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话 | 重大优秀课设 / 山城盒子 · 立体微城市

 LAC_STUDIO 2022-12-21 发布于浙江
本次优秀作品分享,我们邀请到了重庆大学大学建筑系的Xiaoting zhao和Hanye Lin分享他们的作品<山城盒子·立体微城市>。


shan

[ 作品大图向右滑动 ]
小红书@椰子嘎嘎_

项目选址于重庆渝中区长滨路,白象居历史社区,通过对既有建筑和周边环境的改造,使社区中的停车库在保留功能性的基础上,在现代城市生活中承担起新的社会职能,保留历史街区的基因,带动周边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提升居民生活环境。设计同时考虑现代生活多样性、历史语境和环境融合这三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的因素,力图在现有复杂地形和人群组成中,通过建筑设计为城市增添一抹色彩。结合原场地绝佳的江景环境,将建筑和场地重构,在原有旧社区中打造一个“立体微城市”属性的社区综合体,既满足社区中心的功能需求,同时呼应在地形、当下性,因地制宜,因势随形。放大滨江景观要素,通过蜿蜒而逐级向上的漫游步道交替引入多方向人流,使得建筑与城市高度一体化,兼具聚集性与公共开放性


1、可以介绍下这个项目的背景吗?为什么叫<山城盒子·立体微城市>呢?
项目选址位于重庆老城区渝中半岛的白象居社区,是一个十分具有老重庆味道,山城特色的旧社区,以“24层无电梯”闻名于世,大隐于山城楼海之中。我们的改造对象是这个社区中不起眼的一个三层车库,这个车库所处的位置连接了这个社区,同时占据了绝佳的观景方位。


“山城盒子”在于具有社区与城市功能的盒子以具有重庆山城特色的独有方式被组织起来,“立体微城市”则是在于通过建筑内垂直而立体的空间体验,反映山城中同样立体的独特生活模式,从而使我们构件的这个体系,不仅仅服务于这个社区与游客,更能以小见大地辐射这座城市。


2、在设计开始之前,做了哪些调研和分析?
设计开始前,老师带我们从下至上,从里到外地走了一遍这个社区以及附近的街巷。我们重点对场地的地形高差,景观视线,人行步行体系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调研分析。实地调研的过程中,我们数次惊叹与重庆街巷地形以及重庆旧社区空间结构的神奇,这里也非常建议外地的朋友如果有机会到访重庆,可以实地走走白象居社区周边,不止是那排“24层无电梯”的住宅楼哦。

▲重庆 白象居

3、项目的灵感来自于哪里呢?如何想到要做微城市理念?
我们看了很多OMA和MVRDV的作品,库哈斯的“微缩城市”理论对我们影响很大。我们的课设老师思路很活跃,给我们建议了“微城市”的思路。

4、现状建筑存在哪些问题?改造的策略是什么?希望通过本次改造达到怎样的目的?
相比于现状建筑本身的问题,由于它位处于社区中人流交通、视线交流等方面的中心位置,因此我们更关注到的是整个社区存在的一些问题。现场调研的时候,我们有关注到社区中地形高差上、交通连接上以及城市自然环境上的割裂

山地城市的特殊地形使社区内产生巨大的高差,一定程度上阻断了社区内部的可达性,我们希望通过多维度的水平与垂直连接来解决社区连接难题,达到人群聚集的目的。

巨大的高差分台以及较大的建筑密度,割裂了社区人群之间的交往,我们希望通过点对点的连接将被割裂的社区各处串联起来,通过一个社区内的中心焦点,将人群聚集起来,使社区内部产生有效的交往沟通。

社区内用地的极度紧张使社区成为水泥森林,居民缺失与自然接触的机会,我们希望通过引入立体绿化在垂直维度形成花园,给社区点缀绿色,给居民提供活动空间,且不过多占据用地。

白象居居住组团依山而建,因地制宜、因势随形,成为滨江面上极具重庆特色的建筑景观,但停车场所处位置在三角形正中央,城市图底在此处出现缺失,停车场屋顶平台在四周的压迫下显得渺小无力。所以,我们希望转变图底关系,使停车场空间焕发活力。

综上,我们想通过建筑的手段来连接巨大的高差,给居民创造更多交往空间,以及多点位的空中花园,并改善城市中这块区域的图底关系,解决社区内各方面的割裂现状,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改善重庆老社区的空间体验,创造重庆特色社区综合体。



5、在推敲建筑形态的过程中,做了哪些方面的尝试?
其实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很少去考虑形态的影响,更多关注到内部的组织及其外部反映,比如错层结构带来的盒子形体、为了公共平台做出的退台、获取景观资源的出挑等等,我们自认为本设计的功能主义的成分重一些(笑),形态只是其功能的反应

首先,场地原有车库为扁梁楼盖结构,消防车道在车库外围不紧挨着,新建建筑在原有基础上可至12米。基于原有结构,为了保证采光及消防车道以下空间不往外延伸,形成错落的盒子。

然后,使新建建筑顺应白象居居住组团沿江面向后的趋势向后叠落形成不同平台,同时重新分配功能空间。在错动退台的基础上削减体量形成交错的盒子,让出的平台激发新的活动可能。

接着,丰富不同盒子的虚实,形成出挑的屋檐和檐下空间,应对气候的同时在建筑立面上产生深远阴影。再以盒子为基础强化横向线条,通过构造 做法加厚屋面视觉厚度,使之延展平缓。


最后,在面朝长江的平台上大面积铺上休闲绿化和木制铺地,为硬朗的建筑增添人情的暖意和休闲去处。再深化细节,采用线性栏杆强调延伸,用不同材质盒子展示不同的性格,形成多元城市。

我们希望通过建筑的手段,使得车库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的视线通达性,通过视线开放-封闭的程度,引导人群的行为,促进人的交往,

▲视线分析

6、如何处理改造部分与保留建筑的关系?
考虑到既有建筑是在一片有一定历史的老旧社区中,车库自它存在之初就与居民产生了联系,是一代又一代社区居民的记忆点,自然也会产生一些场所记忆。保留建筑很有特点,主体采用扁梁楼盖体系,外围了一圈消防车车道,我们意图保留消防车道及其以下的梁柱结构,拆除部分楼板以适应新建筑的采光通风需求。同时以消防车道为基面,通过垂直功能分区加强建筑在基面以下与居民的联系、在基面以上为社区带来的新活力。


7、关于改造建筑的功能做了哪些考虑呢?
综合分析现有社区和周边功能分布后,我们决定把功能打散,让活化建筑的节点多一些。主要服务居民的文化教室、办公、图书馆、戏台和健身房等,主要服务游客的展览、商业和观景台等,同时也留出一些檐下空间、社区小广场,空中花园等服务于城市。


8、可以就设计中的几个主要空间做一个介绍吗?
解决交通交往的割裂是社区的一大问题,我们希望建筑本身可以成为一个社区慢行体系。比如我们把原来车库的底层架空开放出来,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檐下空间,同时也成为了这一高度社区两端连通的一条捷径,也是社区交往的一个平台。

这层的功能很少,反而有许多公共空间节点,可以让居民们在这里躲避骄阳酷暑,和雾都标志性的阴雨天,在这个社区空间坐着摆龙门阵,在空地平台跳坝坝舞。


9、如何组织建筑的交通流线?
交通流线是这次设计的重中之重。场地南边朝向城市快速路和长江水岸,北邻人流密集的城市道路和城市公园,当我们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分析场地以及城市关系,会发现南北的城市步行系统被巨大的城市快速路所割裂开,城市连续性在现代化进程下逝去,我们希望重构交通体系以重现江岸—建筑—城市的连续关系。

于是我们构建起一套“24小时步行体系”将南北行人联系起来,行人进入步行系统后在分层交错的漫游步道中不断游历、驻足停留,南北巨大的高差在步移景异中渐渐消解。在以往的设计中通常将楼梯步道视为功能性空间能少则少,但这次试图强调步道本身的意义,赋予它更多连续性和停留性,构建步行系统时则是有意地使步道呈现更有机的状态。

步道不仅是服务建筑内部,还是城市街道的分支与延伸,盒子更像是城市中的一栋栋房子,这时建筑本身形成了有重庆特色的城市图底关系,一栋栋房子伴随着立体街道向上生长,立体微城市应运而生


10、创作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吗?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困难更多是处理周边关系。白象居社区的交通和标高相当复杂,其实意图以建筑微薄的力量完美解决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在取舍的过程中还是很痛苦。首先为了解决交通连接上的问题不得不牺牲一部分居民的采光(崖壁步道北侧居民房间的采光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不过我们将楼梯做成钢结构并只保留踏步的钢板,楼梯扶手和梁柱也是尽可能的细,以此让更多的光透过去补偿。

其次北侧居民楼原本绝佳的景观视线会受到限制,对此我们在盒子与盒子之间留有很多空隙并微微偏向一侧,也在新建建筑和居民楼之间建立交通联系通向顶层观景平台,也是作出一些补偿吧。


❤️

欢迎在下方评论区与我们讨论

更多优秀作品和经典案例

请持续关注LAC STUDIO

❤️

作品 / Xiaoting zhao 、Hanye Li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