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为何爱用谐音表吉祥?

 菊斋 2022-12-21 发布于江苏

明成化十六年(1480)的岁初,54岁的沈周为宿田先生画了一幅《荔柿图》。

画上,沈周以水墨写柿子和荔枝数枝,枝叶交缠,自上方倒挂下来。

明 沈周 荔柿图

荔柿,谐音“利市”,倒,谐音“到”,沈周在大年初一送给朋友宿田先生,祝他新年“利市到也”。

这是属于中国人的谐音梗。

进入十二月份,你一定对这样的谐音梗,有深刻的体会。

超市的黄桃罐头因为谐音“逃过疫情”被抢空,朋友圈疯传“杨(阳)过”、“杨(阳)康”的头像,甚至连一见杨过误终身的郭襄姑娘也被翻了出来,只因她一生没有杨(阳)过……

中国人通过谐音来“辟邪”和“求吉”的愿望,来自于漫长而悠久的传统。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及汉代壁画及画像石中,含有辟邪和求吉意义的图案已多次出现。

往上溯源,最先,也许是古早统治者为宣示“神权天授”的神秘与威严,指定了一些“祥瑞”,也或许是古早先民的强烈不安全感促使他们去寻找一些“祥瑞”来获得心理安慰,总之以后的漫长时日,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里,出于趋利避害的人性本能,在祈福、求子、辟邪、祛病……这些事上都要“来一下”。

汉民族的语言文字系统,也很适合通过谐音,表达吉祥愿望。

汉语中形声字占了八成,同音字又很多,一个读音可以拆解成不同的意思,谐音梗由此,便绵绵不绝地生发出来。

比如南北朝时的《子夜歌》:高山种芙蓉,复经黄檗坞。果得一莲时,流离婴辛苦。

芙蓉,即“夫容”,莲即“怜”,黄檗是以味之“辛苦”内涵爱情之“辛苦”。

那时候人们用这样的谐音来双关,还只是为了含蓄地表达不同的意思,后来,谐音表达吉祥语的系统也逐渐成熟了。

东汉的《白虎通义》里有这样的表述:

猴,侯也,见人设食伏机,则凭高四望,善于侯者也。

这里,“猴”既是谐音,又是拟借,人们发现猴子聪明警觉,心思细密,赞它有如人类领袖中的诸侯,故以“猴”通“侯”。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说:“羊, 祥也。”

“羊”,便是吉利、祥瑞的意思。故秦汉金石,多将“吉祥”写作“吉羊”。

《宋书· 符瑞志》里也说:“鹿为纯善禄兽,王者孝则白鹿见,王者明,惠及下,亦见。”

古人觉得鹿是吉兽,“鹿”,通“䘵”,代表着加官进䘵、官运亨通。

与鹿相连的常有蝙蝠,因“鹿”通“䘵”,“蝠”通“福”,取其“福䘵同至”的吉祥。唐人孟浩然说:“虫之属最可厌莫如蝙蝠,而今织绣、图画皆用之,以福同音也”,孟浩然虽然讨厌这种世俗,却也颇能说明蝙蝠这种通身乌黑的丑陋动物,因其谐音已在民间极受欢迎。

大概在中唐前后,花鸟画中的吉祥寓意日渐滋生,宋以后随着花鸟翎毛禽兽画科的发展,吉祥梗愈益兴盛。

比如传为五代徐熙所绘的《写生栀子图》。

图上两朵已开的栀子,两朵含苞的花骨朵,枝叶间有一只蜂和一只雀,似是无意为之,实际上是一个谐音梗,合起来读作“封(蜂)官晋爵(雀)”。

栀子花本身也是一个吉祥梗。自南北朝时栀子花便有“同心好友”的寓意,彼时女诗人刘令娴写给好友谢娘的《摘同心栀子赠谢娘因附此诗》中写道:两叶虽为赠,交情永未因。同心何处恨,栀子最关人。

徐熙这幅又“蜂(封)官”又“近雀(晋爵)”的栀子图,许是祝好友封官晋爵的赠画。

传 五代 徐熙 《写生栀子》

又比如宋徽宗的《耄耋图》。

画上两只猫一只蝶,看起来憨憨可爱,实则猫蝶谐音“耄耋”——老人七十为耋,八十或九十为耄,耄耋是祝人长寿之意。

宋 赵佶 《真迹耄耋图卷》

又比如明陈括的《平安瑞莲图》。

画上大瓶里插着一束折枝荷花,除了荷花本身有吉祥意,瓶,谐音平安的“平”。

这样看来,许多画有花瓶的插枝花卉图,不妨都这样去看——这些“瓶”里,都藏着“平安”。

明 陈括 《瑞莲图》

再比如清沈铨的《蜂猴图》。

画上有多少花果、动物都不重要,顶重要的是,必须得有蜂和猴——沈铨画了临涧一棵老树下,四只猴子正仰望,顺着仰望的视线往上移,有只猴子爬到树干上正挑逗一个蜂巢,这一挑逗,想来还了得了……

明清的吉祥梗入画是巅峰时期,原因是,这也是大家都有需要拿画来作人情应酬的一个高峰时代。

沈铨除了画有《蜂猴图》外,还画有《柏鹿图》,《桂鹤图》……都是一样的原因。

明 沈铨 《蜂猴图》

套路也好,本性也好,趋利避害都是永恒的人性,如此一想,关于杨过、杨康、郭姑娘,以及黄桃和杨梅酒,背后,仍是我们作为人类,自先民时代便隐伏在血液里的不安全感啊。

作者:任淡如

本文为菊斋原创首发。公号转载请联系我们开白授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