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法艺术中,到底什么是碑学,什么是帖学? 【小知识】 碑学,是相对于帖学而言。帖学,从“帖”字上看,它本是指古代书写在帛、素等上面的帛书文字。后来泛指书写在纸、素等上面的墨迹文字。唐以后,出现了专门将名家墨迹刻于木版或横石上面的做法,并制成拓片供人欣赏和临摹学习,这些拓本就称为刻帖。北宋《淳化阁帖》是我国现存可信的最早、最有影响的大型刻帖。此后,各种公私刻帖层出不穷。帖学就是以这些帖本为主要学习对象的书法流派。 碑,一般是在石头上直接书丹镌刻。碑学主要是清乾嘉以后,以出土历代碑刻(主要是汉碑、魏碑石刻)为主要临摹学习对象的书法流派。碑学的兴起,有其时代原因,也有书法发展的自身内在原因。 清乾嘉之际,由于考据学的影响,人们对古代遗留下来的各种实物都兴趣大增,金石学大盛。这时,古代各种书法文物如钟鼎、碑版、墓志、刻石、摩崖等不断出土,这些文物上面大都有古人书迹,人们发现这些书法具有朴实、自然、厚重、雄强等丰富的美感,与当时流行的赵董书法大不相同。清初以来长期流行的赵董书法已经让人们产生书法审美单调乏味的感觉,书法艺术整体成委靡之势。各种新的文物出现而带来的书法风格让人发现了一个充满神奇魅力的新的天地,人们看到了赵董以外还有这么多可以师法的对象,于是,一夜间风尚发生重大变化,帖学衰微,碑学兴起。 附·魏碑书法《穆亮墓志》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