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公山水晶洞探险记

 海伦的颜色 2022-12-21 发布于浙江

作者:王大律师,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主讲人。

2022年1月21日

1986年到1987年间,彭公山水晶洞我去过三次,都是和三五同学偷偷溜进去的。还盗采了不少水晶石,也给不少洞室起了名字,诸如:有横着身子才能进入的“螃蟹洞”,有像帷幕一样的“舞台”,有“小人国”、“老虎嘴”、“菊花台”……在洞口的必经之路上,有看护人的草庐,整夜亮着灯。我们是如何利用夜间、在看护人的眼前大胆经过、惊心动魄而不被发现的?水晶洞探险经历,值得回味,咱们下回分解。

看护人的草庐里尽管开着窗、亮着灯,但是屋内的光线,只能使他成为一个“睁眼瞎”,他根本看不到外面的景物,只能听到外面有没有动静。而人在夜间荒野中走路,发出擦擦的声音会很明显。怎么做才能不被他发现呢?我们经过商议,采取了一个大胆又合理的策略,每个人相隔三五米,每个人走出一步必须停一下,绝对不能连续迈出步伐,这样看护人就无法听出有人在他眼前经过。这一举动,竟然取得成功,我们都顺利地来到了洞口。

现在这个洞口,是用大石头堵死的。而我们过去,只是一块钢板挡着洞口,旁边的缝隙可以让人侧身而入。

洞口是被采石挖掘机作业时给刨出来的,自上而下,有一米来宽,像一口井,垂直距离有七八米深,然后才能拐弯。如何才能顺利下去呢?咱们下回分解。

花开两朵,咱们各表一枝。话说我们的遁形术,如何瞒得过看护人?上回说到水晶洞是被采石挖掘时发现的,整座山被掏空了一半,四周都是峭壁,唯独在车辆的出口处形成了一个“葫芦口”形状的狭窄道路,看护人的草庐就位于此处。我们要想进入水晶洞,必须要打此路过。

于是,我们就在靠近草庐的半山腰的一块高地上一起盘算着,该如何通过呢?其实,我们白天去过一次,发现有了一个棚子和看护人,没进去,我们属于未遂。所以才决定晚上再去,等值班人睡着了,我们再进去。哪里知道人家值班不睡觉。这时突发一事,让我们目瞪口呆。我们蹲在在山坡上正商量着呢,看护人走出门外来撒尿,就在我们的面前,只有十来米的距离。我们蹲在那儿一动不动,那老头居然没看见我们,转身回去,继续听他的收音机。这件事让我们受到极大启发。

当场有人提出:如果草庐的外面安一盏路灯,我们将无所遁形。而在我们眼前,草庐之中灯火通明,用木棍支撑的简易窗户是上下半开,光线受阻,看护人显然看不到外面,只能听出外面的动静。只要我们如此这般小心通过,必定万无一失。功夫不负法律人,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强中自有强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

我们终于顺利来到了这个像井一样的洞口。该如何下去呢?个个顿时愁眉不展。

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在出发前,去焦化厂借来了工人的安全帽、背在身上的工具包和小榔头。我们还带上了绳索、蜡烛、手电筒、粉笔,当然还有啤酒,准备在洞中开怀畅饮。从我们这支特别行动组的装备上,分明可以看出,我们根本就不是一伙散兵游勇,倒是颇有几分训练有素的正规军的感觉。

众人望着洞口深不可测,一筹莫展。带去的绳索无法固定,不能供人攀援使用。一位胆大的同学提出:在他腰间系上绳索,让后人拉住,防止在洞中滑落,然后他缓缓下探。只见他四肢顶住洞壁,用后背倚住洞壁,通过后背左右下移,硬是一路蹭到了洞口的底部。然后我们一个个依葫芦画瓢,这一方式果真管用。

来到洞底,转身向前十余步,手电筒的光柱所到之处,都是一阵阵的惊呼,竟是这般难以言表的别有洞天。

乐不可支的激动心情让我们得意忘形,为此也惊动了看护人。他来到洞口朝里面大声喊话:有人吗?里面有人吗?吓得我们个个不再吱声,大气也不敢喘一下。等了许久,看护人方才离去。也许他在想:莫非是个幻觉?

洞中有洞,洞洞相连。上下前后左右,到处都是洞。我们一边用粉笔和绳索作着标记,避免迷路,一边尽量选择一些容易攀爬的、空间大一些的洞穴。小的洞也就几个平方米大小,最大的也不过几十平方。洞中的水晶石琳琅满目,叫人叹为观止。

彭公山水晶洞,位于蒋乔镇政府对面的山上,走山路拐两个弯就到了。我们那个时候管它叫“蒋乔水晶洞”。后来在我们的同伙中有一位还当过蒋乔镇的镇长。我与他回顾此事时,他不禁暗叹:我竟然还偷过自家的东西?

与宜兴善卷洞的钟乳石不同,蒋乔水晶洞里的石头,像东海水晶石一般细小,头顶部或上方的水晶石一条条垂下来,带着透明的水珠,有的像葡萄、像珊瑚,有的像一朵朵倒立的菊花,有的像音乐盒里的“小人国”在翩翩起舞;而地面上的水晶花团锦簇,像一颗颗花菜一样晶莹剔透。

虽然在洞中听得到流水声,声声不息,却怎么也寻不见溪水何处,给人一种“洞在清溪何处边”的感觉。这个说你看“老虎嘴”,那个说你看“菊花台”,都在兴奋得为各个水晶洞命名。突然有人说你看这是化石!大伙的手电筒一起照过去,有一片树叶的化石纹清晰可见,就像刻在石头里,让人生发感动。这是几亿年才能形成的呢?那边有人说:小心!这边的石头已经风化啦。过去一看,表面坚硬的石头用手指一戳,竟然可以戳出一个洞,说明部分区域已经分化严重,此处危险,不可久留。

终于探寻到一个最大的洞穴。洞中高低不平,山石林立。于是在一片较大的空地上,铺上垫子,拿出啤酒纷纷畅饮起来。大家说着笑着喝着,眼看着、眼看着四周点起的蜡烛纷纷熄灭了,不禁大惊:大事不好,肯定是缺氧了吧?

大家寻向所志,摸索着赶紧往回走。走到接近洞口的地方,抬眼望去,在洞口的上方竟看到一轮圆月,皓月当空。立马感觉到,空气的新鲜,仿佛从来没有呼吸过这么新鲜的空气。

定下神来,又舍不得匆匆离开水晶洞,再折返回去,继续寻幽探胜。

水晶洞中大概有十几个洞,其实还有更多。我们不敢再往深处和险处继续探寻,因为担心一旦迷了路,就很难按原路返回。尽管我们处处用粉笔做记号,还有绳子牵引,但是高低错落的地形,湿滑的地面和分化的岩石,总是让我们意外不断,而且还怕缺氧。每个人手中手电筒发出的一束束光柱,是我们壮胆的最好工具。而眼前的水晶世界百态丛生,在强烈的刺激与欣喜中,心生恐惧;在彼此的嬉笑怒骂中,又生死相依。那种体会,很多年来,挥之不去,难以忘怀。

其实,水晶洞中也并非都是些诗情画意,探访水晶洞也是有风险的。在今天连载的读者中,还有同伙提醒我,当初我们进去前,大家都立过生死状,如遇不测,生死由命,不得相互追究。大有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豪情。

在此次连载中,也有同伙发来当时出征前的集体签字合影,有照片为证,内容如下:

我们愿为冒险事业而献身,虽死犹生。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晚七时于学剑寒舍灯下(以下是所有同伙的签名)

在洞中,磕磕碰碰在所难免。撞到头、崴到脚、手指被划伤、衣服被划破,没有人得以幸免。说进去的时候像是正规军,而我们出来的时候,个个除了满载而归、难掩喜悦之情,身上的其他部位,都和难民是一样一样、一样的啊!

欲穷幽深不尽,我在仙洞忘归。

岁月如歌,时光如梭,两个多小时很快就过去了,该到告别水晶洞的时候了。想出去,也绝非易事。下去不易,上来更难。

采取“叠罗汉”的方法,是我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咱们暂且不表,总之,每个人都是收获满满。站在洞外,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十分强烈。可是,面前还有水晶洞的看护人和他的草庐,还得重新再过那一关,才算成功。

这次往回走,就不再像来时那么慌乱了,我们个个信心满满,步履坚定,一看就是经验丰富的老运动员了。等我们分别全都到达安全地带,带头唱起歌的人,指定是我。

从洞中出来下了山,我们一起来到家住当地的武惠后人曹同学家,他妈妈给我们用大锅煮面条吃。听我们刚从附近一个水晶洞里出来,同学妈妈一边煮着面条,一边笑着说:听我们本村老人们说起过,这个地方过去有个名字,就叫“古洞湾”。

啊?莫非古人早就知道这里有洞?古人发现的洞口究竟在哪里?我们进去的十几个洞室里,有没有可能存有古人留下的遗迹?我们思来想去,不禁毛骨悚然。

受到惊吓的我们,也惊奇的发现,同学妈妈煮的面条,特香特好吃。

在曹兄1984年亲笔所书送我的诗词中,有两句极为清妙,富有哲理,“无有仙人寓仙洞,岂存龙王住龙宫”,长期以来一直为我们二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现在看起来,彭公山一带,人杰地灵,所言不虚。

兵法堂燕来阁主北固山人是为记

谢谢支持,你若喜欢我的文章,请点击下面:赞“和“在看”,并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