因此称呼必须要谨慎考虑。

有的同志就认为:同志这个词代表着战友感情,代表的可以将背后交给对方。可是这些年来,称呼“同志”显然不再适宜?

但也有同志表示:苏联依旧是社会主义国家,大家依旧是共产党,或许还是可以用“同志”来称呼。

当时党内有比较激烈的讨论,大家各有看法。由此可见,一个小小的称呼背后实在是承载了太多的历史。

不过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大家还是定出了一个章程。

即:“在访问日常表演会请帖上称呼,戈尔巴乔夫及其他苏联人为'同志’。在会见和会谈中也可以称之为同志,但一定不能频繁。另外在新闻报道中,对苏联人还是以职务相称。”

如此这般安排,可以说是很中性,很妥帖。就这样称呼的问题被解决了,但是,还有一个见面的礼仪行为还没解决。

按照以往的惯例,为了表示和外国领导人的亲近,我们除了握手以外,还有一个拥抱的礼仪。

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经常出现,其中,我们所熟知的勃列日涅夫就经常喜欢拥抱亲吻脸颊。除此之外,我国领袖接待一些外宾时,也的确经常会选择拥抱。

而正如上文所说,从国家属性来看,中国和苏联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在这特殊的年代里,彼此间的确可以拥抱。

但还是那个问题,彼此之间对抗太久,隔阂与流血,实在是让这个拥抱宛如怀中生刺,让我方无法接受。

而且按照邓小平的说法,拥抱还有另一个含义。

回顾当年中国和苏联的交流历史,我们曾经紧紧抱团,以结盟的方式应对未来。但是在新的时代下,“不结盟”才是主流,曾经的结盟抱团方式也已经彻底成为了历史。

所以我们要的是“不拥抱”,这三个字代表的是不抱团,其形象地勾勒出中苏关系未来的定位:睦邻友好,只是平等的合作关系。

当明确了这一点以后,中方代表立刻在礼仪中进行了安排,中苏双方以握手为礼,以“不拥抱”来面对这次会谈。

从中可以看出,为了这次历史性意义的会面,邓小平在礼仪上确实下了功夫,每个称呼、举动的确都如同他人所说的那般是大有深意的。

三、历史意义的会面

在确定了这两个细节之后,我方又面临了一个难题。

邓小平提出,在与苏联外长交谈的时候发现,苏方译员讲的汉语很费劲,这无疑会影响邓小平和戈尔巴乔夫的谈话,同时影响效率。

按照当时的传统,两国领导人交流之时,各自有各自的翻译,但邓小平则说由我方译员一个人翻译双方领导人的话语,这样方便、快捷一些。

而苏联方面也觉得这样妥帖,最终同意了这一请求,于是我方就派出了外交部俄语界的后起之秀宫建伟作为双方会谈的唯一翻译。

到此为止,所有的会谈细节全部解决,接下来就只等戈尔巴乔夫的到来。

时间终于来到5月16日,在9点35分邓小平同志在女儿的陪同下,来到了东大厅,和李先念等领导人见面之后,邓小平感慨的告诉大家:“在这三年时间里,我就想着今天怎样和他(戈尔巴乔夫)交谈。”

从这番话可以看出,邓小平有太多的话要聊,这注定了此次会谈将是一个重要时刻。

时间来到10点整,戈尔巴乔夫终于来到的现场,一直走到邓小平前。

双方对视了一眼,这一眼仿佛跨越了20多年,在一两百盏镁光灯的银色火海的闪烁之下,两位领导人的手握在了一起。

历史在这一刻出现了转折,中苏双方再一次走向了合作。

在经过简单寒暄后,双方开始进行会谈。

作为老前辈,邓小平率先开口,开场白就是之前所说的那8个字“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然后邓小平开始回顾列强侵华的历史,根据会场记录,前后有四五十分钟。

在这些内容中,曾经提到了沙俄,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还提到了双方的关系,曾让中国人感到屈辱。

但画风一转又聊到了中苏的合作,尤其是提到了20世纪60年代的大论战。

针对这一时期,邓小平直指当年的核心:“双方都说了很多空话”,“现在我们也不认为自己当时说的都是对的。”

在说完过去后,邓小平收回话题,依旧回到那八字方针,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接下来要把重点放在未来。

在接下来的谈话中,的内容对当时的苏联颇有借鉴意义,甚至可以不夸张地说,邓小平的话也许能够改变历史走向。

例如,邓小平强调,各国都有根据自己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因为社会主义是没有固定模式的。

又例如,邓小平反复强调,苏联正面临复杂的关口,邓小平不断地讲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内核,他真的想要帮助苏联这个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其实站在后来的历史来看,如果戈尔巴乔夫能够听懂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经验,并且在当年找准方向,说不定苏联就或许会是另一番光景了。

但可惜,历史没有那么多如果。

也许真的如同邓小平所说,为了和戈尔巴乔夫谈话,他准备了整整三年。

这既是对过去中苏关系的总结,也是对中国和社会主义马克思未来的思考。邓小平的话一直收不住,连续讲了两个小时,期间同志不断的递小纸条告诉邓小平超时间了。

但邓小平依旧洋洋洒洒,还在继续聊社会主义。

直到超出时间半个小时后,邓小平才略带歉意地说,人家在催我了,好吧,现在去吃饭吧,好在我们可以边吃边聊。

四、邓小平的伟大

从这一段的表现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邓小平不仅对社会主义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建设颇有经验和总结,同时针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太多的想法,也许是长辈对晚辈的传授经验,也许是对于苏联的某种期待。

邓小平真的有太多的话想说......

这一次会议聊了很多内容,邓小平也是说得酣畅淋漓。那么作为与会的另一个主要成员,戈尔巴乔夫又是什么样的态度呢?

根据会场记录来看,戈尔巴乔夫对邓小平的态度是十分尊敬的,甚至双方的代表都有一种感觉,这不完全是一次两国领导人的会谈,更像是后生对前辈的一次倾听。

在会议结束后,当时参与访问的苏联代表还曾经感慨:戈尔巴乔夫到北京是去朝见邓小平的,无论在哪方面来说,他都只是个小字辈。

事实上这种说法不完全夸张,因为邓小平无论是对于治国的经验,还是曾经经历过的历史,都远远超过了戈尔巴乔夫。

正如他们年龄所表现的一样,邓小平已经是八十五岁的高龄长者,而戈尔巴乔夫只是一个五十八岁的后生。

当然戈尔巴乔夫也的确非常的谦虚面对邓小平的讲解和分析,他总是回复,是的,同意,完全赞同。虽然偶尔也会插上一两句,但往往都是以幽默的口气来渲染谈话氛围。

另外,戈尔巴乔夫在充分听取了邓小平的建议之后,他也说出了此次来访的三层含义。

一个是对两国曾经的历史问题,苏联有自己的看法。二个是对两国在不太久远的过去产生的问题,苏联感受到了有一定的过错和责任。三是同意过去的问题到此为止。

通过戈尔巴乔夫的表态,包括邓小平在内的中方代表,都深切感受到了戈尔巴乔夫希望双方改善关系的愿望。不过虽然彼此达成了不少的共识,但就政治生态问题,戈尔巴乔夫还是有自己的想法。

就这样,戈尔巴乔夫完成了与邓小平的会面,他的第一次访华此后圆满结束。

从当时的角度来看,两国的历史似乎正按照邓小平的八字方针前进,未来似乎有无限的可能。但谁都没有想到,这个无限可能却突然戛然而止,而且苏联居然在随后的一九九一年解体了。

这一切是那么的突然,这一切是那么的猝不及防。过去还与大哥较量,突然之间变成了我们就是大哥了,这种转变曾经一度让我们不适。

也许当年邓小平已经遇见到了什么,所以他宁可超时半个小时,也要反复地向戈尔巴乔夫讲述社会主义的真谛,讲述自己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但可惜,很多时候历史无法扭转很多时候,只能留下叹息。

唯一庆幸的是,虽然邓小平的话没有改变历史,可是他留给本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却让我们创造了未来。

戈尔巴乔夫和他的苏联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我们中国和特色社会主义却还会不断的前进,直至实现人类共同富裕的目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