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献给失去家乡的人|六首希腊民谣

 世界民谣之旅 2022-12-21 发布于江苏

这是“世界民谣之旅”的第四十五期。除了你现在看到的图文版,还有在喜马拉雅播出的电台版以及在网易云云村播出的视频版。继续我们在希腊的旅途,今天给大家介绍六首比较有名的希腊民谣,它们共同讲述了一个民族悲伤的往事。

从古希腊时代开始,希腊人一直因自己的文明而骄傲。在希腊化时代,他们的哲学、科学和艺术影响了欧亚非三大洲。即便在被罗马帝国统治的时候,希腊人也过得不错,并且还以自己先进的文化反过来同化了罗马帝国。之后的拜占庭帝国也以希腊文化为根本,后来希腊人甚至成为了拜占庭最主要的公民,继承了帝国的正统。然而这一切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崛起而烟消云散了。

和之前介绍过的保加利亚一样,希腊也被奥斯曼帝国统治了数百年。还记得“宇宙著名绿林好汉”那期吗?在希腊也有类似的反叛者,也有很多相关的传说和歌曲,不过我不能总是说这类人(之前介绍墨西哥科里多歌曲时也说了),所以这期就跳过这个历史阶段往下说。

1821年,希腊人终于通过独立战争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但是希腊在这之前从来都不是一个统一、独立的国家,历史上希腊民族所生活的土地也很分散,如果把这些地方全部纳入国土并不实际,而且一个刚建立的国家也没有这个能力。建国后的希腊在英法俄等列强之间周旋,又时刻要防备宿敌土耳其。国内也在君主制、民主制和集权之间各种交替。此时的希腊可谓内忧外患,非常动荡。这些内容过于复杂我就不展开介绍了,大家感兴趣可以自己搜索。而希腊族人经历的苦难还不止于此。

今天要介绍的第一首歌曲叫作《察姆巴辛(Tsambasin)》,歌里唱到:“察姆巴辛被烧毁了,只剩下了石墙,房屋和草原都被烧成了灰烬。男女老少、穷人富人都在哭泣,上帝之鸟、泉眼和松树都在哭泣。”是什么造就了这首如此悲痛的歌曲呢?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到战后(1914-1922),奥斯曼帝国通过屠杀、强制征兵和劳动、驱逐以及煽动民族仇恨等方式,对境内信仰基督教(东正教)的希腊族进行了种族灭绝,除此之外还破坏了大量的东正教场所和历史遗迹。做这件事的理由一方面是担心希腊族和当时与奥斯曼帝国敌对俄罗斯帝国串通(只是因为他们都信仰东正教),另一方面是认为这些希腊族人破坏了一个土耳其民族国家的完整性。在这些年里,因此死亡的希腊族人据说有70万,而幸存者要么逃到希腊,要么逃到俄罗斯,这里说“逃到”希腊而不是“逃回”希腊,是因为这些希腊族人在这些奥斯曼帝国境内的聚居区已经生活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比希腊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时间要久远太多了。同样受到屠杀的还有亚美尼亚人和亚述人。

这首歌的标题“察姆巴辛”是一个位于本都(Pontus)地区的希腊族小镇。本都位于黑海附近,原本的希腊语名称叫“好客的海(Εύξεινος Πόντος)”之后简称为“本都”,也就是“海”。然而就是在这片“好客”的海边,发生了臭名昭著的“本都希腊人灭绝”事件,三十五万希腊族人在此丧生,每年的5月19日是这次大屠杀的纪念日。这首《察姆巴辛》所讲述的就是这里无数悲惨故事中的一个。这首歌因为是长期居住在土耳其的希腊族人所创作,所以歌词使用的不是标准希腊语,而是土耳其的一种希腊方言。

第二首要介绍的歌曲是《萨拉萨拉(Sala Sala)》,这首歌是一首诞生于艾瓦勒克(Ayvalik)小镇的希腊歌曲。今天的艾瓦勒克是土耳其的旅游胜地,位于爱琴海东岸,风景秀丽。然而在这个美丽怡人的地方也承载着希腊人的一段伤心往事。一战后,土耳其和希腊很快又陷入战争,这场战争被称为“第二次希土战争”。在战争中,艾瓦勒克被烧毁,大量希腊人被杀死或奴役。歌词上来看,《萨拉萨拉》是一首含义比较简单的爱情歌曲,但是如今人们演唱它的时候却总是怀着有一些失落的心情。

我们要介绍的第三首歌更是直接讲述了希腊人失去艾瓦勒克的痛苦。这首歌叫作《十万波浪(Hilia Miria Kimata)》,我把它翻译得信达雅一点,就叫“万重浪”好了。歌词里唱道:“日子像海水一样咸,鸟儿迷失了方向,潜伏的鲨鱼缩小着包围圈,在这万重浪中。狗愤疯狂地叫着,愤怒撕扯着它的叫声。救命啊亲爱的,别让我们互相吞噬。”

第二次希土战争结束,希腊战败(第一次也是希腊战败)。除了把一战中获得的一些领土归还土耳其之外,还和土耳其签订了一个互换侨民的条约,也就是把土耳其境内信仰东正教的希腊族人全部赶去希腊,同时也让希腊境内的土耳其族回到土耳其。国家之间的约定只是几张薄薄的纸,实际上造成的是近150万的希腊族人和50万土耳其族人背井离乡,他们将永远无法再回到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上。

20世纪五十年代之后,希腊的经济开始有了缓慢的发展,但是国内的政局依然非常动荡。内战后和军政府的统治期间,有很多希腊人离开故土,乘船去其他国家寻找工作机会。作为一个海洋孕育出的民族,希腊人并不畏惧远航,在这一次移民潮中,有超过一百万希腊人去往西欧、北美和澳洲。实际上从古希腊开始,希腊人就习惯了走南闯北,历史上也不止一次发生过移民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甚至有六分之一的希腊人移民海外,当时的主要目的地是美国和埃及。

以上的说法只是宏观叙事,移民这件事落到每个家庭的头上都是悲伤的离别和漫长的思念。接下来我们要介绍的三首歌都是关于移民的主题。需要提醒图文版的读者,历史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后三首歌我只做一些简单的解释(毕竟是希腊语,深挖歌词的话难度太大),还是希望大家去搜索歌曲,从音乐上感受它们。

首先是《我的约翰,你的手帕(Gianni mou to mantili sou)》,这首歌里说的手帕也许是在隐喻船帆,这个隐喻出现在很多希腊民谣里。在这首歌里唱道即便在五条河里清洗,也洗不掉流浪的时候手帕染上的污渍。总体来说是表达一种分离之苦,不愿亲人离去。

接下来是《再告诉你一次我告诉过你的事(Sto 'pa kai sto ksanaleo )》,这首歌的标题看上去有点奇怪,其实它的意思是,很多离家远行的人在寄回家的信中都会报喜不报忧,所以说来说去都是同样的“好消息”。这首歌里也提到手帕,说手帕在港口来来回回,那自然也是指的船帆。歌词里说不要总是给我写信,我会哭的。和上一首对应,这是离家的人唱给故乡亲人的歌。

最后一首歌叫作《宝石(Tzivaeri)》,这个词也可以是宝藏的意思。这是一首“岛歌”,尼西奥提卡(Nisiotika)前几期提到过。歌词以父母的口吻,说异国他乡抢走了自己的孩子,也是自己最珍贵的“宝石”。然而实际上吸引着人们踏上移民之路的,不正是那些异国他乡的“宝藏”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