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四军中走出来的将帅(195)——张英少将

 兰州家长 2022-12-20 发布于甘肃
文章图片1

张英将军

张英将军,原名黄文荃,别名莫高芳。1914年农历5月出生于广西省灵川县三街乡(今兴安县溶江镇)大埠头村。父亲黄钟衡,民国初在四川省当过数月县官后赋闲。张英4岁丧母,父亲续弦后一年,继母去世。再娶,定居桂林。张英在桂林读小学、初中。父亲去世后,张英在桂林高中就读6年,毕业后由二姐资助入北平私立朝阳学院读书。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与进步学生和共产党员有过接触。因平津危急,家里便叫他返回桂林,到雷平(今大新县)县立师范讲习所任教员。一年后,张英因有共产党嫌疑不能继续任教,回家后和农家女季卓今结婚,第二年生下一子黄学悟。婚后,张英到义宁县立师范讲习所教员。1935年,张英考进上海大夏大学,想借机参加共产党组织。

到上海后,张英即参加了爱国学生抗日救亡运动,上街游行时被伪军警打破眼镜、撕破衣服,仍毫不畏惧。1937年2月,张英加入中国共产党。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张英坚持领导上海学生救亡协会工作。1938年底,被抽调到苏南苏州、无锡一带活动,任中共江苏省委路东特委组织部长。在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越过京沪路后,张英自觉和其他同志一道热烈拥护“江抗”东进作战,服从“江抗”指挥,动员当地武装加入“江抗”序列,壮大主力。1939年10月“江抗”奉命西撤,张英按陈毅、叶飞等要求,以留下在阳澄湖地区后方医院养伤的30多个伤病员为基础,组建了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简称“新江抗”),积极领导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支持援助“新江抗”坚守苏常太阵地,为以后谭震林率部东来再次打开东路抗战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1940年,在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谭震林奉命从皖南来到东路后,张英坚决支持谭震林迅速开展东路抗战的努力,任东路特委书记。领导地方党组织建设,发动组织群众给“江抗”部队大量人力、财力、物资、粮食援助。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张英任新四军第六师十八旅政治部主任。6月下旬,日军对东路“清乡”前再任书记,带领少数部队到常熟组织反“清乡”斗争委员会,在“清乡”圈内坚持艰苦斗争。一个月后,奉命率一部分干部、战士分路突围北撤,任第十六旅五十二团政委。1943年春,张英任高邮县委书记兼县独立团政委,苏中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领导地方进行“三三制”政权建设,并领导县独立团和民兵配合主力部队,进行大小数十次战斗。1945年4月27日,参与指挥部队拂晓前在高邮境内三垛河、新庄至野徐庄一段,布下长约7华里的“口袋阵”伏击日伪军,经两个多小时激战,歼敌1800多人,俘日军7人、伪军958人,其中有日军顾问、伪少将团长、中校副团长等,取得了抗战以来高邮县境内最大一次大捷。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英任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十七师政治部主任,第十三纵队三十七师政委。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胶东保卫战、胶济路中段春季攻势、淮海战役。在1947年冬至1948年春新式整军中,张英提议要求全师连队各支部把共产党员标准和党员名单公布于众,发动群众广泛提意见,帮助党员改造思想作风;改选党支部,健全集体领导制度,吸收工农出身优秀分子入党。通过新式整军运动,解决了“为谁当兵、为谁打仗”思想问题,掀起了群众性练兵高潮。在济南战役中,张英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火线政治工作,特别是战斗最激烈时刻,指挥各级政工人员到现场进行火线鼓动。1949年2月,张英任第三野战军三十一军九十二师政委。率部参加了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战役,直到进军东南,解放福州、厦门、漳州。

1950年3月,张英调中央军委二部,入驻外大使馆武官训练班学习;10月任中国驻瑞士大使馆武官。1957年,张英入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学习。1960年9月,任总参情报部任副部长。1964年7月,兼南京外语学院院长。1975年5月,任总参情报部顾问。

1961年,张英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

1982年8月,张英离职休养。

1984年6月14日,张英在北京逝世,享年70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