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途及形态特征 蜈蚣又名天龙、百脚,是一种重要的动物药材,有祛风.镇惊、抗癌、止痉、抗惊厥、抗真菌、解毒等功能。以干燥全虫入药,主治中风、破伤风、百日咳、结核肿毒、风癣、痔漏、烫伤等病。过去以捕捉野生蜈蚣为主,现在可进行人工饲养。饲养蜈蚣既能满足国内药用需要又可支援外贸出口。 蜈蚣一般有红头、青头、黑头三种。红头蜈蚣体形肥大、扁方形,食指宽,长20厘米左右;青头蜈蚣背部和足呈蓝色,腹部呈蓝色,体型小,长度约为红头蜈蚣的 二分之一,善爬好逃窜;黑头蜈蚣背部和足呈黑色,腹淡黄色,体型更小,长不到10厘米。这三种蜈蚣中,以红头蜈蚣最佳,体型大,产量高,性温和,行动缓慢,适合人工饲养。红头蜈蚣因头板与第一步足体节的背板都呈金红色,又称“金头蜈蚣”。它的头板腹面为一对大腭组成的口器,前方有鞭状多节的触角,头下的腭肢粗大,内有毒腺,因 此 又 称“毒聘”。胴部有21对足和21个体节,足的末端有爪,最后一节的足特别长,伸向后方呈尾状。背面墨绿色,有光泽。腹部棕黄或淡黄色,足为淡橘红色。 饲养场地的选择 蜈蚣喜欢生活在丘陵地带和多石少土的山丘地区,多栖于腐木、石隙下或阴暗潮湿的杂草丛中、乱石堆下、路旁田坎及坟墓处。不喜松土和向阳的干燥地方,畏日光、怕蚂蚁,昼伏夜出。晚秋后则钻入泥土中,潜伏于背风向阳的山坡或树洞、树根附近的泥沙土里越冬,来年惊蛰后随着气候转暖,出动觅食。栖息要有一定的坡度,以免水渍。又因在水中不能活动,故选择饲养场地,最好在四周环水的地方。 场地选好后可建池饲养。目前成本较低和较实用的是薄膜围壁式饲养池。池壁可用砖砌成,高40厘米,面积不限。墙内壁须用塑料薄膜覆严。薄膜接缝处,也须焊牢。薄膜要经常揩擦,保持干净和光滑。池内要堆积 石 块、瓦 片、石砾,上盖土层,造成适合蜈蚣栖息的缝隙、洞穴。池内也可栽种杂草、树木,修盖遮荫棚。蜈蚣的攀缘和钻缘能力很强。据观察,成体蜈蚣可以用一侧步足就能垂直向上攀缘1米多,所以在建池时,要考虑如何防止蜈蚣逃窜问题。 巧获蜈蚣种 饲养蜈蚣,要解决种源,可在蜈蚣活动的地点挖一 长沟,沟内放马粪、鸡毛、碎砖、垃圾、骨头,上盖松土,以繁殖蟋蟀等昆虫,周围宜留青草,供蜈蚣食用。由于沟内有鸡毛,蜈蚣闻到腥味,即到沟里产卵繁殖,20余天可将沟内翻开捕捉一次。捕捉后再补充些新鲜的鸡 毛、垃 圾、马粪等,复以细土,以便继续繁殖捕捉。秋季在树林间用同一方法埋些鸡毛、垃圾等物,也可诱捕蜈蚣。 饲养与管理 饲喂 蜈蚣是肉食性动物 ,喜食各种昆虫如蟋 蟀、金龟子、稻苞虫、蝗虫、蝉、蚱蜢、青蜓、无菌蝇蛆等,包括其卵、蛹和虫体。还吃蚯蚓、蜗 牛、蝼 蛄、蝙蝠、壁 虎、蛙、蟾蜍等;在初春昆虫不足时,也吃少量的植物类食物,如青草、苔藓的嫩芽、根尖,也吃西瓜、黄瓜。人工饲养蜈蚣可因地制宜选择主要饲料,如饲喂泥鳅、小鱼,小虾、小蟹、鱼粉、蚕蛹粉、蚌壳粉等。蜈蚣食广而杂,一定要食物新鲜。腐臭则不吃。蜈蚣晚上9点至次日凌晨3点摄食,要在晚上5点投喂鲜食,每隔2-3天喂食一次,但喂食的第二天早晨需将残食打扫净。蜈蚣饥饿时一次进食量,可达体重的五分之一至五分之三,若十天半月不喂食也 照样 能 生存。 除直接给食外,还可根据条件,在饲养池内堆放或覆盖些干牛粪育虫,以供蜈蚣摄食。蜈蚣捕食时,由腭爪先分泌。出毒液,麻痹毒死小动物,然后咬破其腹腔,食取内脏软组织及体液。蜈蚣虽能摄食投喂的新鲜活饲料,但因捕食能力差,还是以喂死食为宜。 管理、蜈蚣因白天视力差,一般在夜间出来 活 动。 其活动主要靠灵敏的触角。无风的天气,气温高于25℃时,活动量较大:20℃左右时活动一般;10℃以下活动减少或停止。天气闷热和雷雨后活动量大,刮风下雨时活动量少。掌握蜈蚣的活动规律,对喂食和检查病害很有帮助;在管理过程中要注意调节气温、湿度和光照。 蜈蚣有较强的钻缝能力,它以灵敏的触角和扁平的头板对缝穴进行试探。所以,岩石、土缝可供它栖息。在养殖密度过大或受惊扰过多时,蜈蚣之间易相互咬斗,但 在有充裕、新鲜饲料和有水源的情况下,不受大的惊扰,即使密度大些也可合群,几十条蜷伏在一起安然共居。否则,必须分,离饲养。 当月平均温度低于10℃时,不利于蜈蚣的生存。为使蚬蚣安全越冬,可在饲养池中开挖一条80-100厘米 深的坑,然后把垃圾、泥灰和坑土以1∶2的比例均匀拌和,重填进坑内。填平后上而再覆盖一些瓦片、碎砖,上覆薄薄一层细土和枯草、枝条,使土温升高,以减少早、中、晚之间的温差变化,使其安全过冬。过冬的蜈蚣到来年清明后气温适宜时,才爬到地面上觅食。 生殖期的管理 蜈蚣是雌雄异体,卵生,并有孵卵、育幼的习性。蜈蚣生长三年后性体发育成熟,方能交配产卵。雌性蜈蚣一年月产一次卵。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产卵盛期;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主要是抱卵孵化和育幼期。蜈蚣在产卵前一周开始筑巢,它的腹部几乎紧贴地面,体形显得臃肿,行动迟缓。挖好的浅穴为圆形或椭圆形。产卵前3-4天食量增大,产卵时,蜈蚣躯体蜷曲成“S”形,后面几节步足撑起,尾巴上忍,触角向前伸张,接着,成串的卵粒从生殖孔内排出。在不受外界惊扰的情况下,产卵约2-3小时。产卵后,蜈蚣就把卵聚成一团,抱卵孵化。产卵时,若受惊扰,就会停止产卵。蜈蚣孵化期为45天左右。刚孵出的幼体要在母体怀抱中生活一段时间才能独立。 产卵前的护理 将欲产卵的雌体分开饲养,蜈蚣产卵、孵化要 求安静环境,否则雌蜈蚣会吃掉卵粒甚至吃掉幼体。在同一饲养池内,雌体产卵时间不一致。雄性蜈蚣的活动,常常干扰破坏雌体产卵和孵化的正常进行。有的蜈蚣还抢食卵粒。因此,产卵前应分缸进行饲养。 蜈蚣孵化期间不进食,不喝水,靠消耗体内的营养来维持活动。产卵前,雌体有大量进食积蓄营养的习性,此时要增加喂食量,多投些昆虫类食物。 孵化期间的护理由于蜈蚣在抱卵育幼期间 ,对惊扰、震动、强光、强声等刺激均有一定的反应,所以一定要为它提供安静、阴暗的场所。蜈蚣在产卵期间,非饲养人员不要随便翻扰观看。孵化期往往时值盛夏,气候干燥,需调节孵化缸内的温度。孵化缸内加水要适时适量,加水时应顺着池壁慢慢倒入,略微潮润即可。不要把水洒在巢内,以免造成卵粒发霉。孵化巢内的温度也要适合,温度过高易把卵粒烧死。孵化结束后为防止大吃小的现象,应及时将母体移出饲养。蜈蚣在夏秋两季因食物丰盛,生长较 快;冬季休眠。蜈蚣一般长成需要3-4年。在生长过程中经蜕皮才能生长发育。蜕皮期间要避免惊动,否则,会延长蜕皮时间。蜕皮后新皮易受蚂蚁侵害,要采取防蚁措施,避免蜈蚣被蚂蚁咬死。 防治病虫害 蜈蚣易被病菌、病毒感染致病而死,因此要做好防护工作。4-6月初,蜈蚣死亡率较低。6月中旬到8月死亡率。很高,这与气温高有关。被病菌、病毒感染的蜈蚣,部分关节皮膜上呈现小黑点,以后小点浸润扩大,体色即 失去光泽,食欲减退,最后消瘦而死。人工饲养主要是控制温度,防止绿僵菌发生。 蜈蚣的主要天敌有老鼠、蚂蚁、鸡等。特别是蚂蚁常在蜈蚣 蜕皮或孵化的半睡状态时,乘虚而入 ,咬死蜈蚣,然后吃掉。一旦发现饲养池内有蚂蚁时,可用肉骨头诱出消灭。 捕捉与加工 蜈蚣捕捉的季节一般从清明至立夏为好。以惊蛰至清明前捕捉的质量为佳,但这个期间蜈蚣出洞较少,不易捕获。立夏后,由于雕蜈蚣腹内卵粒成熟,捕后难以烤干而生虫腐烂,故立夏后要停止捕捉。捕捉时间一般选择在暴雨前后的夜晚进行。 捉到蜈蚣后先用沸水或熨斗烫死,然后取长宽与蜈蚣相等而两端削尖的薄竹片,用一端刺入其下腭,另一端扎入尾部上端,借竹片的弹力,使其伸直,再以5-10个为一排,用竹片夹好,置日光下晒干;或用硫磺烘烤,每次只需5分钟。如采用后一种办法,蜈蚣死得快,干得快,且色泽较佳,不易腐烂,如遇阴雨不能及时哂干时,亦可用炭火烘,否则容易腐烂变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