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 琦:​往 事 漫 忆

 故人旧事2020 2022-12-21 发布于重庆

   往    事    漫    忆

      一一叶佩英到广播学院讲学
 

                   文/刘 琦


       1978年10月,金秋的北京,风和日丽,金果飘香。地处东郊的北京广播学院,迎来了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叶佩英到学院讲学。

       当天,她身着浅蓝色的套装,颈系一条细碎花图案的丝巾,得体大方,气质高雅,她与同行的钢琴伴奏老师一块,在院系领导陪同下,来到北京广播学院主教楼二楼艺术专业的教室,为师生们作专题声乐艺术讲座。
叶老师是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她是一位归国热侨。1935年出生于马来西亚吉隆坡,1951年,她告别父母从马来西亚回国,在广州中大附中和北京师大附中完成学业,1955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师从罗忻祖和汤雪耕。

大学毕业后,她留校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叶佩英把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倾注在音乐事业的发展上,执著地研究、探索“用美声唱法唱好中国歌”。她继承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讲究字、韵、声、腔、情的和谐。尊重中国人喜欢美声唱法的原则和音响效果,总结出一套中西结合,用美声唱法唱好中国歌的经验。这就是她30多年来教学和实践、研究和探索的硕果。
叶佩英老师经常活跃在音乐会及大型演唱会的舞台上。很多同学和老师在北京音乐厅、首都剧场、中央音乐学院礼堂等地举行的音乐会上都聆听过叶佩英老师的演唱,她是大家非常熟悉而敬佩的歌唱家。这次她应邀来学院讲课,大家都热切地盼望着能现场听她讲课、并珍惜这次当面交流的机会。

艺术专业的师生挂上红色的欢迎横幅,他们备好笔和夲,早早地静候在教室。我当时是七七级新闻系大一的学生,我们的教室与艺术专业教室只一墙之隔,为听这次讲座,我们也抢先站到了教室后面。摄影、编采、文编、电视传送等其它专业的同学也涌进现场,讲课教室前后左右,两边过道全挤满了人。
讲座开始前,很多同学就热烈鼓掌,希望叶老师首先唱几首歌曲,叶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没有任何歌唱家的架子,马上很乐意地满足同学们的要求,现场演唱了《蓝天上有一颗会唱歌的星》、《美丽的西班牙女郎》等多首艺术歌曲,她与钢琴老师默契配合,全身心投入,唱得深情感人、博得现场师生热烈的喝彩。

接下来的讲座,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喻,示范演唱与现场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具体讲到了她的人生求学经历及进入中央音乐学习的过程。他讲课通俗易懂,比喻恰切,深入浅出地将声乐艺术发声、气息、咬字归韵、情感调动及艺术表达等诸多抽象深邃的问题,阐述得明白畅晓,生动具体。
讲课中艺术专业同学求教她高声区发声问题,她感同深受地与大家交流探讨,具体谈到自己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过程中也曾遇到高音发音的瓶颈问题,曾困惑了很久,但她刻苦钻研,请教导师,悉心琢磨,吸收美声唱法的科学发声原理,从共鸣、发音、位置、气息上狠下功夫、较好地解决了高声区发声问题。
叶老师特别以自己学习声乐的深切体会,具体讲述了民族唱法如何借鉴西洋唱法解决高声区问题、艺术歌曲演唱如何以情感人等诸多大家关注的问题。她告械同学们,业精于勤,学习音乐艺术一定要刻苦勤奋,博览群书,提高各方面的修养,要有良好的悟性,坚毅的韧劲,才能在艺术的征程上有所作为。
讲座中,叶老师先后示范演唱了《康定情歌》、《小河淌水》、《乘着歌声的翅膀》、《鳟鱼》等十多首风格各异的中外艺术歌曲,还现场解答了许多师生的提问。最后有许多同学要求她签名留念,她不顾疲劳,仍端坐在桌前,拿着笔逐个为同学们写下自己的名字,一一满足大家的要求。原计划两小时的讲座竞延续了一下午的时间。
今年(2022年)4月7日,传来叶佩英老师去世的消息,听到这个噩耗,悲痛之情溢满胸臆。叶老师四十四年前在广播学院主教楼讲学的情景,还记忆犹新,栩栩如生地映现在眼前。叶老师一生献身于声乐演唱及艺术教育事业,她饱含深情、曾演唱过三千多遍的那首《我爱你中国》的歌曲,如今仍回荡在神州大地,撼动着亿万人心……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刘琦:重庆电视台新闻中心原副主任,《重庆新闻联播》节目首任主播。重庆作家协会会员,沙坪坝作协会员。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77级毕业生,教授级播音指导,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先后主持《重庆新闻联播》、《西南窗口》、《当年今日》等多档电视节目。并担任《川鄂大江名胜录》(五集)、《长江与重庆》、《重庆人》(五集)、《重庆园林》、《席勒与中国》.《沃土的鲜花》、《秋夜情思》、《重庆往事》、《双桂堂》(三集)等数十部纪实专题片的配音解说。并荣获观众最喜爱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称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