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立人生之平衡术之“迷和悟”【14】

 新用户97560OBk 2022-12-21 发布于江西

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据《坛经》记载,五祖弘忍大师把六祖惠能从黄梅一直送到九江驿,即今之江西浔阳一带。弘忍让惠能上了船,亲自为其摇橹,准备把慧能送到彼岸。船上两位大师有了上述经典且充满禅机之对话。大意是言,人迷茫困惑之时,需要老师之指点和解惑;明白顿悟之后,则自己解决自己之困惑和问题。

迷,侯马盟书=(辵,行进)+(米,"眯"的省略,半睁眼睛,看不清),造字本义为辨不清前进之方向。

,籀文=(两个五,即"吾",我)+(心,本性),造字本义是“明心见性,发现自我”。古之禅师认为生之最高境界就是,体认自性,超越生死。

迷茫困惑,万般皆苦。一般而言,在未明心见性之前,每个人的人生皆会迷茫和困惑,充满着痛苦和烦恼。因为无始无明,便起烦恼,生迷茫;迷惑之后,造种种之业,如善业、恶业、无记业等等;因为业,又会招感六道轮回之苦果。故而在生命未解脱之前,一般处在“惑、业、苦”的循环之中,不得自由,不得自在。

佛法看起来浩瀚如海,其实整个佛教所有之教义皆是围绕“迷悟”两字来展开。“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在佛家看来,人人皆有清净本性,无奈为业力所障。愚迷之人,不见自性,处处烦恼;觉悟之人,念念见性,随缘自在。

佛陀在觉悟证道时曾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在佛家看来,破除迷茫之根本,在于明心见性,去除我执我妄,找回本真本我。

关于“迷与悟”,六祖惠能之诠释,颇有见地。他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大意是说,人处于迷之状态,即为凡夫。反之,人若是能脱迷入悟,则就是由凡入圣。由此看来迷与悟,其实就是凡夫与圣人之本质区别,迷了就在东方,悟了就在西方;迷了则乱,悟了则净。

心理学家认为,迷茫出现之根本原因,主要在于世人对自己之未来的强烈忧虑和不确定性。所谓上帝视角,一般包含时间和空间两块。站在上帝之视角来思索生命,或许会多几分豁达,少几分困惑。

其实,迷和悟,往往一念之间。一念迷,即是凡夫;一念觉,即为佛陀。故有“佛是已觉之众生,众生是未觉之佛”一说。

世之高手,往往可以一击中的;真正的智者,领悟虚无,洞察真相。好比盲人摸象之种种意象,其实是盲人们妄想分别执着而产生。世人所谓之明了,多为一种“小悟”;真正的悟,离一切相,心无所执,此心不动南怀瑾先生也说过,离开了一切的相就是佛,是真正的佛。

世上本无事,庸人多自扰。究其源,在于自我,在于无明,在于执妄。

生命如同草木,本无意义,不过世人赋予了太多之期许。人生最重要的,或许应是诗意的栖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