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最伤孩子的做法:你以为的“暖男”培养,其实是在毁掉一个孩子

 富书 2022-12-21 发布于北京


精读妈说:一味求“暖”,只会让孩子宁愿委屈自己,也要成全他人,习惯听父母的话,也习惯了压抑自己的情绪。父母“暖男”式的培养,是最错误的决定。

作者:小石页

来源:爸妈精读原创

前几天,我带着亲戚家的小孩去超市买玩具,看到这样一幕。

一对母子,妈妈在玩手机,而小男孩一动不动地盯着柜台里的玩具汽车不肯

走。

只顾着玩手机的妈妈才意识到孩子没有跟上来,她走到儿子身边,顺着孩子的目光看过去,问儿子怎么了。

“孩子,你是不是想要这个玩具车。”然后小男孩点点头。

接着妈妈说:“孩子,可是这个玩具车要100元,买了玩具车,妈妈就不可以化妆品了。”

小男孩听了之后,说:“妈妈,是不是如果我买了玩具车,你就不能买化妆品了?”

妈妈回答了句是的,小男孩依依不舍地把自己的目光从玩具车的方向移走。

他走到妈妈身边,说:“妈妈,我不要买玩具车了,给妈妈买化妆品,玩具车虽然好玩,可是烂得快。”

妈妈很高兴儿子如此懂事,听话,体谅自己的感受,说了句我儿子真好,是个小暖男。

可是,临走之前,小男孩还是看着玩具车的地方,眼睛泛着泪光和妈妈离开了。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男孩努力讨好别人,关心别人,把别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可是却永远忽略自己的感受。

如果是因为要讨好别人,照顾别人的情绪来“暖”别人,这样牺牲掉自己内心感受的“暖”不要也罢。

“暖男”式的培养

是父母最错误的决定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这样一位妈妈,很重视孩子的培养和教育,想要自己儿子成为“暖男”。

从小,教导他做什么事情要在乎别人的感受,要学会谦让和体谅别人,别人需要帮忙时要学会帮助别人。

有一次,小姨带着自己的女儿来家里做客,而妈妈和小姨让两个孩子自己在房间里玩,突然,听到一阵小女孩的哭声。

妈妈和小姨两人进去房间,小女孩哭着说:“大姨,哥哥不让我把他的魔方带回家玩,可是我很想把这个魔方带回去。”

听了之后,妈妈对儿子说:“你是哥哥,要会照顾妹妹感受,要会体谅他人,不可以这样子做,要记得妈妈平时对你说的话。”

然后,男孩很不情愿地把自己最喜爱的魔方给了妹妹。

而母亲却是很开心地说了句,你做得真棒。

直到男孩成年以后,男孩患上了抑郁症,原因竟然是母亲“暖男”式的培养让他感觉活着很痛苦,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无法说出心中想要的。

有人说,“暖男”式的教育是一种道德绑架,是父母压制孩子天性的一种教育方式。

是每一位妈妈或者女性构想出来的完美男性,把这种构想实现在自己儿子身上,让孩子性格越来越完美化,束缚住了孩子的天性。

这几年,暖男好像成为了教育男孩的至高境界,无论是谁家孩子做的很暖,便会马上被人夸奖。

然而,却没有人知道,父母“暖男”式的培养,却是最错误的决定。

培养孩子

不要让“暖男”变成孩子的束缚

《敞开心扉的少年》里,有这样一个小男孩,他从小是一名小暖男,宠爱妹妹,体谅妈妈,尊敬爸爸。

有一次,爸爸让他去关厨房里煤气,手肘不小心按到了旁边的报警器,这下可把哥哥吓坏了。

爸爸在客厅外面听到报警器声响后,立马跑进来关掉煤气,转身扇了他一巴掌,大声说道:“之前不是教过你吗,怎么还做不好?”

妈妈看到了,反而安慰被吓坏的儿子,结果却反被儿子安慰:“妈妈,这都是我的错。”

然后很诚恳地对爸爸道歉:“我下次再也不会犯了。”

正是因为男孩的听话懂事,让人心疼他。

事后,男孩和工作人员哭着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在这个家里,他一点也不快乐。

想起一句很火的话:

“暖”,把一个人铐上了沉重的枷锁,一把无形的枷锁,摆脱不掉的枷锁,束缚了一个男孩的童真与快乐。

所谓的“暖男”,只不过是牺牲自己罢了。

父母总是教导孩子,你要懂事,你要听话,学会体谅,做个“小暖男”。

却不知,要求孩子被迫地去讨好,去换位思考,去替人着想,只会让孩子一步步陷入泥潭,被铐上“暖男”的枷锁。

一味求“暖”

只会让孩子失去自我,活在“暖”的世界

青年蒋方舟曾经说过一句话:

“我因为太希望别人喜欢自己了,而成了一个谄媚的人。”

而这句话,用在小暖男身上也十分合适。

一味求“暖”,只会让孩子宁愿委屈自己,也要成全他人,习惯听父母的话,也习惯了压抑自己的情绪。

法国电影《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中,斯派维就是一个小暖男,他爱父母,爱姐姐,爱弟弟,自己能做的事情从来不会要求帮忙。

他不仅对家人好,也对身边朋友好,也会体谅别人。

可是,因为弟弟的离世,整个家就变了,不再有欢声笑语,也没有人搭理斯派维。

在他前往华盛顿领取荣誉时,并没有和父母道别,而是独自一人离开了这个家。

在这一路上,斯派维经历了困难重重,很多艰险的事情。

没有人知道,他怕黑、怕孤独,更怕家人不再爱他。

当自己独自站在电话亭想给父母打电话时,却不敢打,很想诉说自己心中的委屈,可是他知道,父母不喜欢这样的孩子,所以只能压抑自己。

有人说,暖男不敢冷,是怕得罪人,就不会被喜欢和接受。

这样的人,属于讨好型人格。

从心理学上来讲,这种讨好他人而忽略自己的人格表现,是不健康的行为模式。

讨好型人格的孩子,暖的是外表,冷的是内心。

却没有人知道他们心中的委屈和痛苦。

外表有多温暖,内心有多悲凉。

一味求“暖”,只会让孩子丧失自我,永远活在“暖”的世界。

培养孩子做“暖男”

不如教他学会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作家毕淑敏曾经说过:“我们的生命,不是因为讨别人喜欢而存在的”。

倘若只有一味付出和讨好,才会让孩子得到大人的喜爱和夸赞,孩子越活越难受,越活越痛苦。

与其让孩子做一个只会讨好别人的“暖男”倒不如教会他做真正的自己。

1、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

男孩的同学到家里玩,看见了他房里的变形金刚,想要把变形金刚带回家玩两天,可是男孩死死用手抱着。

这个时候,同学说:“男子汉,要学会分享,大度一点嘛,以后你来我家玩,你也可以带回去玩,不然就没有人喜欢你了。”

最后,男孩很不情愿地松手了。

妈妈下班后回到家中,看到孩子在房间里哭泣,了解事情的原因后告诉儿子:“孩子,你要学会做个有原则,有脾气的人,别人才不敢随意对待你。”

每个人生来就是平等的,并不存在什么你给我,我让你,这样的做法只会让自己更加难受。

2、教会孩子不要压抑自己内心的感受

有人说:分享的时候一定是很快乐的,如果当你分享的时候感到很痛苦,很难过,请不要压抑自己,要跟着心走。

“暖男”之所以叫暖男,是因为他应该像太阳一样,给世界带来温暖,给自己补充能量。

而不是只会做一个温暖别人的暖男,却压抑自己,忽视自己的感受,这样的人不叫“暖男”。


3、你要如何教孩子做自己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

“在人际关系上,别人如何评价你,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曾经,有个孩子问妈妈:我在学校没有朋友,同学们都不喜欢我。

聪明的妈妈,不会告诉孩子,拿你的玩具去和同学打交道,而会让孩子明白:

不喜欢一个人,是别人的自由,没有必要为了别人而不做自己。

温暖别人,是一种幸福的体验。

迎合他人,往往会感到委屈沮丧。

所以,做“暖男”,不如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作者简介:小石页,富书专栏作者,一个爱写作,享受写作过程的新人作者,喜欢写出更多关于孩子们成长路上的心灵世界,本文首发公众号:爸妈精读(ID:bmnfrc),转载授权联系开白助理(看菜单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