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居易《读禅经》个感分享

 不以物喜10101 2022-12-21 发布于湖南

白居易《读禅经》原文如下:

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有余。

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

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

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

白居易 唐代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此谈个人感受

《金刚经》云:“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便是白居易写《读禅经》第一句的来源。这里首先要明确相的概念。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称为六尘。以六根为因,六尘为缘,于心现影相,所以又叫六尘缘影。这里的六尘缘影,在之前《性命真实义》一文中,便是我们的禀受或天赋。或说从心生声,从口从令,而感知的物质世界和人事环境。一方面由于每个人的“心声”不同,发出的“口令”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的禀受不同。世间人总把自己的耳闻、目睹、身受妄认为是真实存在的。为什么说是妄认呢?你可以想一想,作为真实它一定唯一,真理就只有一个吧。张三说他的是真实,李四说他的才是真实,赵五说你们两个人都错了,只有我的才是真实的。所以说世间所有人都象是瞎子摸大象一样,不能如实知见,妄执六尘实有。世人不知六尘缘影,是六根对着六尘打妄想而来,六尘缘影本就是自心相,它们都是虚妄不实的。另一方面世间万物什么(包括人自身)也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在因缘和合中不断地发展变化,人的生老病死,世间万物的无常,都在生灭之中。人们生活在三维世界中,以三维的思维模式,如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样,妄认由四大组成的血肉之躯为真实的自身,从而有了自身相。

由此可见,相包括自身相和自心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就是每个人的自身相和自心相都是虚妄不实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也就是说如果人们认识到自身相和自心相都是虚妄的,当然这个认识不是口头认识,而是要破一切相,须知诸相皆非相。自身相是我执之根,自心相是法执之源,要求我们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心性,破我执,破法执。要修炼到人我空,法我空,最后连空都空去。老子说:“无为天地之始,有为万物之母”,佛陀说:“缘起性空”。从性即如,从性即来,从空而有,空有不二。我们首先要须知,诸相即非相;然后是须见,诸相皆非相;最后是即见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缘起性空,在每个人的觉知里

“若住无余即有余”。什么是无余有余,简单说来,无余就是没有剩余,有余就是还有剩余。若住无余即有余,也就是说如果你心理还有无余这个境界,那你这个无余便是有余了,余了什么,余了个无余。方便说来,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名相都不住,缘起性空,从性而修,生如是心,不取任何相,如如不动,即见如来。说得更具体点,就是金刚经里说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首先根除我相、人相,我相是我执之本,人相是法执之源。破我执和法执,即入罗汉果位或声闻圆觉。进一步是破众生相,入不二门,住平等觉,证悟佛果,这已经是大慈大悲的菩萨啊!但人的肉体还在受罪,因为寿者相还未全破,这叫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就是连肉身都舍了,四相皆空,证得大超脱。

“言下忘言一时了”。言下忘言并不是叫我们把说过的话转身就忘记,如果这么理解就不叫言下忘言而叫言下失忆了,有精神上疾病或部分老年人才会是这样。言下忘言,意在告诫我们不要攀缘、著境。如果我们总生活在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之中,那如同生活在过去的回忆中而不能自拔。前几年我大姐便是个例子,之前姐夫因勾搭了本不干净的女人,我大姐在情感上伤害太深,著境而不能自拔。因此而大病了一场,一直到几年后的现在还是未能康复到从前我大姐的模样。人疲惫困惑后如能摒弃私心杂念,安静的睡上一觉,人之阳气便能复元。而我大姐因在情感上著境太深,而无法使自己安静,智慧之阳得不到修复,而情堕之阴弥漫太久太沉。人在阴阳和合中本身有自我调节,你想多了它就会让你少想的。我大姐病重时曾一度出现失忆症状,这也是她身体的本能反应。但她的失意是失当前的忆,而过去的不愉快的回忆却深深扎根在她心里,久久的不能拔出来,这便是我认为我大姐身体康复得慢的原因。言下忘言叫我们不要生活在过去的回忆中,攀缘,著境伤身伤神啊。

言下忘言一时了,醒悟就在一刹那,弹指超无学啊,无学指八第以上的菩萨,顿悟就在弹指间,当下我明了了。我本无所有,了了所有有。佛说:“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我们要赶快醒悟,不要著境在过去,也不要攀缘于未来,不再活在过去或未来的妄境中。

过去未来本空花,安住当下为实有;

过去未来本是梦,安住当下两齐全。

著境在过去是梦,攀缘于未来也是梦,而著境在过去的人还妄想着自己的未来,这便叫梦里做梦两重虚。由此白居易写的梦里做梦,不仅仅是说夜间的梦里做梦,众生之不自醒,攀缘、著境的生活,这些都是在白日做梦。佛叫人们应无所住生其心,其心清净,其心安定,其心如明镜,其心常乐。

安住当下,其心常乐

“空花岂得兼求果”,生了眼病的人,看到虚空中有花朵,便妄想什么时候会有果实。当眼病好了,便生疑惑,虚空中的花到哪里去了,我希望的果实呢?虚空本无花,花不在虚空生,也不在虚空灭。空花就是梦幻泡影,本无果可得。众生未悟时,是在做梦,你感觉悟了,你又在做梦。一切都是虚空花,怎么能求果实呢?无为才是道,无求才有果。一心的清静无为,自然会有丰收之果。

“阳焰如何更觅鱼”。阳焰是光影,夏日经常看到前方路面上好似有积水,其实看到的积水是光的全反射现象,这就是阳焰。即然是阳焰,怎么能妄想里面有好多好多的鱼呢?阳焰里觅鱼,空花中求果与梦中做梦一样,皆是虚妄不实。

“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打坐盘腿,祛除杂念,大家以为就是入静,其实这时动得厉害。修行本如幻,佛说:知妄即离,不作方便,离妄即觉,亦无渐次。一切都在冥冥之中,无为而无不为。不禅不动,生活在红尘,却不被红尘污染,出污泥而不染,这才是真正的觉悟者。不禅不动,本来如是,此心放下,当下清静,如如不动显真如,这才是菩萨,这就是佛啊!

白居易的这首诗,表达了他对禅修的理解,同时也反映出他个人修行已达到较高境界。禅不是不动,是在寂而常照中摄动,但这个境界你必须放下。不要去求个清净,也不要刻意地去妄求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