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诗歌报福建工作室60期心得交流集粹

 中诗报 2022-12-21 发布于河南

中国诗歌报(中诗报),让诗歌温暖人生!

中国诗歌报福建工作室编辑部

总编:海底月

副总编:杨优

主任:香雪

主编:柳汀

副主编:厦明、天海

值班编辑:厦明、渝.周郎、拼搏、柳汀

遴选编辑:黄自强、渝.周郎、厦明、天海、无语、董志明、阿范儿

传稿:天海

文档:柳汀

诗评编辑:霞光、溪子、吴瑞玲、拼搏、王娜、阿范儿、天外来客、淡然、黄自强、天海、厦明、董志明、故园情思、秀水沥阳、郑后华、柳汀

‬本期题目

‬1.《快乐征程》

2.《冬天近了》

3.《拾枫》

4.《石头》

5.自命题,题目自拟

出题:厦明、阿范儿、故园情思、一枝梅

7.石头

文/倚栏观景(江西)

无任在山川还是河流

总以坚硬自居

为基,经得住千斤的重压

如磐,经得住雨水的冲刷

时间的风化,滴水的穿透

那要另当别论

其实,突兀或深藏不露

人们最不喜欢那铁石心肠

平躺,或制造悬念

人们都盼着一块石头落地

可石破天惊

投石问路,点石成金

亦可借它山之石

但千万不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黄自强浅析】石头在印象中是多么坚硬,既能经受风雨的冲涮,也能垫基堪当大任,同时还可以借它问路,用它威震,几乎趋向完美。但任何事物都有弱性,随着时间的风化,敌不过滴水的穿透力,寓意要用辩证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千万别肓目崇信,无不充满哲理韵味。

【故园情思浅析】条件照应着个性的形成,从初始的坚硬到风雨蚀骨所经历的过程,每一段落皆表露无遗。其虚拟的一面是对人的敲击,也是人们在特定环境中应适应的操守。

【董志明浅析】原始人类与石头结缘,便开启了文化,而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石头被赋予物质、精神上的寄托体。“石之美者为玉”,是把它作为财富;说它“坚硬”、“突兀”、“深藏不露”皆言本真,又可象征人的人格精神。它与人的生活、性格、命运总是息息相关。造房为基,凿磐成碾;孤僻不化者生“铁石心肠”;事圆功满者皆了“石头落地”的心愿;不同凡响的举动能使“石破天惊”;秘密行动者总需“投石问路”的试探过程;勤动脑筋办事可收到“点石成金”的效果;借力助力便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策略。石头也有“软肋”,可风化,可“水滴石穿”,它有可能是危险的肇事者,悬空飞来致人命,故愚蠢的人想以它的力量来完成不可告人的行动,往往形成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不堪局面。诗歌给予读者一份石文化的大餐,又给人启迪:看似自然本真的东西,也有参透不尽的玄妙,当以一分为二的认识思维方为至理。

【秀水沥阳浅析】石头,有隐没在泥土里,默不作声;有凸起在地平线上,如高山耸立入云,默默承受时光的消磨,但是,坚硬的本质始终不变。诗人抓住题目,以前人对石头的一系列认知,各类石头的特点,所处的地理位置,排列出来一串串成语,从表面到内核,对石头进行一番全面描述,拟人化的说出了一番做人的道理。可见作者慧眼识珠,下笔时做足功夫,颇具匠心。

【淡然浅析】倚栏观景老师的这首诗利用特写镜头将“石头的各种品性”展示给读者,从而来让读者悟出人生哲理。诗人利用对比这一修辞手法,隐喻出自己对人性的剖析。虽然全诗只有短短的14行,却容纳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反思。诗中丰富的内涵,客观地选择意象,以及辩证的思维方式,是审美理想发展的形式。这首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给人的印象是:“自然而不自然,工巧而不矫饰。”

【天海浅析】这是一首哲理诗,以物启人,描绘出石头的特性,默默在各处安卧,却显示出坚硬的担当责任,由物及景推演到情感,令人沉思……

20.一场小雪

文/木井(安徽)

一场小雪,今年的冬天又长高了一截

目光所及,草木消瘦

而镜中的影子越发臃肿

是啊,我时常躲在影子里修饰沉重的肉身

当水面溢出足够多的阳光时

散落在水里的云朵才不会溅起人间的涟漪,

可是。中年的风声拴在春天的风筝上

留下众多疲惫的漩涡

如果北风的刀再锋利些

你就能看见,我深色皮肤下

——雪白的脂肪和鲜红的血液

是它们一次次在悬崖边举起,无量汐河的流水声

让我看见那是炊烟升起的地方

一次次阻止我滑向夜鹄幽怨的怀抱

【秀水沥阳浅析】下雪了,冬天长高了,中年人也有了腰围,而日子却在暗暗消减。身体的改变影响了心理的变化,目力所见的风景是以前的再版,从故乡到我的内心活动,就如被一本书的缝纫线牵连着,把已经走过的生活轨迹紧紧缝合,顺着针眼,就看见了人生脚步扎下的历程 ,溢出来的是一幕幕景色,是对故乡的深切的爱恋。本诗写得深情,幽远,诗人对生活的激情,对生命的感慨,全都隐在了诗行里面。

【天海浅析】诗人借一场小雪叙述浓浓的乡愁,把游子对故乡情感抒发。一片雪花一个故事,风悠悠,情深深,扣紧了读者心扉,又勾起我们的童年美好记忆,故乡啊!是难忘的父母恩情,是难忘的山水村庄。

【柳汀浅析】一场小雪,今年的冬天又长高了一截,中年的风声,春天的风筝,疲惫的漩涡,北风的刀,一场小雪,小诗寓意的是一场人生。生活告诉我们好像什么都有,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其实,人生往往并不都是快乐的。但当苦尽甜来之时,这是一个人灵魂的孤独酝酿而出的芳香,相信有一天,你终将成就了自己。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无需艳羡他人,只要我们找到自己,活出自己,这就足够了。

21.石头

文/远山(内蒙古)

与其说石头

不如说说碾子、说磨

这两位大神

在我懵懂的记忆里生根

撒一把豆、填一把谷

或是用人推、或是用驴拽

若干圈的磨擦与碾轧

于是就顺着横的竖的缝隙

滚落出或白或黄的粉沫

正如老祖宗的过往

我的童年交织在

新旧事物更替的边缘

现在再想寻它

只能去某地的乡土博物馆

或许在哪个村子的角角落落

它已沉眠 一觉睡去

或许万年万年万万年

【董志明浅析】凿石成碾成磨,是老祖宗的杰作。这种笨重的生产、加工工具就像“大神”一样能解放人的苦力、能遂人的心愿,演绎了一段艰辛不屈的历史。诗歌分四节,有明显的起、承、转、合构思脉络。第一节的“起”是开门见山点题说事;第二节的“承”是侧重说“磨”的功用,叙事真实具有现场感;第三节的“转”是追昔,其妙是既点先人的经历,又点“我”认识石磨的年代,与第一节形成呼应;第四节的“合”言碾、磨沉眠消失。整体上的抚今追昔,流露出对先人们智慧的敬畏之情,同时又倾诉了先人们的苦难经历。其最后一句用反复修辞强调了一个事实:笨重的劳动工具将永远成为历史,但我们不要忘记历史。

【天海浅析】第一段由石头联想到碾子,石磨,这是大多数人童年里的故事。第二段描述碾子,石磨的作用,及操作场景,生动形象。三,四段说明自己的童年过往,表达了对新旧时光变化的坦然,对旧物件的怀恋。

【厦明浅析】石头是我们这个星球上,大自然当中最为基础的一种资源,在人类起源的过程中,先人们就会就地取材,利用石头来制作工具和各种物品。随着人类的进化,石头更是被重视,利用和改良。有的可能被淘汰和放弃,被放进历史的博物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石头一定会被被赋予更多的使命和价值的,为我们这个星球做出更大的贡献。

【天外来客浅析】石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那两扇大神的力度,曾经的曾经,把无私奉献给人类。那巨大的咬合力中,把五谷交错荼扉碾成粉末。无论碾扎或是搓揉都是取来食物的通道。那是的人推着实是艰辛之苦,若牲口代推那是十分幸运。时代变迁,石头完成了历史使命,静静的躺在大地上,聆听人们的追忆。

【拼搏浅析】有许多故事总是让人难以忘怀,作者说的两位大神,是碾子,是石磨,也就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用碾子用石磨磨出白面和米,就是这两位大神的努力付出,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样的东西极其少见,或许在某个村子的角落里,或许博物馆里可以看到,它们成了永久的回忆。

25.放下江湖和雨水

文/褚向平(河北)

霜天冷寂

一个人 一本无字经书

在窗台

放下了雨水和江湖

放下了金风玉露

卑怯到尘埃

安静想一想三月燕子

如何飞落的屋檐

想一想山茶花

天空下如何烂漫

静静的河水又如何

在它的岸内

微浪翻拍

想起自己在某个午后

也曾经把所有的慵慵

沉迷不前 如今

躲进这冷寂霜天

竟不知怎样消磨时间

颓废 懦弱 一任肉体活着

精神遁于尘外

往后余生 我又将什么

朝向蔚蓝 将豢养的

一片空白何时写满箴言

何时把属于自己的

一缕晨曦

高高升起

【阿范儿浅析】无字经书,实际上是一个人的回忆。这里也是霜天的代指。放下雨水,就是春天已经过了,江湖,是一个人奋斗过的地方。都放下了,说明一个人的心开始走向低迷。他说“躲进这冷寂的双天/竟不知怎样消磨时间”你看,人就是矛盾体。忙的时候想清闲一点,真的清闲了呢,他又觉得无所适从。往后余生/我又将什么朝向蔚蓝。将豢养的一片空白/写满箴言。他并未认输,他一直在想“把属于自己的/一缕晨曦/高高升起”。嗯,那同样是被雨水浸润的江湖。

【天海浅析】这也是一首哲理诗,提出了人生路上必须面对的问题。红尘滚滚,人人都在江湖里拼搏奋斗,为生存,为名利,为孩子和家人。担责任义务。奔波中不被江湖左右难,保持初心和良知更难。放下江湖随心随缘全靠个人修练。

38.山顶人家

文/驿都人(重庆)

雾在谷底淌,

云在屋檐挂。

鸡鸣桑树枝,

犬吠青石坝。

面对峰峦吼一声,

远山近壑齐应答。

鲜菇松下采,

嫩笋林中挖。

烟熏老腊肉,

糯米猪儿粑。

竹筒接来山泉水,

柴火烧开泡新茶。

暮色入远野,

山小明月大。

松涛浸夜色,

归鸟过岚垭。

醒来不知身何处?

透过纱窗看月华。

呵,山顶人家……

【故园情思浅析】看似顺手拈来平仄有韵的一首诗,读来却是清新脱俗,听觉视觉所感受如身临其境。画面感强,且朦胧且优雅,而最后一句的“呵,山顶人家……”余音袅袅,绕梁越川回味无穷。

【霞光浅析】文字如行云流水,清新自然,仿佛站在云雾缭绕的山顶,远看近看都是一幅灵动的画面,久久的停留在画面里,沉浸在大自然的美好之中。读后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醉在作者的文字里,不能自拔。太棒了!

【郑后华浅析】读罢该诗,如身临其境,看到山顶人家住在人间仙境,叠词造句有唐诗宋词的风格,可见笔下工夫,同时,对山里人家的生活理解到位,细致入微,不错,值得学习。

【董志明浅析】采用古风体形式叙“山顶人家”的自然环境、生活特产、迷人夜景,情感丰满,趣味浓厚,并酿造韵律,很具备民歌传唱的风雅。最后一句(一节)抒情有画龙点睛之效,其中的“呵”,蕴万种感叹,藏一心向往。

【王娜浅析】远离城市喧嚣,居住山顶。享受着云雾缭绕、鸟语花香、鸡吠鸣叫的清闲。吃的是大山上绿色无污然的食品,让人惬意。晨曦、晚霞、明月清风相陪,如置身于人间仙境。一首描写大山深处美景怡人。抒发出诗人向往一种闲适生活的情怀。欣赏阅读。

【天海浅析】一幅浪漫的山水画,风景优雅醉人。一段山里人生活的丰富故事,读来如身入其境,令人陶醉。

48.寻根

文/翁堂明(广东)

将果实退还给花朵

将花朵退还给枝桠

将枝桠退还给树干

将树干退还给幼苗

将幼苗退还给一粒种子

将一粒种子退还给泥土

将泥土退还给父亲吧

他和泥土靠得最近

他知道怎样善待泥土

【黄自强浅析】作品采用倒叙方法逐步层层递进,果实来之不易,它要经过花朵的孕育,而花朵又必须接受枝桠滋润,从枝桠到树干,再返回幼苗,直到还原一粒种子,其中的演变并不重要,而泥土才是生存的本质,寻根別忘了那方山水,寻根,别忘了辛勤耕耘的父亲。

【故园情思浅析】一系列的反退语言皆为回归所铺垫,那童年是很多人不愿意失去的。土气的样子是父亲最美的一面,而我们是从这里获得最多的营养而壮根硕枝的。所以我们应当追根溯源,时时反思,才能升华为一个不忘根本的人。

【霞光浅析】有哲理的文字,能开启读者的智慧。人间万物,都是轮回,种子植入大地,长成果实,果实又变成种子,回归大地。就像落叶归根一样,叶的死亡,也是生命的开始,无论经历怎样的繁华与颓废,最终回归泥土,寻找根。父亲就是我们的根,有根在,就一定融入根的生命里。

【董志明浅析】从形式上看,以两行、三行形成一个镜头切换,有意营造诗的架构跳跃。其七“将”句又形成排比气势定格了思潮流动方向,两“他”句是以因果关系表述收束全诗。从内容上看,是由果至因的逆向思维来“寻根”,也就是运用能制造悬念的倒叙方法来揭示主旨,赞颂父亲爱土地的深情。然“他和土地靠得最近”一句令人遐想,似有追怀的伤感。假如你从特殊到一般的哲思上看,此诗又有寓意。凡经营任何事业的芸芸众生,当“果实”摘到手时,不免要总结一下这“果实”呈现的不平凡经历,也要在“寻根”中圈定卓然奉献之人,奖励优者,激励后者。故“寻根”也可看成是寻找成功之母的智慧之举。

【溪子浅析】父亲离泥土最近,和泥土最亲,我们都是泥土养大,泥土养育了树木果蔬,父亲和故乡养育了我。父亲是我的根,“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所以要倾其所有回馈。诗作表达了诗人对父亲和生养自己的故乡的思念、报答,或许还有对土地流失的担忧。

【天外来客浅析】寻根,不由人想起故乡故土。那个泥土里的芬芳,始终是生命的起源之地。犹如果实是花朵的蜕变,枝桠是花朵的庭园。树干又是枝桠的靠山,幼苗又是土地之子。一个回馈光芒的苏醒,是父与子的情怀。善待土地,等于善待我们的衣食父母。致敬作者,一个个类推词句,把寻根的究地推向高潮,进而把索引直推靶心。

57.寓言

文/继辉(厦门)

我们谈论

一个深不可测的泥潭

淤泥富有弹性

你说,铁锹摆出胜利者的姿态

我说,我们的双脚

已经陷入其中

头顶掠过一群飞鸟

它们叽叽喳喳

仿佛在说

看,两只坐井观天的青蛙

【瑞雪丰韵浅析】该文作者采用寓意故事,也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字成语,“坐井观天”来暗喻不深测泥潭淤泥的弹性为例,来揭开哲思人生路艰难,探讨该思路命题,文章哲思妙想,可读性强,也可喻坐井观天,形容人的心胸狭窄,妒嫉心强的陋习陷阱,以飞鸟喳语来衬托,人与人之间要友好相处,笑迎美满答谢及爱心付出……

【董志明浅析】诗歌创新,寓言也注入新的形象。原“坐井观天”是以青蛙拟人,而此诗则直接将人放在谈论泥潭的事件上,以展示那个“你”的阿Q精神和这个“我”的绝望态度,再借飞鸟的“叽叽喳喳”予以嘲讽,现代用锹来挖掘淤泥简直是回头倒退,只在口头上叫冤而不付诸行动改变状态的人更是惰性不堪。既无视大世面,又沉浸自卑之中,便是此“坐井观天”所嘲讽的对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