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是一位20世纪的画家和艺术教育家,他终其一生矢志不渝地推动中国传统水墨画的传承与发展。潘天寿认为,不能将水墨画直接看作是仿古,亦不能一味持回望传统的态度。20世纪的艺术家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他们的艺术中反映出社会、文化及政治环境的剧变。 
对于潘天寿的研究,在图像和文本上尚亟待细掘挖。 天价《耕罢》是潘天寿真迹吗? 左:潘天寿 耕罢 纸本设色 227cm×121cm 1958年 私人藏 右:潘天寿 春塘水暖 纸本设色 248.5cm×102cm 1961年 私人藏 
左:潘天寿 海榴世所稀 纸本设色 107cm×42cm 1965年 私人藏 右:潘天寿 海榴世所稀 纸本设色 107.5cm×53cm 1965年 四川江油李白纪念馆藏 
上:潘天寿 记写雁荡山花 纸本设色 185cm×358.5cm 1957年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下:潘天寿 记写雁荡山花 纸本设色 150.2cm×364.9cm 1962年 潘天寿纪念馆藏 《午睡》中石头上的猫冷吗?
《江山如此多娇》是祥瑞山水吗? 《行乞图》有什么深义? ......
周飞强著《潘天寿作品丛考》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了三十篇对潘天寿作品考索的小品文。书中作者还专门对一些具体作品和文献做了较深入一点的考订,对《烟⾬蛙声图》《江南⽔满》《雁荡⼭花》等作图像学意义上的专⻔讨论,扩展相关研究的边界。还有关于信札、诗作、佚⽂及⾏迹等的零散论述,以便于更深⼊读解其⼈⽣。如此,以期真正地把潘天寿研究往前推进⼀步!关于潘天寿的研究,我个人一直有个特别简单且相对主观的想法,就是尽可能多地找寻其稀见作品,哪怕仅仅是图版也行,然后认真地去一幅一幅精读,如此可能会得出一些相对扎实的结论,更接近历史的真实。这便是我写作本书的缘由。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对潘天寿的一些作品做点考索、考辨和考证,它是我的个人研究专集《细读潘天寿》的延续。我虽自我感觉此书会较前一本书有所进步,但仍免不了有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因为,常常自己认为重要的文献,在旁人看来却可能一文不值。我个人的能力又极为有限,稀见作品原作很难亲眼获观;即便是找一两幅作品图片,有时也要费九牛二虎之力;要深入细致地准确读解,更是难上加难。而且,鉴于多种原因,书中所能呈现的只是所获图像的十之七八而已。右:潘天寿 一溪花放暮春天 1954年 72cm×30cm 1959年 潘天寿纪念馆藏 (图片来源:《浙江画报》,1958年第1期) 所幸,如今是一个所谓的“读图时代”,图像阅读更为直观,易于读者赏鉴,但图像的泛滥已如同图书的出版数量剧增般,逐步让人们失去了精读作品的兴趣。不过,像潘天寿这样的20世纪中国画巨子,我觉得仍有必要围绕着“读图”,尽量简要地展开对作品本体、画家主体及艺术社会史等方面的叙述。本书呈现的一些新的图像材料和相关文献,可能会给研究者和读者增加一点阅读的欲望。左:潘天寿 睡猫图 纸本设色、指墨 87cm×76.2cm 1954年 中国美术馆藏 右:潘天寿 午睡 纸本设色、指墨 92cm×77.5cm 年代不详 私人藏本书的主体内容,便是三十篇对潘天寿作品考索的小品文。它们有点像读画札记,我以同图式的作品为组别,主要是想找寻同图式却又不太常见的潘天寿作品图像,并大略概述其创作、展览、真伪、流传、出版等信息。这样可能有几点用处。一是丰富潘天寿作品的资源库,把一些散见各处的图像给研究者呈现出来,勾勒其背后隐含的信息,加深对同类型作品的认知。二是为市场上一些作品的鉴定提供参考,尤其是潘先生在世时正规刊物上发表的图片资料,无疑是判定相关作品真假的重要依据。潘天寿 江洲夜泊图 纸本设色 164.5cm×108.7cm 1954年 潘天寿纪念馆藏三是对于研究潘天寿的作画情境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比如《江洲夜泊》一画,同题作品图式在不同时期有所演进;《晴峦积翠图》一画,两幅图间隔二三十年仍大略相同;而《竹谷图》一画,最早可追索到1932年的一幅,若据此再论1954年的两幅图是从写生得来,就未必确切。很多同图式的作品,我们或许可以说画家有变体作画的意图,但是更多只能说是一种习惯,比如应付参展或者友人求画时,画家态度认真,多画几张以便挑选整体更令人满意的一幅。当然画家确也有在不同时期
有相同情绪的表达,因此画了类同的作品,如此等等。我们需具体作品具体分析,简单忽略和过度阐释恐怕都不太妥当。左:潘天寿 竹谷图 纸本设色 100cm×46cm 1954年 私人藏 右:潘天寿 竹谷图 纸本设色 102cm×46cm 1954年 私人藏 四是为潘天寿的艺术活动情况增补点新材料,或纠正以往研究中的一些谬误之处。坦白说,这些短文略显浅薄,且得之偶然。最初兴之所至所写的
《天价〈耕罢〉是潘天寿真迹吗?》被《美术报》的微信公众号发布后,获得了一些积极的社会反响,这极大地激发了我撰写这一系列文章的热情。自媒体的信息传播及时、迅捷,对图像的质量要求也没有那么高,在“图文并茂”上似乎反而更出色,因此我把一些原本篇幅较长的学术论文,也分拆改写成了所谓“轻学术”的这类文章。当然,本书所录有多半的这类小文章都未曾发表,均是我最新的写作成果。 潘天寿 江天新霁 纸本设色 72cm×241cm 1959年 私人藏书中我还专门对一些具体作品和文献做了较深入一点的考订。像陈正宏先生对潘天寿《烟雨蛙声图》的索引,我觉得是非常精彩的研究成果,但对于其从“两部鼓吹”引申出国共两军交战的背景,以及对画家真实情绪的把握,我有些不同的意见。而对潘天寿以往研究中的一些材料使用错误和缺漏,我也集中做了考订。我想,对于历史研究而言,这是必需的。至于潘天寿的手札,以往的研究中未有专门的分析,我也拈出一些做了粗略的讨论。现在看来,有些材料的运用前后会有重复,但是出于对每篇文章论证完整性的考虑,还是作了一定的保留,这是需要对读者说明的。值得一提的是,澳洲学者罗清奇[Claire Roberts]的《潘天寿的艺术》是一篇老文章,我们把它翻译出来,不仅是因为文章本身给人很多读画的启发,同时它也在提醒我们:潘天寿研究的国际化,以及潘天寿艺术的国际性。要命的是,它总让我感觉,我们的研究某种意义上远远没有外国人做得细致、认真。另外,我还花力气搜集了一些潘天寿不太为人所知的文字材料,有些征引于文中,另有四篇附录于后。实际上,这些是和他的那些稀见图画一样重要的研究史料。我个人觉得,如果说这本书能有什么价值,部分也即在于此。还需要说明的是,我并不懂画,古典文化的学识更极匮乏,我关于潘天寿画作真伪的判断、诗文的理解,以及一些重要问题的分析,可能是不准确的,本书的作用无非就是抛砖引玉。这就像我自己经常从别人不太准确的研究中得到很多启示一样,本研究或许可以给有心人带去一些不一样的思考。我的主观愿望就是去做点力所能及的、尽可能基础的工作,至于笔墨、章法、格调等更高层面的论题,我还在慢慢学习和领悟。诗人北岛曾写道:“艺术并非爱好,而是死亡的召唤”。这话用在潘天寿先生身上,好像也恰当。而我个人觉得,从事所谓的学术研究也是如此,冥冥的机缘巧合中,“潘天寿”引领着我往前走,以躲避生活带来的各种苦痛,去直面历史的苍凉和宇宙的浩瀚,直到死去。作 者生于1980年3月,浙江武义县人。浙江大学历史学系学士,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硕士、博士。2005任职于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至今。出版有《读画说史:稀见美院名师国画作品考》《细读潘天寿》和《艺术大师之路丛书——诸闻韵》(合作)等专著。发表论文《图式的精神性——略论潘天寿的艺术品格》(载于《中国书画》,2004年第7期)、《潘天寿纪念建筑空间剖析》(载于《建筑创作》,2006年第1期)和《公共性与博物馆的转型及实践》(载于《新美术》,2008年第1期)等。参与2005年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中国美术馆学引论》(第二成员,2008年结题)。 



▲《潘天寿作品丛考》书影 https://m./h.Uj2e1ce?tk=YAjzdeELwYG CZ0001 
走近潘天寿先生,还可以读读这些书纪念潘天寿诞辰120周年 
《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图册》
许江 主编 高世名 陈永怡 副主编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为纪念潘天寿诞辰120周年,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推出:《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图集》。画册收录了潘天寿代表作共近120幅。 
本书清晰地梳理、呈现潘天寿先生代表巨作和卓越的笔墨成就,将潘先生的画作、画论、诗词编织为一体来详述潘天寿先生在文化、艺术和教育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 ♦︎ ♦︎ 
《民族翰骨:潘天寿与文化自信——纪念潘天寿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
许江 主编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本书系“纪念潘天寿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在近现代中国画发展的历目前,潘天寿先生以“强其骨”“一味霸悍”的雄强气概,独辟途径,刚健为宗,立奇达和,以“不入时”的抗争,铸就了一种使人惊动的大力和大和谐,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潘先生说,“艺术必须有独特的风格”,而“风格之难者,在于特别高,特别显”。 独特风格的形成,是一件不简单的事,一要不同于西方绘画而有民族风格,二要不同于前人面目而有新的创获,三要经得起社会的评判和历史的考验而非一时哗众取宠。这三条,潘先生都实现了,并且高格调地“成其奇异”。 ♦︎ ♦︎ ♦︎ 另一种角度看潘天寿 《潘天寿美术教育文献集》
“文献”是一种具有经典型、权威性和历史价值的证据。“文献集”的目的也往往本着回顾、研究历史,面向未来,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本文献集,既具备了史学价值,又具有现实意义。 这本《潘天寿美术教育文献集》聚焦潘天寿美术教育方面的文献资料:各类手稿、老照片、历史档案、讲义、教材、课徒稿等,通过合理编排,视觉化地呈现潘天寿美术教育的发展轨迹和核心思想。书中收录的不少档案、手稿都是首次出版,包括当年潘天寿为支持书法专业建设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